王婷婷
小學階段處于義務教育階段,語數外以三大主科的重要位置一直受到家長和教師的重視。而其中的數學課程學習更是重中之重。在新課改下,對數學課的要求是不僅僅需要教給學生簡單的數學知識,更應該教給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讓學生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當前時代,數學教師結合數學的特點,結合學生年齡的特點,教給學生如何自主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形成嚴謹、全面的數學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數學的學習一向是嚴謹、縝密的。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也需要教師為學生精心構建。通過研究,我得出了以下幾點拙見,愿意和廣大同仁分享和討論。
一、創設一個適合學生發散思維的教學環境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小學生年齡還小,對教師還處在盲目崇拜的階段,對很多事情的處理還處在感性階段。如果他們不喜歡這個教師,那么對他教的科目也就不感興趣。只有讓學生喜歡數學教師才會進而喜歡數學課。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自己呢?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塑造自身的魅力,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為學生創造愛學習、愛參與的活潑課堂。課堂氣氛在學生課堂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才會放下緊張的情緒,信任老師,親近老師,愉快地接收老師傳給的知識,配合老師的互動。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思考,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疑問,哪怕是一些看似幼稚的想法也不要盲目地批評。教師的和顏悅色會讓學生感覺上數學課如沐春風,仿佛在跟一個好朋友在對話,從而更加親近自己的老師,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的思維得到充分地發散,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問題的方式。
二、鼓勵學生提問和思考
學貴有疑。只有有了疑問,才代表學生是在真正地思考,而不是盲目地接收。學生學習能力的增強不僅在于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在于能夠主動發問,主動提出問題。從疑問開始,學生的積極思考的能力才會逐漸增強。所以,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不能一味地滔滔不絕的講解,只是滿足于自己唱獨角戲,而是應該多些與學生的互動,給學生留夠思考的時間,讓他們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比如,在學習四則混合運算的時候,可以放慢速度,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先加減,后乘除,如果有括號就先算括號里面的。每一步其實都可以分成一個簡單的小分式,啟發學生有問題自己提出來。哪怕他們提出的問題比較幼稚可笑,也要多加贊揚,保護他們的求學精神。學生通過提問和解答,可以讓課堂氣氛活潑,思維也變得活躍起來。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
三、一題多解,活躍學生思維
俗話說:“條條大道通羅馬。”這個道理在數學課上尤為適用。很多的數學題目都有不止一種解法,鼓勵學生去尋找多種方法來解答,可以鍛煉學生的求新思維、求異思維。久而久之,學生的思路便寬廣了,思維也活躍了,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比如,有這樣一道數學題目:某學校六年級一共有50個同學,他們都去參加運動會,參加跳高的比參加跳遠的同學多4人,那么你知道參加跳高和跳遠的同學分別有多少人嗎?這個題目看似簡單,但是我們可以啟發學生運用多種方法來解答這個問題。
通過老師的鼓勵,有的同學用了這種解法:50個人中,參加跳高的比跳遠的多4人,所以去掉這4個人,剩下的人數平分就得出了跳遠的人數。也就是(50-4)÷2=23人,而跳高的人為:23+4=27人。
同理,我們可以先求出跳高的人數,也就是(50+4)÷2=27,而跳遠的人數減去4個人就可以了。
老師耐心地詢問,還有其他的解法嗎?一位同學舉手發言說,我們可以假設參加兩種比賽的同學是相同的,那么就是50÷2=25,實則跳高的人數是比跳遠的多4個人的,4÷2=2,所以25-2=23即為跳遠的人數,25+2=27即為跳高的人數。
看似簡單的一個問題,原來蘊含著這么多豐富的知識,通過討論和總結,同學們都躍躍欲試,既增長了知識,又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四、適當練習,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溫故而知新。根據遺忘曲線我們可以得知,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要靠課下及時的復習鞏固才能印象深刻。而布置練習題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教師在布置練習題的時候不能盲目地布置,更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應該順應課堂上學生的需要。教師布置的題目不一定都是做作業,也可以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去鉆研和解決問題。比如,當學生學習圓柱的表面積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對圓柱的面積計算公式有一個直觀、深刻的認識,教師可以布置簡單的手工作業,讓學生親手制作一個圓柱,通過動手,自己總結出圓柱的面積公式,這樣比布置多少道練習題目都有效,而且有趣,更易受到學生的歡迎。另外,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不能一概而論,學生的基礎不一樣,需要練習和鞏固的地方也不一樣,因此,教師可以分層次布置作業。比如,布置的基礎題目要求全班同學都會做,中等題目要求大部分學生會做,個別難題鼓勵尖子生試一試。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形成系統的數學思維,才能讓他們的求學之路更加順暢。當然,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摸索和研究總結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把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一并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探索數學之路的過程中充滿樂趣,樂此不疲。我們要幫助學生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靈活掌握學習方法,堅持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時間就能完成的,這個任務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有計劃、有目的、有方法地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相對廣闊的空間,讓他們熱愛學習、積極探索,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觀察思考數學問題,去獲取數學王國里豐富的知識和營養。
【責編 張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