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遠
學生能否主動接受教師所講的知識是教學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這也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我由衷地感覺到: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的興趣,不僅能夠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更能夠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激發他們創新、進取的精神;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會使學生心情愉悅,從而提高效率,事半功倍。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生物教學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下面筆者談談幾點心得。
一、導課環節應仔細推敲,不拘一格
充滿情趣的導入能變平淡為熱烈,變平淡為生動,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心境。新課的導入不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狀態并結合所學內容,利用故事游戲、歷史典故、問題懸念等做到語言風趣、新穎獨特、引人入勝,使其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出現在學生面前,令學生耳目一新,而且要風趣、幽默。通過充滿情趣的導課,可以調劑課堂教學氣氛和節奏,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導入中要讓學生以新知識發現者的愉快心情把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內在動力,這才是導入趣味性的上乘佳作。
二、處處關心學生,對待學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學生是否對我們所任教的課程有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對任課教師感興趣。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感情要做到毫不吝嗇地投入,做到對待學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在課余時間多跟學生溝通,聊一聊有關生物科學的前沿科學技術,讓學生充滿好奇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關心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鱷魚也生活在水邊,但它們與兩棲類有什么區別?西瓜為什么肚子里那么多種子?同樣是綠色開花植物,百合與月季有何不同?如果我們充分關心學生,心思細膩,學生在喜歡上教師的同時,也會喜歡上他所任教的學科。
三、多管齊下,各種教學手法并重
在生物的教學過程中,形形色色的教學用具必不可少。生物教具的運用得當,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領悟能力,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講蝗蟲的身體各部分結構時,使用蝗蟲模型教學,使學生輕松地掌握其各部分位置及功能;在學習草履蟲取食過程之前,提前看一看取食全過程的動畫,學生對該過程印象就十分深刻了,在做起相關實驗時,就做到心中有數了;又如學習“校園植物調查”這一節時,讓學生身處美麗的校園之中,在嬉笑中就把知識掌握了。在生物教學中有許多抽象的概念、原理,學生理解起來感到十分困難,教師就應該加以形象化地引導,以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對組成生物體的結構層次講解的過程,若讓學生死記硬背下來,學生學習起來會十分吃力,當然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一旦把生物掛圖、生物模型、生物標本、生物實體、多媒體教學等比較直觀的用具和手法引入課堂,將會使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等生理感官上得到極有震撼力的感受,對學生課上注意力的提高,求知欲望的提高,學習主動性的提高,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在生物課上對于一些抽象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另外,使書本知識再回歸實際,在講為作物施肥的要領,怎樣做才能使肥料的利用率最高?在植物的嫁接中,其要領是什么?在解答這些問題時,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還會對生物的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
四、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實踐中獲得知識,收獲滿足和欣慰
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實踐性非常強,必須通過實踐,所學知識才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課上學生進行的實踐,能使學生對知識的體驗提升一個層面,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初中階段,實驗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必要的教學手法。在對生物實驗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加深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并學習實驗方法和技能,同時這也有效補充和延伸了生物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也在實驗教學中得到了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展示生物實驗課,使實驗教學的作用發揮到極致。要想使實驗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的思想和觀念必須更新,給學生充分展示的空間,不要不敢放手,甚至把步驟都規定好,讓學生一步一動。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他們能夠獨立完成任務,并允許學生實驗出錯,甚至失敗,鼓勵他們自己找到失敗的原因,反復進行改正,直至成功。這樣學生才能從實驗中嘗試到成功的喜悅。但是在指導學生實驗時,教師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目的明確了,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去實驗、去探究,從實驗中提煉出課本知識,然后進行實驗結論的總結。在實驗中不僅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目的。
五、開展生物課外活動,在活動中收獲樂趣,提高興趣
生物學課外活動是科學研究的雛型,富于實踐性和創造性,十分有利于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智力和生物學能力。在農村學校任教的教師可能會認為農村學生經常接觸自然及存在于其中的生物,見得多了,對生物課外活動就沒太大興趣了,開展課外活動就可有可無了。其實正因為他們生活于農村地區,經常跟自然界打交道,才跟自然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關系也極為密切。這為開展生物課外活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關鍵在于如何組織以及組織的方式。
學生開展生物課外活動的關鍵在于教師積極地組織和指導。正確的組織和指導在加強生物學的學科功能的同時,還能增強生物學的向心力,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等方面的提高,都有極大的幫助。例如,在講完了“蛔蟲病”的知識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對周圍人群進行問卷調查,并用所學的知識向親人、朋友、鄰居宣傳如何預防“蛔蟲病”的知識。如此安排,學生在積極宣傳的同時,對所學知識也做到了鞏固和加深,并且積極性也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又比如在接種疫苗時,讓學生思考疫苗的實質是什么,疫苗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生物學是一門作為實施素質教育基礎課程的學科,它肩負著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思想因素方面的教育。只要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對于開展生物課外活動積極地組織和指導,學生樂于、善于學習生物是必然的。學生對于生物的學習有了興趣,就能使他們愉悅、主動地接受所學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勇于改革創新,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遵循教學規律,適應學生的學習心理,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學魅力,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學藝術,就能使學生樂此不疲地、興致勃勃地學好生物學。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