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玉



廣東東莞,從改革開放以來,憑借地緣優勢和自身努力,迅速成為中國經濟的領先之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留下一段又一段故事,供世人觀摩學習論證,又茶余飯后評說。
東莞,是黃淦波先生的家鄉。淦波生于斯長于斯,成家立業均在此地,經受磨礪也是在這里。淦波經歷的這一切,都被打上了東莞的烙印。雖波瀾起伏、有苦有甜,淦波仍視其為甘飴。
曾幾何時,位于東莞樟木頭鎮的觀音山,還只是名不見經傳的荒山,在淦波和他的團隊十多年的努力下,現如今已成為廣東省知名的旅游景點,廣東的文化旅游名片,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為國家AAAA旅游景區,被譽為“南天圣地,百粵秘境”的休閑度假好去處。
東莞和淦波,淦波和觀音山,他們之間的聯系有必然,也有偶然,其間故事將由此展開,讓我們一起走近東莞、走近觀音山,去認識和了解這位觀音山森林公園的締造者黃淦波
先生。
淦波其人其事
淦波是一個很獨特的人,他有好幾個頭銜: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全國工商聯直屬會員、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理事、廣東省公共關系協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廣東省民營商會副會長等。還有他甘苦自知的那個頭銜: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董事長。
作為領導,淦波雖是企業領軍人物,但和員工相處更多的時候卻是亦師亦友。
作為朋友,認識淦波的人都會給他很高的評價,“君子如蘭,溫潤如玉”。
作為商人,淦波不關心賺多賺少,而是始終關注社會的健康發展,關注文化、生態、綠色和森林。
觀音山能夠有今天的發展成就,就是源于他心中那個關于文化、關于生態、關于子孫后代的美夢:留住一片綠色,傳承一方文化,為世人保住一方綠色凈土的理想。
在他身上你能看到東莞文化的影跡,你能學到東莞商人的智慧,更能感受到厚德載物的人格魅力。很多和他接觸過的人都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的被他的行動、語言和思想所影響和改變。
淦波還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青年時的他與佛相遇,結下善緣,才會有后來力排眾議接手觀音山開發。這似乎有一股無形的力量,讓這個身高一米八的堂堂男兒,自覺的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現代文明的責任。
1992年,淦波拿著家里僅有的幾萬元積蓄下海經商。當時并沒有想一定要賺多少錢,就是憑著一股沖勁在商海里打拼。正是這一年,淦波的事業開始起步,人生最大的轉變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時值風華正茂年齡,他從東莞市鄉鎮企業管理局這個令人羨慕的單位離開,悄然步入商海。也許他的誠心感動了上天,短短的幾年時間,淦波就把一個小公司經營成擁有幾千萬元資產的成功企業。
就在淦波完成本身的資本積累,公司穩步發展,前景一片光明的時候,東莞市樟木頭鎮石新村委找上門來。原來是他們開發的觀音山項目陷入資金短缺的窘境,正四處找企業家接手。村委領導幾次三番的和淦波接觸溝通,希望他能接手開發觀音山旅游。
接還是不接?當時淦波心中也很矛盾。后來他說開發之初的風險的確很大。但最終他心中那股有關于“佛教文化”、關于“生態文明”、關于作為東莞人責任的意念促成他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
后來,觀音山旅游發展漸入佳境,淦波才道出了心中的想法:“觀音山有生態美景,良好的佛教、道教等文化傳承,應該成為東莞的一張城市‘名片。”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淦波自1999年接手觀音山,當觀音山森林公園初具規模時即免收當地居民門票,每年達二十多萬人次,至今已免收門票費一億多元,此舉為豐富城鎮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因而被當地居民廣為稱頌,在當地結下很好的人緣。不僅如此,他還以記名或不記名的方式,向社會各界捐款幾百萬元現金,成立觀音山勵學基金,用來幫助更多的人。因此有人說他不像商人,更像慈善家。
淦波說:“人不在于取,在于舍,你有條件舍這是你的榮幸。站在我個人的角度,這樣做不顯得你有什么偉大,只是顯得你有這樣的機會,你有這樣的條件去舍,這說明你幸運。我希望全中國今后還有更多的各界朋友參與到保護森林、保護環境的事業中去。有條件的話希望他們也跟我們一樣對當地老百姓實行免收門票的政策,雖然這樣會損失一部分收入,但是會回饋社會、和諧與當地百姓的關系。”
世人看淦波是慈善家,那是緣于他常做善事。社會捐款,是善;門票免費,是善;接手觀音山之后,敬塑觀音圣像,供四方游人祈拜,竭力保護觀音山的自然生態資源,并給眾人提供一個佛教景區,在這里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造福社會,更是大善。
淦波認為,行善積德,從來是被社會道德所鼓勵的。在佛教觀念里面,和有情眾生廣結善緣,更是被推崇為重要準則。在現實社會,簡而言之就是多做好事。做好事有多種方式,予人錢財,幫人克服困難等都是在做好事,行善無大小。
2012年1月,淦波在接受中國網電視采訪時說,讓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朋友都能夠感覺到這個森林公園這種慈祥、慈悲、普渡眾生、熱愛大自然、對萬物尊重的氣息。都市的人們每天生活在繁雜的區域,所以人的精神是高度緊張的,但是只要你走進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立刻整個身心就能夠松馳下來。首先是映入眼簾滿眼的綠色,滿眼的清翠。這里負離子含量非常高,在登山的路上不斷見到的格言,邊走邊看,會 很舒心、很愉悅。
常有人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見多識廣。淦波才思敏捷,加之博覽群書,常出口成章羨煞他人,其文筆頗有歷史上東莞知名文人之風。
淦波酷愛讀書,愛書如命,且涉獵范圍極廣。涵蓋了儒、道、釋的諸子百家學術、易經占卜、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旅游、建筑、武術、天文、名人傳記、中醫學等等。不僅如此,他還愛藏書,且藏書萬卷。他每天白天忙于應酬與公司業務,每到夜深人靜,坐擁書城,閱讀、寫作與思考,經常“未眠人在書齋里,寂寞銀燈曉色臨”。
他說,我喜歡讀書,像《論語》、《周易》、《道德經》等都讀過,書讀多了以后,我就想人生幾十年,如果有可能的話應該做一兩件對后代有益的事。淦波讀書,更多的是為了思考,是為了去做有益的事情。
在《人民文學》2011年3月刊上,淦波親寫“觀音山景記”向世人介紹觀音山,言之精煉優美,令人折服。
“斯山有幸,菩薩銘之;隅于荒蕪,啟立戊寅;儔于九九,倍數歷難……觀世音法像,三十三化身;結無畏金剛,施九洲凈露;慈俯眾生,法布天下。渺渺清香,直透云霄;鴻蒙漫義,四大皆空。耀佛叢林,梵音伴步;藏經閣樓,入定山中。顯渡眾生,法喜充滿,云載我聞,有緣皆渡。”
作為一名商人,審時度勢是必須之事。早在2009年淦波就說過,生意越來越難做,生意人需要不斷補充新知識,不能跟上市場的發展腳步就會被淘汰。因此除了博覽群書外,淦波還積極求學,拓寬書外視界。在事業有成后的一次次求學期間,淦波曾以他的學識淵博,極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及友善的包容心,而深受同學尊敬與愛戴。有人曾問他,你已擁有一份很大的事業,干嘛再吃這個苦去讀書,值嗎?他道,我學習不是要圖一張文憑,而是感覺社會發展太快,如果不學習,不去充電,就要被社會淘汰!
正因為不是為讀書而讀書,而是帶著思考去讀。書讀得多了思想更加深刻,復雜的問題看起來就簡單了。幾十年的努力學習,造就了他能以超常的智慧審視一切,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一切。厚重的文化積淀,也為他的命運發生重大轉折及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淦波說,市場環境的變化,讓民營企業家有了很強的危機感。近幾年,很多民營企業家的層次上去了,擺脫了以前“暴發戶”的形象。他們開始有長遠的戰略規劃,有思想有理想,開始重視學習,社會責任感也大大增強。也正是因為懂得這份責任,所以更加努力地學習。對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感也就更加強烈,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從東莞本土文化到祖國傳統文化,在淦波身上、在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所做的各項活動中都能找到相應的結合點。淦波對文化的深刻理解,更有利于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對文化的傳承,也更加印證了大家對淦波“儒商”的評價。
當人問及淦波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他深有感觸的說道,在我學習傳統文化的幾十年的心路中,反觀一下,經歷了一個由好奇、興趣、開悟、悟理、運用的過程。起初,從南華寺買了一套佛教書籍,出于好奇懵懵懂懂的讀,后來讀著讀著,發現本身的精神寄托并不完全是在宗教上,而是依賴在精神哲學層面上。于是在1986年,我如愿報考了深圳大學中文系。通過對哲學、文學、心理學的系統學習,尤其是在佛學理論的指引下,使我感悟到,在中華民族的文學領域中,處處都是人生哲學,人文心理學。那時,我才真正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淦波強調,禪是中國文化思想的心要。它的精髓之處,在于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在于追求真理,注重實證,在于生活、工作、學習的民主與和諧,德行與智慧的結合。人道應該和天道和諧發展,怎么才能和諧發展?人道就應該學習天道,人道應該效仿天道,把天道的實質用到人自身來,提高人的認識,再應用到社會上。
因此,今天我們學習和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為了撐門面,而是真正學會運用其哲學思想去科學地指導工作實踐。同時我們還要放眼世界,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精華,讓文明不斷的發展起來,承擔中西文化,以及全人類文化融合的歷史重任,對于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更應該擔此重任,義不容辭。
為夢想,砥礪前行
綠樹掩映間,是飛檐琉瓦的殿堂;上山小徑旁,是駐足停歇的人們。站在觀音廣場上,視線所及是人來人往的景象。無數的人在此享受這片城市綠肺所帶來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和登高攬勝的情趣。或觀景賞綠、或請香拜佛,即使來往的人再多,對我而言,我心有佛,那種來自心靈深處的寧靜,也能讓我泰然處之、不覺紛擾。站在廣場邊緣的山上往下看,越過郁郁蒼蒼的叢林,腳下就是樟木頭鎮,塵世的繁華近在咫尺,掬手可得;轉身即見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崗巖觀世音菩薩法像,慈眉善目,端坐蓮花臺,只在剎那間,紅塵已是天涯。
這是歷經十二載春秋,十二年艱難發展歷程,有喜有悲得來的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美景佳境。
1999年11月,黃淦波與樟木頭當地政府正式簽定50年的合作協議書,開始重建觀音山。
2000年12月份,東莞市政府批準成立觀音山森林公園。
2001年4月,觀音廣場完工;6月,主體高33米、橫截面寬10.6米、重3300多噸,由999塊0.5?8噸的福建蒲田優質玄武巖花崗石拼裝而成,全部工序均采取人工雕鑿并歷時3年的世界最大花崗巖觀音圣像完工;11月4日(農歷九月十九),在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幾萬名各界香客的見證下,由廣東省佛協常務副會長釋宏滿法師任主持,觀音圣像開光暨觀音寺奠基儀式舉行。
2002年,觀音山和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合作興建了古樹博物館,這對于研究500年來氣候地質變遷、減少溫室效應非常重要,為研究氣候領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2003年1月11日,觀音山古樹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2004年觀音山舉辦了首屆“中國東莞觀音山健康文化節”至2012年,該文化節已經連續舉辦九屆,對東莞乃至廣東在本土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2005年12月23日,觀音山經國家林業局批準正式命名為“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成為全國首家民營的國家級森林公園。
2009年12月28日,觀音山榮獲國家4A級旅游景區榮譽稱號。
2012年3月16日,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在北京舉辦了2012年綠色祈福之旅啟動儀式,活動以環保、信仰、愛為主題。
2012年10月25日,“觀音山書畫院”和“中國國際商會文化產業委員會觀音山創作基地”揭牌成立。
2012年11月18日,在淦波的倡導和組織下,觀音寺法師帶領觀音山員工、信眾等人遠赴洛陽白馬寺迎請《大藏經·嘉興藏》,以作鎮山之寶,流通于嶺南。
2012年12月6日,觀音山代表出席西安2012中華環保NGO年會,并在“環保NGO在生態保護中的機會與挑戰”論壇中發言,就觀音山建設發展中遭遇到的環境保護和森林被破壞問題與到會機構交流,并呼吁更多綠色環保及NGO組織共同攜手保護生態環境。
2013年元旦當日隆重舉行迎請《大藏經》的安放儀式,與大眾共沾法喜,祈福納祥。
在12年的發展歷程中,觀音山已經完全不再是過去那座荒山,而是成為“逍遙藍天白云,身如清風;倘佯耀佛叢林中,湖似窮碧;親近青山綠水,我獨自在”的壯美景觀。
提及以前接手之初的情景,淦波說到,最開始我們創建的時候大家都不理解,原因是大家都忙著建工廠,去生產各種產品,你帶著一幫人跑到荒山野嶺里去,電話也不通,道路也不通,你想去干什么呢?大家都在賺錢,你跑去說保護森林,大家都不理解。
淦波說,我經過慎重考慮以后,覺得這個事情雖然我以前沒有做過,但是它畢竟有幾個好處。第一,為后人保護了這片森林。第二,它可以為這個地區帶來文化的提升。第三,它可以發展旅游產業,帶動周邊各個產業的發展。它是一舉多得,雖然辛苦,但辛苦在前人,辛苦在開拓者,30年后、50年后、300年后,乃至一千年以后,它就會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一個重要的保護區域,所以它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都非常重大。
正是有了淦波當初的選擇和后來的努力與堅持,才得以有現在的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正是在淦波的積極努力下,觀音山森林公園才真正地邁上了綠色共生、和諧發展的新臺階,并通過企業改制的創新發展,加快了集團資源優化配置、推進了經濟結構調整、拓寬了就業渠道、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建設現代森林公園企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樹立了樣板。
對于12年走過的風雨歷程,淦波感觸頗深。他說,如果說12年前接手觀音山時,目標尚不明確的話,那么現在我們的目標十分清晰,那就是為國家留下一份文化遺產。
責任和未來
淦波始終堅持以“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正悟、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來領導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而他更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以亦師亦兄亦友的身份對待企業的員工。在潛移默化中,淦波影響了一批人。
淦波說,我們是一個佛教景區,又是一個森林公園,所以我們緊緊圍繞著森林文化和觀音文化來打造我們企業文化。通過我們管理層對員工的熱愛、尊重,使員工將這種熱愛、這種尊重又反饋給游客,使得游客和觀音山形成良性互動。
東莞,是淦波土生土長的地方。雖然東莞給了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諸多磨難,但對于養育自己的這個城市,淦波亦付諸了不能割舍的感情。赤子之心,至善至純,使他歷經磨難依然熱愛這片土地,讓他仍想繼續在這片土地上大展身手。假以時日,觀音山很有可能成為國內第五大佛教名山。而淦波對振興東莞文化的渴望,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強烈夢想也終將成真。
在《(東莞)重建儒學記》中,丘(明代著名理學家、史學家)就有宏愿:“使天下之人視今日嶺海間之有東莞。”今日已有東莞,他日亦有觀音山。
筆者曾暗贊“百里莞城換容顏,遍地高樓在眼前。莞香撲鼻佳人懷,荔枝香甜待朋來。觀音山上佛音繞,方寸之間有福田。” 這樣的觀音山,應該就是淦波所要追求的吧。這樣的觀音山,不光是城市的一片綠洲,一葉綠肺,不光是人們休憩的樂園,還應該是留給子孫后代的一筆文化財富,一筆屬于淦波亦屬于眾生的財富。
一座東莞城,一座觀音山。山是城的依靠,城是山的遠方,山不讓城減一分,城不讓山退一分,兩者相輔相成。山妝點了城的綠,城渲染了山的靜。
筆者問淦波,你認為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淦波略微沉吟,回答說:“今后,如果能有一段清靜的時光,在一個清靜的地方,焚香,聽琴,通讀《大藏經》,那會是最大的享受。”也許,那時就是淦波安靜讀書的幸福時光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