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江水長秋草黃,草原上琴聲憂傷……酒喝干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4月29日下午14點,伴隨著一首《鴻雁》歌聲,停靠在昌平生命科技園城鐵站的一輛寫著“渾善達克綠化志愿者”字樣的藍色宇通大客車準時出發(fā)。車上滿載著渾善達克綠化志愿者2013年綠化活動第55次隊的39名志愿者,他們開始啟程,“飛往”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寶紹岱蘇木奎蘇河嘎查渾善達克沙地,開始了55個小時的綠化植樹活動。
一路歡聲笑語
渾善達克綠化志愿者活動組織者和創(chuàng)始人是廖理純教授和他的黃金搭檔、得力助手耿濤。整個活動的資金都是由身為企業(yè)家的廖理純全權負責。
妙語連珠、風趣幽默的耿濤自稱是大家的服務人員,他把大巴車比喻成飛機,一句“關艙門,起飛”把大家都給逗樂了。從北京到志愿者基地,走高速公路大約需要5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從2001年開始,每個周末,大巴車都會帶著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來到渾善達克,截止2013年4月29日,已有54批志愿者赴基地志愿服務。而我們這批志愿者不僅是總第55批,更是今年的第一批隊員。
每個志愿者登車的那一刻,都會領到自己的胸牌、人手一份名單、綠化日程表、志愿者守則,甚至還有一份包含17首歌曲的歌詞單。
大巴車行進的路途中,耿濤告訴大家,在此前的志愿者活動中,留下了一個小小的傳統(tǒng),那就是要學會志愿者們甄選出來的最能夠代表內蒙古特色和表達志愿者到這里植樹綠化意義的兩首歌,一首是《我和草原有個約定》,一首是《鴻雁》。在耿濤的帶動下,我們一遍遍的唱起這兩首動聽的歌曲,一路上灑下陣陣悠揚的歌聲,還沒有到達目的地,我們的心已經飛向那一望無際的渾善達克沙漠……
渾善達克意為“孤獨的馬駒”,該沙地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源。我們的志愿者基地就扎根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寶紹岱蘇木的蘇木奎蘇河嘎查。
內蒙挖苗張北種樹
4月29日傍晚18點30分,大家終于來到了在內蒙古植樹活動的第一站——太仆寺旗。和以往不同,這次第55批志愿者,不光要在4月30日這天,在內蒙基地參與植樹活動,還要于5月1日奔赴河北張北縣饅頭營鄉(xiāng)5000畝的第二基地植樹。
第二天上午到達正藍旗基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溜蒙古包,這是整個志愿者基地的中心。它既是倉庫,也是平時志愿者午餐的場所。基地所處的地區(qū),是處在荒漠化危機之中的退化草原。看起來長了草,實際上草下已經全部是沙子。一旦起大風,這里的沙子在幾個小時以內就可以到達北京。我們下車后,快速進行了分組并領取了鐵鍬等工具。在基地周圍我們可以看到之前的老志愿者們在這里挖出的一片片育苗用的苗圃,里面一排排松苗長勢喜人。這是3年前志愿者育下的苗,現(xiàn)在正是可以栽種的時候。
目前基地擁有了育苗、植樹、灌溉等基本條件,所有的工作,包括育苗、挖坑植樹、挖水塘、整理地面以及豎立護欄、修路等全部由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動手完成。
而這次55次志愿者的39人共分為6個活動小組。一、二、三組的任務是繼續(xù)育苗,留給以后的志愿者栽種。四、五、六組的工作是樟子松幼苗小杯換大杯。當天下午,耿濤告訴大家,每個志愿者都要挖出屬于自己的10棵楊樹苗和一棵松樹苗,這11棵樹苗第二天要到張北的第二基地栽種。
張北的第二基地占地面積5000畝,上午志愿者一起在基地撿拾垃圾,平整土地,下午挖坑種樹。無論在志愿者基地從事何種勞動,每批志愿者都會栽種一片紀念林,在志愿者胸卡里有一個銘刻著自己名字的小牌牌兒,每個人在栽下自己樹苗的時候,要把名牌連同樟子松幼苗一起栽下,這是我們?yōu)榫G化付出勞動的見證,也寄托著我們對志愿精神的執(zhí)著追求。
“小松樹,快長大,綠樹葉,新枝丫……”每個志愿者的心中都會默默唱起這首《小松樹》的兒歌,但愿到了我們頭發(fā)花白的時候,再來綠化基地,能夠在這片綠蔭下愜意的乘涼。
這次的志愿者是老中青結合的隊伍,有年逾七旬的老將軍,有功成名就的企業(yè)家,還有公務員、媒體記者和風華正茂的大學生、重點中學的教師等。整個團隊傾力合作,勞動并快樂著。
不到三天的志愿者植樹活動,不僅讓我們領略到了美妙的高原風光,更讓我們這些素昧平生的志愿者成為了親密的朋友,彼此之間的稱呼也變成了戰(zhàn)友。
回程路上,在大巴車里,每個志愿者都拿起了話筒,紛紛暢談植樹感受。
廖理純說,從2001年到現(xiàn)在,志愿者已共同植下樹苗50多萬棵,共1800多人次參加了志愿活動,今年希望呼喚至少2500人次奔赴綠化地區(qū),再植樹苗50萬棵。
“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相約去訴說思念的情,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懷抱,就讓這約定凝成永恒”。那一棵帶著每個志愿者名字的小松樹植到渾善達克那片沙地的時候,每個志愿者心中確實都有了這段歌詞所傳達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