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冬
上完一節音樂課我想對于我們每個音樂教師來說都不是一件難事,假如提一個更高的要求要上“好”一節音樂課,我想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當然這個“好”字有很多標準,怎么樣才算一節好的音樂課呢?有的教師會說:“把課堂的重點難點解決,課堂目標達到就是一堂好的音樂課”。是啊,課堂的重難點解決以及課堂目標的達到的確很重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運用怎樣的手段或者課堂藝術來達到這個目的更值得研究。我想任何事情只要遵循它的規律辦事肯定能夠達到一個好的預期效果,特別是音樂課,以“音樂”為本的理念不斷被強調和重申,但是我們的音樂課堂還是時常有不尊重音樂本身或把音樂要素擱置不用的現象,其中的原因我想有兩點:一是教師在音樂課堂中隊音樂要素運用重視度不夠,二是有的時候對運用也是片面的或間斷的出現,這些都會使“音樂要素“對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帶來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在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方向,理順思路,尋求更為積極有效的音樂課堂教學新方法和模式。
一、首先要理清幾個概念
音樂的基本要素是指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音的強弱和音色。音樂還有形式要素包括:節奏、曲調以及力度、速度曲式等。音樂的形式要素,就是音樂的表現手段,也稱為音樂表現要素。音樂的語言是指憑借音樂的形式要素來表現人類情感的藝術手段。
二、如何運用音樂要素進行有效教學的研究
(一)在課堂教學各個環節中,運用音樂要素有效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單純從理論上講解,而缺少感官的體驗,那么這個是不可能成為記憶的。要想讓學生對節奏、旋律、力度等邏輯性強的要素變成學生記憶,我們就要在教學中廣泛運用相關的音樂要素來提高有效性。很多在教學中有自己心得的老師對合理運用音樂要素進行有效教學都是有實踐研究的。比如,節奏就像是人的脈絡,能給音樂旋律帶來鮮明的特點。一切音樂情緒都是以一定的節奏變化來實現的,如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喚》(人音版第11冊)中典型地體現了意大利少年兒童沐浴在大自然中活潑、奔放的情緒特點的節奏型,附點八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大面積應用;《化裝舞會》(人音版第11冊)中典型的探戈舞步節奏,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的結合;又如典型的新疆民歌的節奏特點,朝鮮民歌節奏特點等等。只有通過這樣的節奏體驗,抓住這些典型節奏把認識提升到感性的高度上,學生才能理解和把握音樂的風格特點,這時學生對歌曲的掌握就快得多了。
(二)在對音樂的性格有所把握后,還要強調力度變化
力度是音樂中音響的強弱程度與變化,是音樂作品塑造音樂形象,表現音樂內容的一種重要手段,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要素。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聆聽的方式來感受不同力度表現的音樂形象,或根據音樂形象的變化來配合“力度”,使音樂形象更好的得到刻畫。比如,《山谷靜悄悄》一課,可以先讓學生唱會歌曲,再讓學生結合自然界中不同的聲音來體現力度變化。歌曲中“叮咚,叮咚”的強弱處理,可以讓學生自己討論通過比較再確定哪種強弱處理比較合適,還可以用道具模仿自然界中的聲音,用力度來表現歌曲的美感,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再如,《搖籃曲》可以用輕柔的聲音來體現進入夢鄉的寧靜。可利用“力度”深刻理解音樂內涵,抓住關鍵要素教學。在教學中,教師都要運用“力度”要素使學生讀懂音樂要素,抓住音樂文本的要素,圍繞力度展開教學,這樣才能使力度“活”起來,真正詮釋“力度”的魔力。
三、“音樂要素”要綜合運用
黑格爾曾經說過“音樂是心情的藝術”,要體會和了解這種心情就要學會運用“音樂要素”的語言來讀懂音樂,從感性角度上來理解音樂,使學習成為自己感性理解的心聲。當然表現形式不可能是單一的,而要體現音樂作品的內涵就通過音樂要素的綜合作用表現出來的,但是我們把音樂要素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時要綜合運用,不能把它割裂,甚至片面地強調其中一個要素,要在充分理解音樂的同時,眾要素“合力“來體現其本身所要達到的情感和意境。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提高使學生理解音樂內涵讀懂音樂語言的能力,整體性運用音樂要素才能讓學生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去理解音樂,創編音樂,使音樂成為其學習過程中一個有效的載體,充分地發揮自己本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幫助學生開啟音樂的大門,真正走入音樂的殿堂。
【責編 張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