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梅
國企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適宜比例以及定位,一直是理論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在剛剛結束的2013博鰲亞洲論壇上,經濟學家張維迎一番“國企論”再次引發了社會對這些問題的高度關注。以張維迎為代表的市場自由主義派,認為國企比例應該控制在10%以下,否則將不利于自由競爭,他甚至認為中國經濟得以發展不在于政府和國企發揮了多大作用,而恰恰是由于政府后退、國企大幅減少的結果。而與之相對的觀點則認為,國企對于引領新興行業的發展、政府實現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發揮了私人企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國企在中國的產業發展、技術創新以及國際市場競爭方面都功不可沒。這一觀點與凱恩斯主義一脈相承——國企是政府行政權力的延伸,肯定國企的獨特作用,就相當于認同凱恩斯的國家干預思想。
上述兩種觀點,絕不僅僅是一場口舌之爭,其背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思想的交鋒,在歷史上曾深刻影響過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政治格局和經濟發展道路。剛剛去世的撒切爾夫人,是市場自由主義的奉行者和踐行者,一上臺就對英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全面私有化電信、能源、港口等行業,大幅降低國有企業的比例,限制政府的干預和工會的力量。撒切爾夫人的改革不但給英國經濟重新注入了活力,也對歐洲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后來推行市場化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主張政府干預和主導經濟發展的思想,在上個世紀的大蕭條時期開始大行其道,以羅斯福新政為代表,后來包括二戰時期英國的國有化政策,1990年代日本對銀行的國有化,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下美國、中國等采取的“凱恩斯主義式”的經濟拯救政策都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其主要的政策包括變私有為國有、加大公共投資、更多政府管制等。對于這些政策的效果,學者們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羅斯福新政是解決大蕭條問題的良策,也有人認為中國的四萬億救市措施為世界經濟走出低谷做出了貢獻。但質疑的聲音也很多,有些學者認為恰恰是羅斯福新政延長了大蕭條的時間,而日本的銀行國有化政策實際收效甚微,英國在二戰時期的國有化為日后英國陷入長達二十多年的經濟混亂埋下了惡果,中國2008年的救市措施則加劇了國有企業的盲目擴張和房地產泡沫,從長期看產生了難以消除的負面影響。
回顧歷史,反思這兩種經濟發展思想,對比不同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采取的政策,可以發現,在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下,大政府、國有化在應對危機或大事件(例如戰爭)發生時確有穩定時局、減輕陣痛的短期功效,但常態下的經濟發展還是要依靠民間自發的私人投資和自由貿易,即使在一些公用事業部門,政府是否應該以完全國有的形式介入,也是值得商榷的。例如,我國有些城市的自來水處理行業引入了外資,經過多年實踐證明,國資和外資以一定比例形成的股權結構有利于公司治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盡管在國家領導人看來,國企和民企都是中國的,不存在國進還是民進的問題,市場是多元化的,但不可否認的是,與十年前相比,我國國有企業的比重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上市公司的國有控股比例相當高,多元化程度并沒有太大改善,這說明中國市場化改革在過去十年沒有太大進展。換而言之,以前國企改革走的是加強政府控制和主導的方向,與改革的初衷多少有些背離。種種跡象表明,在漸進式改革的道路上,今后我國的國企改革方向也許不是私有化,也難以維持目前的格局,更有可能是通過一些“碎步式”的制度性安排(或稱為第三條道路),如公司治理變革或更為市場化的董事會,來化解當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