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寰宦
尚德現象表面上看是監督機制缺乏,除了行業本身遇到的周期性風險和問題之外,主觀上為什么不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呢?為什么會在治理上出現這么大的漏洞?
筆者認為更深層次的根源在于中國整個社會和企業經營的大環境存在問題。
第一,整個社會,包括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其他參與者,也包括對企業比較關注的利益相關者,其實對法人治理的整體意識非常淡薄,理念是偏頗的,所以才出現這么多的新興企業,還是一種個體戶管理企業的形式。甚至很多人現在都還不明白什么叫公司治理,認為公司不就是老板的嘛,就應該是老板說了算。甚至不排除如某些名人所說的,企業家經營企業就是要狠一些,就是要獨斷專行一些等等。對什么是法人,什么是自然人,并不了解,意識淡薄,理念缺乏。
第二,也是一個社會現象的問題,就是明星企業和明星企業家的個人效應在某一個時段內過于放大了,使其獲得了超越制度的特權。這次光伏產業不行了,下次其他產業又熱起來了,可能又會出現尚德式的問題。整個社會對這種企業,缺乏問責的制度。社會上應該有一種自然的機制存在,就像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在特定版面每天總有一些企業的負面報道,相應的企業都會在這里出現,面對公眾的質疑,這就是一種約束機制。
筆者覺得中國應該存在這樣一種機制,很多問題靠企業內部的力量是解決不了的。既然是公眾企業,就應該存在社會的機制協助解決企業內的問題。
比如現在我國官員的問責機制,就是從輿論監督開始的,曝光其實就是一種問責。
第三,整個國家的法制不夠健全,公司治理本身就暗含了法律的意識,包括行政管理規范和法律規范等,這不僅僅是公司內部的小規范,而是大規范,比如財務管理制度,都是以國家的最高行政管理機構發布的,但是我國的法律管理并不是很健全,再加上大股東缺乏法律意識,對法律缺乏敬畏之心,使得上市公司誠信等問題愈演愈烈。
最后,缺乏輿論、教育包括管理培訓機構等方方面面的倒逼機制,其實企業建立法人治理機構,并不困難,因為建與不建,都是有一套標準的,其標準就是有沒有這套規定及其匹配的相關機構,但你能說有了這些東西就算建立起來了嗎?實際上有些機制根本就得不到執行,為什么?關鍵就是大的環境缺乏一種倒逼機制。
上市對很多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免費獲取收益,犯罪成本比較低的事情,企業上市可以圈到錢,卻不必為圈到的錢埋單。整個國內A股大的環境就是這樣的,能圈到錢就可以了,至于這個企業好與壞并不重要。所謂的監管板子敲下來真正問責的是極少的,我們現在能知道的就那么幾個吧。沒有說把誰搞得傾家蕩產,死刑或者無期的,國內的這種處罰是很輕的。
尚德現象還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譬如,政府引導產業政策,政府宏觀上指導一個產業的發展并且細到發展路徑,筆者認為這根本不是在搞市場經濟了,比計劃經濟還計劃經濟。尚德當年為什么這樣大紅大紫,主要是全國范圍內,政府制定了產業發展的路徑圖,投資幾千億,幾乎每個省都在大規模上光伏項目。如果政府能冷靜一些,那些企業和企業家不可能獲得那么多的發展特權,企業的發展也許會更加冷靜一些。
重組后的尚德,如能浴火重生,當認真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首先,戰略上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重新認識市場。是繼續發展,收縮發展,還是轉型發展?
其次,一定要圍繞自己的戰略建立制度體系和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