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松
2001年證監會發布《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迄今獨立董事在我國上市公司已有12年的實踐。獨立董事制度是一個“舶來品”,作為這份規范性文件的起草者,我對于該制度的本土化進程給予了格外的關注。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曾提到:“為一國人民所制定的法律,應該是非常適用于該國人民的,所以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能適合于另外一個國家的話,那只是非常湊巧的事”。由此可見制度移植的艱難。因此,發源于歐美國家的獨立董事制度,如何在政治經濟體制以及歷史文化傳統都不相同的中國土壤中生根發芽,需要在實踐中經歷一個認識、引進、討論、爭議、不斷改進并形成最佳實踐的本土化過程。
獨立董事是公司治理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探討獨立董事的作用,首先要明確公司治理的目標和要義。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公司治理發端于西方經濟體,與西方政治經濟體制和文化傳統密不可分,比如公司治理就帶有濃厚的“憲政”體制印記。一般而言,關于公司治理的理論探討,主要集中在股東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股東理論認為公司治理以實現公司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公司治理以利益相關者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分配均衡化為目標。無論何種理論,我們必須首先承認,一切的機制安排必須遵從企業的生存法則,企業若不能持續生存,一切無從談起。公司治理的終極目標一定是服務于企業的生存及可持續發展,脫離了這一目標,片面強調公司治理的監督制衡功能、權利分配功能、風險防范功能,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偏離了軌道。因此,“實質重于形式”是公司治理的實踐性要求,也是公司治理的生命力所在。
關注獨立董事的作用,同樣需要“實質重于形式”視角。引入獨立董事制度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股權分置下內部人控制的一股獨大”問題,制度設計核心理念是遵循公開性原則,以提高決策機制的透明度,增強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多年來,市場對獨立董事給予了過高的期許,希望獨立董事能夠扮演“制衡者”、“監督者”的角色。實際上獨立董事也僅僅是決策機構的一員,難以完全勝任“正義代言人”的角色,因此,簡單把與“大股東”對立的獨立董事視為“好的獨立董事”是不恰當的。不對立并不代表“大股東”就“買通”了獨立董事。在調研中許多上市公司告訴我們的實情是,在董事會議前的溝通中,獨立董事發揮了積極作用,往往是事前協商好了才上會,協商不好不上會,多數獨立董事的意見在會前已被吸納才上會。所以,董事會議通常表現出來的是“團結而無異議”的會議。須知不同意見通過事前協商解決,表面上形成和諧共贏局面,這是與中國“和而不同”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的。協商機制是中國文化的智慧結晶,股權分置改革采用了協商機制,在中國式公司治理中同樣廣泛運用了協商機制。
“12”這個數字在中國文化中有“輪回”的意義,獨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經過12年的實踐,逐漸形成了有借鑒西方同時更具有中國元素的特征。尤其是在以上市公司實踐為代表的中國公司制度轉型過程中,獨董制度發揮了一些特殊的作用并創造了一些新的機制,多數上市公司認為經過12年的探索,獨立董事發揮了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打破了公司治理的封閉性,體現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公開性、公眾性特征。中國公司脫胎于國有企業或家族式民營企業,初期在股權分置下,董事會及其決策機制具有封閉性特征。在早期的上市公司中,董事會構成基本上是大股東代表董事和內部人董事(即經理、員工兼任董事),引入獨立董事制度后,要求獨立董事比例不低于1/3(當時而言,這一要求高于英美市場),打破了我國公司治理的封閉性結構。二是引入行業專家、專業人士進入董事會,提高了公司決策的專業性、民主性和科學性。隨著封閉結構被打破,獨立董事為董事會決策帶來了宏觀的視角、戰略的思維和行業的資訊。制度要求獨立董事必須具備必要的專業素質,為董事會決策帶來了專業的縝密和合規的審慎,為董事會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專業化發揮了保障作用。三是形成了獨特的二元制監督模式。獨立董事在決策過程中發揮的制衡作用,與監事會在決策效果評估中發揮的制約作用,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協同并存、分工有序的二元制監督模式。
公司治理的實踐性表明,公司治理沒有最優模式,只有適合自己的模式,公司治理沒有最好的準則,只有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所謂最佳實踐就是符合自身發展需要且行之有效的特色做法和實踐經驗。總結、倡導公司治理最佳實踐,無疑是促進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最務實、有效的做法。從公司治理的國際經驗看,世界各國公司治理大致都經歷了理論探討、制度設計、實踐檢驗、倡導最佳實踐的發展過程。尤其是當市場出現問題時,反思、總結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倡導公司治理最佳做法,往往成為改善投資者關系,提振投資者信心的重要工作。由于轉軌經濟的緣故,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發展實踐,表現出政府部門強制制度導入的特點,這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由市場主體自治、自律組織倡導形成的公司治理機制有重大區別,中國式公司治理缺乏自覺性、自發性和主動性,造成上市公司治理出現形似神不至現象。如何引導公司從被動接受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到自覺自愿發揮公司治理機制作用,直至自發主動運用公司治理機制來促進可持續發展,自律組織倡導、公司自治推動可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大。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正是順應了這一趨勢,發揮自律組織在誘致性制度變遷中的積極作用,契合公司自治精神,與政府監管的底線機制相結合,促進公司治理自律規范,推動公司治理機制的不斷完善。
2012年7月以來,在證監會指導下,中上協開展了倡導公司治理最佳實踐活動。先期的活動以獨立董事和監事會制度為切入點,一方面是由于其所代表的監督制衡機制是公司治理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職能,另一方面也考慮到這些制度經過多年實踐,已經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特色做法和實踐經驗可供積累總結。倡導最佳實踐活動分為征集案例、交流研討、培訓傳導、調查研究和總結推廣等5個相互聯系的模塊。活動開展以來,中上協邀請了來自獨立董事、監事、審計師、律師、機構投資者等近百名代表進行了對話交流,與OECD、德國發行人協會、香港公司秘書公會等多家國際機構舉辦研討會。通過上述活動,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一手資料,梳理總結出含11大類70余個子問題的調研資料,包括獨立董事、監事會、外部審計的歸位盡責,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建立獨立董事人才庫和評價機制等方面。更為可貴的是,在活動中我們看到了很多鮮活的、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例如,在獨董選聘方面,有些公司通過公開招聘的方式征集獨董人選,增強了獨立人士的公眾服務意識和專業服務精神。在激勵約束方面,部分公司將獨董津貼與其實際出席會議情況掛鉤,應出席而未出席會扣減津貼,并作為續聘的考慮因素。在履職評價方面,一些公司已經先于制度規范,開始實施獨董年度述職、評價及監事會對獨董年度履職評價等工作,并向股東大會報告。在獨立董事與監事會職責劃分方面,獨立董事更加注重外部審計機構的溝通與合作,積極發揮在決策過程中的監督制衡作用,監事會則重視加強發揮對決策效果評估的制約作用。
中上協倡導公司治理最佳實踐,是符合自律組織性質和定位的一項開創性工作,是促進完善資本市場體系、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務實舉措。下一步按照陳清泰會長的部署,將在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工作成果,一是推廣倡導最佳實踐的經驗,例如編制最佳實踐案例集、公司治理白皮書等方式宣傳推廣公司治理的最佳實踐模式。二是探索推進公司治理自律體系建設。根據公司治理最佳實踐,探索制訂獨立董事、監事會工作指引等自律體系,逐步建立獨立董事、董事會秘書、財務總監培訓、履職信息庫等。三是配合完善公司治理相關規章。根據實踐發展的需要和上市公司的反映,配合監管部門修訂完善公司治理的相關規章。總之,在尊重公司自治實踐基礎上,推進本土化的公司治理和獨立董事制度建設,將更加具有實踐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