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虛擬貨幣,是為了銷售虛擬商品和服務而產生的一種代用幣,隨著電子商務和網絡游戲產業的發展,其交易規模正不斷擴大。文章從貨幣職能角度出發,比較網絡虛擬貨幣與電子貨幣的差異,得出網絡虛擬貨幣的本質特征,即它具有商品屬性和貨幣屬性的雙重性質,其具有商品屬性不斷弱化、貨幣屬性不斷強化的趨勢。同時揭示了網絡虛擬貨幣的發展對金融系統可能產生的沖擊,并提出對應的監管對策。
關鍵詞:網絡虛擬貨幣;貨幣屬性;金融系統風險
一、 引言
目前學術界關于網絡虛擬貨幣對金融系統的影響主要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網絡虛擬貨幣會對金融體系產生一定的沖擊,因為它能夠發揮現實流通中貨幣的作用(付竹,2007);另一種觀點認為作為“提貨憑證”功能的網絡虛擬貨幣不具備貨幣職能,對金融體系不會產生影響(帥青紅,2007)。鑒于學術界目前的爭論,本文從貨幣職能出發,分析網絡虛擬貨幣的性質,以及對電子貨幣與網絡虛擬貨幣進行比較,探討網絡虛擬貨幣對金融系統的潛在風險沖擊。
二、 網絡虛擬貨幣的特征
1. 從貨幣職能的角度看網絡虛擬貨幣的性質。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具備五大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當前的世界貨幣體系為牙買加體系,在該體系下,紙幣已經與黃金脫鉤,它僅僅是實體貨幣的符號,國家的信譽保證使其執行貨幣的全部職能,而本身不具有實體價值。網絡貨幣顯然不能符合作為貨幣的所有條件,只是在一定范圍內行使貨幣的部分職能。
從價值尺度職能看,網絡虛擬貨幣不能夠履行價值尺度的職能。網絡虛擬貨幣與網絡運營商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之間并非是直接對價的關系,而是分別對商品和網絡虛擬貨幣二次定價的一次體現,它是通過商品價值與網絡虛擬貨幣在量上掛鉤實現的,即“商品價值——貨幣”、“網絡虛擬貨幣——貨幣”這樣的兩個等價關系。因此表面上看,網絡虛擬貨幣可以以一定比例兌換網絡運營商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但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仍然是貨幣。
從流通手段看,網絡虛擬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受到了較大的限制。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主要體現其在商品和服務交換中發揮中間媒介的作用,它在交易中應具有普遍接受性。然而網絡虛擬貨幣具有一定的特質性,表現為在網路運營商之間形成比較龐大的網絡商業聯盟的成本較高,共同使用同一種虛擬貨幣的難度很高,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網絡虛擬貨幣流通的范圍。而且,網絡虛擬貨幣與商品之間的單向流通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職能,即網絡虛擬貨幣只限于直接購買網絡運營商提供的商品和服務,而已購買的虛擬商品反過來,不能夠通過官方的平臺再“賣出”,交換網絡虛擬貨幣。以騰訊網中的“Q幣”為例,在其網站里,“Q幣”只能在網站內購買商品和服務,而沒有有效的平臺將商品“賣出”以換回“Q幣”。
從支付手段來看,網絡虛擬貨幣只具備部分支付手段職能。支付手段職能是隨著商品賒賬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貨幣被用來支付債務以及利息等。由于網絡虛擬貨幣使用范圍的限制,網絡運營商之間無法形成共同使用同一種虛擬貨幣的貨幣聯盟,因此既無法用其購買非發行公司提供的商品服務,也無法被用來支付和償還債務。
從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角度來看,目前網絡虛擬貨幣的發行缺乏一定的信用支持,而且在法律上也并沒有對虛擬貨幣的定價或運營商倒閉后的清償做出明確的規定。使得網絡虛擬貨幣的價值不具備穩定性,無法實現保值增值,并不具備貯藏手段職能。此外,由于網絡虛擬貨幣的發行和適用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對相對價值進行表示的符號,它不具備世界貨幣的職能。
綜上所述,網絡虛擬貨幣僅僅能夠履行部分貨幣職能,只能在有限范圍內具備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2. 電子貨幣與網絡虛擬貨幣性質差異。
(1)發行主體與信用。網絡虛擬貨幣和電子貨幣在其發行上具有一個共性,即都需要通過支付相當數量的法幣。對于網絡虛擬貨幣來講,虛擬貨幣需求者必須向發行商支付符合比例要求的實物貨幣,以獲得充值型虛擬貨幣;相似的,電子貨幣需求者也必須向發行機構交付紙幣,以獲得等量的電子貨幣。但從發行性質和信用的角度來看,網絡虛擬貨幣和電子貨幣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
網絡虛擬貨幣的發行主體是普通企業或者公用事業機構,主要目的是為了便于發行商銷售非金融商品和服務。網絡虛擬貨幣能夠給網站注冊用戶之間進行虛擬商品交易提供交易媒介。例如,騰訊公司發行Q幣的目的是為了銷售其提供的QQ附加服務。網絡虛擬貨幣的發行過程在本質上是用戶對發行商的產品預付費用,是發行商對虛擬貨幣購買者提供的一種商業信用。電子貨幣的發行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其發行是在金融監管機構(中央銀行或銀監會)的監控之下。電子貨幣的發行目的是為了降低貨幣流通的交易成本。除了為與發行者有協議的商家提供購買各種實物商品與服務之外,電子貨幣能夠為普遍商品交易提供更為方便的交易媒介。電子貨幣發行的信用保證是金融機構的注冊資本金和存款準備金,因此它提供的是一種銀行信用。
(2)借幣收費過程。借幣收費過程指的是網絡虛擬貨幣有條件的兌換實物貨幣,它是從Q幣購買非騰訊商品的過程抽象出來的一般概念。借幣過程中的網絡虛擬貨幣是以一種單向結算工具存在的,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貨幣職能。我們以網絡企業如何借用Q幣來實現自身商品銷售為例來具體描述借幣收費過程,非騰訊公司與騰訊公司簽訂協議,規定其商品在獲得Q幣支付后,可以將其收取的Q幣向騰訊公司換取人民幣,或者將其收取的Q幣賣給QQ用戶,以獲得人民幣,進而獲得真正的利潤。相比較之下,電子貨幣與實物貨幣之間的兌換是無條件的,不存在所謂借幣收費的過程,它實質上是紙幣代用物。
三、 網絡虛擬貨幣運行對金融體系產生潛在風險
網絡虛擬貨幣具備兩種屬性,即商品屬性和貨幣屬性。其中,商品屬性使其本質屬性,貨幣屬性為衍生屬性。目前,相對于商品屬性來講,盡管網絡虛擬貨幣的貨幣屬性不顯著,只能在一定范圍內承擔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貨幣職能,表面上看不會給金融體系造成脆弱性。但伴隨著網絡虛擬貨幣的貨幣屬性不斷強化,網絡虛擬貨幣使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和管理層的漸次認同而逐步擴大,大額儲值的網絡虛擬貨幣使用范圍的不斷延伸,難免會給我國金融體系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1. 網絡虛擬貨幣對銀行業的潛在風險。在網絡虛擬貨幣與實物貨幣實現兌換的情況下,在網絡虛擬貨幣支付領域內可能會使商業銀行面臨“支付脫媒”的窘境。商業銀行的核心職能之一是給經濟體系提供支付服務,這種支付服務應覆蓋各個經濟各個領域。但如果隨著網絡虛擬貨幣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在該領域內完成的各類支付完全由網絡虛擬貨幣完成而非法幣,同時虛擬貨幣與法幣之間可以自由兌換,則商業銀行在該領域的支付服務就會在相當程度上被“擠出”,形成商業銀行“支付脫媒”的現象。此外,網絡虛擬貨幣的微支付功能的實現,使得商業銀行支付服務邊界收縮,分散了市場利益,支付市場的競爭格局產生重新調整,使銀行業在支付領域的壟斷地位下降。
2. 網絡虛擬貨幣對現實貨幣流通的沖擊風險。目前網絡虛擬貨幣對現實的貨幣發行和流通體系的風險沖擊有限,是因為其與現實中貨幣的兌換沒有實現直接的雙向流通通道,只是單向流通的。但事實上,事物并非總是一成不變的,由于第三方的介入,使得實物貨幣與網絡虛擬貨幣之間已經實現了雙向兌換。目前在我國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行業,以銷售和兌換網絡虛擬貨幣為主要業務,以代理的方式銷售虛擬貨幣并在此過程中收取傭金。它作為中介方,使得人民幣與網絡虛擬貨幣的相互兌換,而且是以相當低的成本實現了網絡虛擬貨幣與人民幣的可兌換。例如,“云網”就是網絡虛擬貨幣的兌換銀行。
網絡虛擬貨幣與人民幣可相互兌換的實現將會對顯示的貨幣流通產生一定的沖擊,對現實貨幣體系造成一定的系統風險。由于網絡虛擬貨幣與人民幣有聯系,可能會出現對網絡虛擬貨幣的投機行為,并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沖擊現實正常的金融秩序。如果網絡虛擬貨幣的供給方出現資金短缺,網絡虛擬貨幣的需求方便會大量囤積虛擬貨幣,以謀取獲得未來價格上漲所帶來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人民幣和網絡虛擬貨幣價值大幅波動的情形,紊亂金融秩序。此外,網絡虛擬貨幣的出現會給洗錢提供渠道,黑錢可以通過網絡虛擬貨幣的買賣實現合法化,破壞貨幣流通秩序。
3. 網絡虛擬貨幣對貨幣政策的潛在風險。網絡虛擬貨幣的發行會干擾流通中的貨幣供給量,使狹義貨幣供給量M1失真。由于網絡虛擬貨幣與流通中的實物貨幣之間具有一定的替代性。網絡虛擬貨幣的發行及其特有的貨幣創造乘數將造成流通中需要的通貨量減少,使其不能真實的反應流通領域的貨幣需求,從而弱化了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控效果。此外,鑄幣稅的競爭將會造成網絡虛擬貨幣與實物貨幣兌換比較失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央銀行對貨幣發行的壟斷權。與中央銀行發行法幣相似,網絡企業在發行網絡虛擬貨幣的過程中,由于購買者從購買到贖回虛擬貨幣的時間不一致,使得虛擬貨幣的供給者在這段時間內獲得無息貸款即網絡虛擬貨幣的鑄幣稅,這時會涌現大量網絡企業主體為了攫取網絡虛擬貨幣鑄幣稅而發行虛擬貨幣,使得虛擬貨幣的發行量激增,而干擾網絡虛擬貨幣的價值標準,影響其與人民幣兌換比價。
四、 網絡虛擬貨幣的風險防范與監管建議
1. 加強網絡虛擬貨幣監管,強化央行貨幣發行的壟斷地位。網絡虛擬貨幣的發行機構不但可以發行虛擬貨幣,而且獲得鑄幣稅收益。對于網絡虛擬貨幣可能沖擊基礎貨幣,挑戰央行貨幣發行壟斷權,央行應加強對網絡虛擬貨幣發行的監管,通過建立監管平臺,嚴格監控流通中的虛擬貨幣數量,同時對從事網絡虛擬貨幣兌換的網站和企業進行監管,以控制虛擬貨幣兌換真實貨幣的途徑。此外,央行應回收網絡虛擬貨幣鑄幣稅收益,具有鑄幣稅收益的虛擬貨幣應由央行發行,而那些沒有鑄幣稅收益的局限于虛擬網絡世界的虛擬貨幣,其發行權可以下放給私人機構。
2. 嚴格控制虛擬貨幣的發行、使用范圍和兌換。在我國,虛擬貨幣交易涉及的稅收征管、貨幣流量監控、法律監督缺乏系統嚴格的管制,隨著網絡虛擬貨幣和人民幣之間實現雙向兌換,由于技術和政策的漏洞會產生網絡虛擬貨幣的私下交易、網絡虛擬貨幣發行泛濫以及洗錢行為。因此,在監管過程中,需要以網絡虛擬貨幣的交易、發行和兌換為最重要的檢測方面,通過公布各虛擬貨幣發行量實時報告,公布各個發行公司信用等級認證結果,限制各虛擬貨幣發行和交易量。同時,在央行的監控下通過披露發行公司信息,實現對網絡虛擬貨幣的有效控制,防止通貨膨脹。
3. 商業銀行應強化產品服務創新。為了防范網絡虛擬貨幣對商業銀行可能產生的“支付脫媒”以及壟斷地位下降的風險,商業行應創新支付產品和服務,加大技術創新,開發適宜的小額低收費微支付產品。在現有電子貨幣支付服務的基礎上,加強與第三方,尤其是網絡虛擬貨幣發行方合作。同時提高技術,將支付服務向虛擬網絡市場滲透,提高在社會各領域的金融服務能力,提高商業銀行運營效率。
參考文獻:
1. 包春靜.網絡虛擬貨幣的特征、成因及對銀行業的潛在影響.上海金融,2009,(12).
2. 陳忠陽,郭三野,劉呂科.我國銀行小企業信貸模式與風險管理研究——基于銀行問卷調研的分析.金融研究,2009,(5).
3. 付竹.以Q幣為視角探析虛擬幣對現行貨幣體系的影響.金融經濟,2007,(4).
4. 蔣少華.網絡虛擬貨幣風險管理研究.北方經濟,2009,(11).
5. 賈麗平.網絡虛擬貨幣對貨幣供求的影響及效應分析.國際金融研究,2009,(8).
6. 帥青紅.Q幣、U幣、POPO幣與電子貨幣.電子商務,2007,(1).
作者簡介:李勝,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