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光武
青海地處世界屋脊,位居江河源頭,境內雪山聳立、草原遼闊、江河湖泊密布,廣漠巨川辟闔,構成了雄渾壯美的高原自然景象。
發源于青海的黃河、長江,催生了源遠流長、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源出此地的瀾滄江及其下游湄公河,澆灌著西藏、云南,以及東南亞諸國大片的土地。
自古以來生息于此的羌族,是中國西部最古老的民族,《說文·羊部》解釋曰:“羌,西戎牧羊人也。”
從遠古開始,先民們生活于河流縱橫、湖泊密布的天然環境中,以獨特的審美眼光,創造了較為先進的生產方式;以高原人博大的胸懷,引進中原的耕稼、養畜技藝;因此,這里出現了聞名遐邇的彩陶,大禹曾在積石山率民治水,疏浚河道。西漢,在這里設郡立縣,以安邊防。日月更迭,世事蒼茫,民族遷徙,南來北往,和睦共處。在此獨特的、遠離祖國政治、經濟中心的邊遠之地,共同創造了色彩斑斕的人文景觀。至今,已有560多萬漢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人民,為保護和建設美麗的三江源而不懈努力。
聞名于世的“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穿越青海境內而過,它們傳輸著相距遙遠的東方與西方的文明,溝通了漢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兩條歷史性大道的暢通,在青海的文化堆積層上留下了厚重的積淀。民族的交融,文化的雜糅,構成了青海民族風情畫上最艷麗的色彩。
十九世紀,西方瑞典及俄羅斯的探險博物學家們,曾經幾次深入到我省青海湖與三江源部分地區,進行了一些生物學考察,留下來不少珍貴的文獻記錄材料。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多次深入三江源,進行地質、地理、地貌及動植物科學考察,取得了輝煌成就。就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而言,從它的前身青海分院開始,便派員配合中科院青海綜合考察隊,前往玉樹、果洛、海南、海北、黃南藏族自治州及青海湖流域,進行過一次有關地質、地理地貌、氣象、動植物區系分布等專業較為廣泛的科學考察。后來,1962年,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建立后,又開始組織植物區系考察隊、動物區系考察隊深入三江源中上游地區,對那里的森林、草原、土壤進行了考察,在果洛班瑪考察多柯河兩岸林區植物中,有支科考隊渡河時,隊員馬樺不慎落水,同事們幾經營救,因為河水冰冷,水流漩急,未能獲救而殉職。動物考察隊也多次前往青海湖、鄂陵湖、扎陵湖和昆侖山、當金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及巴顏喀拉山、阿尼瑪卿山一帶,對那里的有蹄類動物、熊、豹、鼠類和鳥類、魚類、昆蟲、兩棲爬行類動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考察??偨Y研究分類后,有的繪出了青海省植被類型圖,有的按照不同生境區系,發表了動植物種類分布區系及初步的數量觀察報告,為后來的深入研究和經濟開發建設打好了理論基礎,并為國家制定青海省保護三江源生態規劃和青海湖封湖保護湟魚及鳥島水禽,建立黑頸鶴保護區等決策,提供了理論基礎?,F在,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片美麗純凈的土地,認知三江源真實的面貌和文化內涵。
世界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青海之大之美無法言說,三江源之神圣無與倫比,她是江河的母親,文明的搖籃。
位于中國西部青海省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因為中國最大的三條江河,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發源于此而得名。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西起青海省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界的布喀達坂峰,東至青藏高原的東緣,北到昆侖山北緣與柴達木盆地南部相接,南至唐古拉山南麓與西藏羌塘高原為界,其土地面積達36.3萬多平方公里,約占青海全省總面積的44.1%,相當于一個半英國的總面積。平均海拔在4000耀5000米之間。自然保護區的地理位置介于北緯31毅39耀36毅16,東經89毅24耀102毅23。其行政區域,橫跨青海省的玉樹、果洛、海西、海南、黃南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以及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共有128個鄉鎮。全區現有人口56.8萬人。
三江源區所在的青藏高原面積約有25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山峰最多的地方,超過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超過海拔7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它又是地球上隆起時代最新(約350萬年)的陸地。造化的神奇,自然的獨異,形成了舉世無雙的世界“地球第三極”奇觀,人們習慣稱之為“世界屋脊”。
可是,青藏高原在遠古時代卻是一片汪洋大海,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區,當然也在其中。
古人曰:“河出昆侖……”,“江源如帚……”人們對三江源頭的探尋一如對天體的發現,熱情一直沒有停息,而三江源也以她女神般的胸懷,包容了無垠的草原、連綿的雪山、朝圣者的心愿、神圣的生靈……
近百年來,關于青藏高原的成因成為中外地學界研究的“熱點”。中外科學家進入青藏高原,通過對巖石圈、古氣候、古生物化石、重力場、古地磁場等眾多學科的研究,對高原的隆起與板塊漂移關系的認識才比較明晰。
在晚古時代,北方勞亞古陸與南方岡瓦納古陸之間是一片汪洋,古地質學家給它起了個希臘神話人物的名字,叫“提堤斯(Tethys)洋”,海水淹沒了南北兩塊大陸的部分陸緣,現在的青藏高原與其鄰區都被淹沒于提堤斯洋的南部。到三疊紀晚期,海水逐漸消退,除現在的羌塘地區尚有一些淺海外,其余部分都已經陸續出水轉為陸地。始新世以后,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拼為一體,并開始擴張,相互碰撞擠壓,形成了高原陸地的基本框架,當時的高度已有海拔1000多米。由于海水的消亡,這一地區的地殼擠壓加速,發生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又經過多次升降平衡的地質運動,才形成了現在遼闊高亢的青藏高原與雄奇美麗的三江源區。原來,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為8848.8米,2005年經過中國科學考察隊最新測量,珠穆朗瑪峰的實際海拔高度為8843.7米。并且,人們奇怪地發現,青藏高原地層下有一個黏稠的巖漿河,如像赑屃在馱著巨大的高原極緩慢地移動??磥砀咴皇窃诶^續隆升,而是在向兩邊緩慢擴散,緩緩下降。
三江源保護區內,高山聳立,冰川起伏,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地殼運動使這里升騰起昆侖山、巴顏喀拉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阿尼瑪卿山等30多座山峰,三江源區是山的王國。
這里有無垠的濕地和無數的湖沼,雪山連綿,冰峰晶瑩,陽光下冰雪消融,地水外溢,潺潺細流匯合成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長江和流經東南亞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等著名江河的源流。這里河網密布,湖泊如珠,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水塔”,涵養、澆灌著三江中下游遼闊的土地。
這里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湖泊16543個,宛如天上的星星撒落高原,著名的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可可西里湖、烏蘭烏拉湖、勒斜武擔湖、庫賽湖、多爾改錯等。湖水總面積達2354.25平方公里,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長江源頭濕地和黃河上游隆寶灘等濕地。
這里由于高原內部水熱條件的差異,從東南向西北分布著高山灌叢、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組成的高寒生態系統,冰雪帶、亞冰雪帶、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則呈垂直分布。許多地方仍然保留著完好的原始生態環境,雪峰、冰川、山巖、土壤、河流、湖泊、植被演變、野生動物種群結構等,都保持著純自然發育的過程,很少受到人類的影響。青海是中國四大牧區之一,三江源區是青海的重要畜牧生產基地。含有豐富有機質的高山草甸土,孕育出耐高寒的嵩草科、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菊科、十字花科等種類牧草,營養價值很高。因此,這里的先民培育出了高原家畜與農作物優良品種:藏綿羊、牦牛、玉樹馬、紫絨山羊、藏獒、青稞、油菜、蠶豆等等。
這里既是名揚中外的青海毛的主要產地,也是著名中藏醫藥材冬蟲夏草、大黃、秦艽、貝母、紅景天、白刺果、枸杞、麝香、鹿茸的生產基地。
這里離太陽最近,天朗氣清,土地寬闊,湛藍的天空雄鷹在自由翱翔,碧綠的湖上大天鵝在歡舞鳴唱,太陽湖畔藏羚羊在盡情地嬉戲,昆侖山坡野牦牛在酣睡。這里是高原野生動物的天堂。
黃河之水天上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敝袊娤衫畎走@句詠吟黃河的豪邁詩句,把我們引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之源。
這“天”就是孕育了長江、黃河、瀾滄江的三江源。
黃河發源于三江源區阿尼瑪卿山脈卡日扎窮(藏語意為山嶺)北麓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部,位于曲麻萊縣東北部的麻多鄉。源頭分水嶺有個美麗的名字,叫瑪曲曲果日,藏語意思是孔雀河源頭山,海拔4698米。這里的山地風化殼很薄,眾多山泉,汩汩涌出,向前不到1公里,匯集一群汩汩閃亮的山泉,由潺潺細流變成寬1米多、深10多厘米的小溪,當地牧民親昵地稱作瑪曲曲果,意為孔雀河源,由此形成了河源主流,即是黃河正源約古宗列曲。沿途經過第一峽谷茫尕峽后,進入牧草豐盛的星宿海。
星宿海也叫星星海,是一片濕地,東西長30多公里,南北寬為10多公里。濕地散布著大大小小的“海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就像夜空中閃爍的繁星,“星宿海”因此得名。在《西寧府新志》上,曾這樣描述星宿海:“形如葫蘆,腹東口西,南北匯水汪洋,西北亂泉星列,合為一體,狀如石榴迸子。每月既望之夕,天開云凈,月上東山,光浮水面,就岸觀之,大海汪洋涌出一輪冰鏡,億萬千百明泉掩映,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也。少焉,風起波回,銀絲渙散,眩目驚心,真塞外奇觀也?!?/p>
元代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首次派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前往青海勘探河源。都實在次年的四月終于抵達了河源地區,以為星宿海就是黃河的發源地。后翰林學士潘昂霄根據都實探訪的第一手資料撰寫了《河源志》?!逗釉粗尽飞鲜沁@樣描寫星宿海的:“河源在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渙散,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火敦淖兒?;鸲?,譯音星宿也?!?/p>
黃河最初的源流在星宿海以東一百余公里處注入扎陵湖,“扎陵”是藏語譯音,意為白色長湖,也稱西湖。面積有52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約9米,形如臥著的玉兔,是由雪山上流下的無數網狀溪流匯集而成的。黃河水注入時形成一條白色的長帶,所以民間叫它“白色的長湖”。黃河從湖的東南搖曳而出,進入沼澤地,又向東流約3公里,散漫地流入鄂陵湖。“鄂陵”是藏語譯音,意為青色長湖,又稱東湖。面積61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約18米。形狀像倒掛的金鐘。由于鄂陵湖水比扎陵湖水深,且經峽谷過濾含沙量少,所以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鄂陵湖水呈青藍色,所以民間叫它“青色長湖”。黃河穿湖而過,在湖中的流程約35公里,爾后從北端出湖,直沖黃河沿瑪多第一橋,從而結束了它在發源地的最初流程。黃河從涓涓細流到融納百川,浩浩蕩蕩,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區132個縣市,奔流不息,進入黃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0多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條長河,古代稱“河”,到公元一世紀成書的《漢書》中才開始出現“黃河”之名。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桀驁不馴的黃河,雖然曾給人們造成過災難,但它孕育滋養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從羌族舞蹈、河湟民歌“花兒”、柳灣彩陶、安寨秧歌、秦兵馬俑到孔子禮樂,無不顯現出雄渾高昂的黃河氣息。
奔騰咆哮的黃河,所造就的龍羊峽、李家峽、公伯峽、劉家峽、青銅峽、小浪底、三門峽,現在都已建成造福人民的水電工程,電力總量占中國之首。
千年尋得長江源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古稱“江”,漢代稱“大江”,公元四五世紀的中國文獻中才出現“長江”一詞。長江橫貫中華大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樣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千百年來,許多志士勇于冒險,試圖探尋大江的源頭,但都沒有得出正確的結論。20世紀50年代青藏公路修建到三江源區,經過幾次科學考察,直到1976年,一支由地質、地理、水文、生物工作者組成的中國江源考察隊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察,終于揭開了江源之謎。查明長江源頭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各拉丹冬”是藏語,其意是“高高山尖上的山峰”。
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是一片晶瑩起伏的冰川群,南北長約5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由350多條奇形怪狀的冰川組成,冰川在太陽的照射下形成了無數冰斗冰柱冰凌,不斷融化,滴淌下如鉆石般的水珠,集珠成溪,匯溪成河,孕育出了聞名于世的大江之源。
對于長江的正源,曾有多種說法。早在2400多年前,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書《禹貢》中記載,說岷江是長江的正源。到明代(公元1368—1644年)末年,中國地理學家徐霞客考察后在其所著的《江源考》中指明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源。到了1761年,《水道提綱》一書問世后,人們對江源的認識,逐漸推到了通天河的上游。而到了二十世紀初期,仍然有學者提出金沙江有三源:北源周曲公喀、西北源那木齊圖烏蘭木倫河、南源阿克達木河。
其實,長江的正源是通天河的上游沱沱河。沱沱河發源于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姜根迪如冰川。沱沱河源頭,雪山高聳,氣勢宏偉,海拔高,冰川龐大。1987年,經報請中央批準,正式確定:沱沱河為長江正源,當曲為南源,北源是楚瑪爾河。
長江全長6380公里,流經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市區在上海注入東海,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每年平均流入東海的水量達10000億立方米。它密如蛛網的寬闊水系,澆灌著四川盆地和江漢平原的肥沃土地,養育著數億華夏兒女。
由姜根迪如冰川融水匯集的潺潺溪水,河面才有二三米寬,水深也只有0.2米,清澈的溪流向北而流,接納了拉果河、拜渡河、冬曲、當曲及許多其他雪山群峰和冰川的融水,形成了正源沱沱河。
沱沱河又叫滔滔河,蒙古語譯音是“托克托乃烏蘭木倫”,其意為“滔滔的紅水河”,河長350.2公里,從河源到河口,海拔下降2073米。它與當曲、楚瑪爾河和通天河上段,組成了龐大的扇狀水系,造就了世界著名的高海拔濕地,切割出深20多米長5公里的陡峭峽谷。東流的沱沱河有時如同散亂的發辮,進入沱沱河盆地后,接受了瑪章錯欽和雅西錯等咸水湖的慷慨補給,河床變得開闊,沿途又匯入一級支流97條,流經長江第一橋時,河床已經寬達2700米。沱沱河流域內有大小湖泊2165個,較大的內流湖雀莫錯面積88.2平方公里,最小的湖泊其面積只有0.5平方公里,湖水總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
這里地勢高亢,雪山林立,冰川遼闊,山谷之間,巨大的高原盆地,如蒼天恩賜的接露盤,承接的露珠匯成了數不清的湖泊。
這里,各類化石與古人類石器,俯拾即是,證明從遠古起,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這里溫泉呈帶狀分布,沼澤成片,草原如茵,珍稀動植物眾多,礦藏豐富。其間,雖然天高地寒,但是空氣清新,日照充足,人跡較少,是一塊凈土。
江源地區天氣變化無常,夏季白天氣溫可達18益,夜晚卻要降至-4益,冬季氣溫最低能到-42益,全年降水量250毫米,而多集中在6耀9月份。然而這里卻充滿了生機,沱沱河畔建有中國海拔最高的氣象站;長江第一鎮———沱沱河沿,位于河的南岸,海拔4533米。隨著青藏公路的開通,逐漸發展成了江源最大的唐古拉鄉居民點。長達273米的長江第一橋橫跨河上,鎮上有水文站、氣象站、銀行、小學、衛生院、郵局、地質隊、加油站、機械修理處、兵站、汽車站、火車站、商店、飯館、旅社等,雖然常住人口只有幾百人,但來往行人很多,是江源一座能給旅人以溫暖的小集鎮。被稱作風火山的隆青吉布山,海拔高5000米,相對高度不過500米,因為山巖赭紅色,傍晚看去,猶如燃燒的一團火焰,神奇壯觀,故得名風火山。它的聞名于世,是因為高原科學研究的基地曾建于山下,至今仍然保留“風火山科學城”遺跡。
從沱沱河沿西去,在103公路道班至104道班之間,有規模宏大的溫泉群,泉口處生出各種形態的泉華。一座20米高,色彩斑斕的泉華臺,聳立于灰白的濃濃霧氣中,時隱時現。登上臺,舉目四望,白色、黃色、赭色、黑色的泉華如錐、如柱、如臺、如壟,在霧海中浮沉,讓你如臨仙境。東南有一條170米長的黃色泉華石壟,仿佛舉首仰望雪峰的石龍,在30多眼沸騰的熱泉霧氣中,嘶嘶有聲,搖曳升騰。這種奇景,只有江源才有。
瀾滄江從這里起程
瀾滄江是東南亞第一巨川,是亞洲第六大河,發源于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流經西藏、云南,出中國國境后稱湄公河,穿過緬甸、老撾、泰國,再南流經過柬埔寨、越南,然后從越南南部注入南海。瀾滄江全長4909公里,在中國境內為2354公里。其上游的干流藏語稱“雜曲”,意思是從山巖中流出的河。它的源頭在唐古拉山北麓的查加日瑪以西4公里處的高地,海拔5388米。初為多處涌泉匯成的涓涓細流向下1.5公里處,才形成長流溪水,名為叫加果空桑貢瑪曲。往下接納支流扎加曲,匯成河面寬50米的河流,距河源92公里,以下河段便叫扎曲,至此海拔也下降了1300多米。扎曲在其流程中逐漸收納扎阿曲、阿涌、布當曲等50多條支流,至西藏自治區昌都以下始稱瀾滄江。河源地區約有206個大大小小的湖泊,最大的湖泊是尕宗錯湖與崩銳錯根湖。河源流域面積10505平方公里,這里河湖密布,豐沛的水源滋潤著河源地區大片的牧場。
瀾滄江源區有眾多山嶺,以雄偉的唐古拉山為中心,呈羽狀散布開來。這些山嶺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就有1025座之多,海拔5700米以上的有17座,簡直是一個大山的王國。山嶺終年被積雪覆蓋,冬夏一色;山峰巍峨,冰川密布;山谷幽深,河流縱橫。由此,源區具有高原丘陵、高原盆地與沼澤等多種地貌。特別是因為當地山多,排水不暢所形成的大小沼澤有325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嶺濕地間,成為了白唇鹿、雪豹、野牦牛、藏野驢和藏羚羊、藏原羚、馬麝、棕熊、盤羊、巖羊、狼、狐貍等野生動物及珍禽黑頸鶴、藏雪雞、雪鴿的良好棲息地。
這里盛產光唇弓魚、前腹裸列裂尻魚和裸腹重唇魚,每條體重一般在0.5—1公斤間。還擁有大黃、水母雪蓮、貝母、秦艽、黃芪、冬蟲夏草等名貴藥材。
隨著三江源區的保護和開發,對瀾滄江源頭探奇考察的人們也日益增多。在吉祥的水源扎果扎西,人們可以隨意看到湖中暢游的大天鵝,翩翩起舞的黑頸鶴;在群果扎西灘以西,有座深不可測的山洞,據說直通到青藏交界處,洞內干燥通風,牧人叫它天然隧道。另外,在扎多縣西南的夏季草場山坡上,有個面積約500平方米的小湖,遠看,像一面托起藍天的寶鏡;走近時,才看出水面仿佛高出地面,像個盛滿水銀的巨盤,水面凸起,似乎一旦觸摸了它,水就要溢出來。當地牧人視為神水,因為一年四季,雖然有風暴雨雪,山泉注入,但這個小湖,總是不溢不枯。
莽昆侖青海湖隆寶灘
莽莽昆侖,橫空出世,獨領了三江源萬山風騷。
昆侖山,藏語“阿瑪尼莫占木松”,意為祖山。在漢文古籍中,尊為萬山之宗,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昆侖山,早在中國古代文獻《山海經》、《博物志》、《莊子》、《天問訓》、《神異經》、《史記》、《拾遺記》等典籍中,都有記載?!痘茨献印氛f:“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濫炎而不滅……于是,女媧煉五色石補蒼天,斷鱉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敝劣诶錾降男螒B,東晉時(公元317—420年)王嘉在所著《拾遺記·昆侖山記》描寫道:“昆侖山者,西方曰須彌山,對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上有九層,第六層有色玉樹,蔭翳五百里。夜至水上,其光如燭。第三層有禾,一株滿車,有瓜如桂,有柰冬生如碧色,以玉井洗食之,骨輕柔,能騰虛也。第五層有神龜長一尺九寸,有四翼,萬歲則升木而居,亦能言。第九層山形漸狹小,下有芝田蕙圃,皆數百頃,群仙種耨。旁有瑤臺十二谷,廣千步,皆五色,玉為臺基。最下層有流精霄間,直上四十丈,東有風云雨師,聞南有丹密云,望之如丹色,……九河分流。千劫水乃更生也?!?/p>
從空中看,巍巍昆侖,氣勢磅礴,粗獷偉岸,群山齊聚,溝壑縱橫,自帕米爾高原聳起,向東橫貫青藏高原,綿延起伏2500多公里。像條玉龍橫臥中國西北部。平均海拔5000—6000米,是“世界屋脊”上的梁柱,也是世界著名大山。昆侖山進入青海境內,身軀逐漸龐大,衍生出11條大山。北面一支,由高峻的祁曼塔格山和布爾達布山串聯,沿柴達木盆地南邊向東舒展開去。其中主峰布喀達坂峰海拔6860米,五雪峰海拔5804米、大雪峰海拔5863米、庫賽湖湖北冰峰海拔5769米、玉珠峰海拔6178米,它們常年積雪,像巨龍脊背上的玉珠,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它們座座千姿百態,超凡脫俗,兩旁廣布的冰川,是柴達木盆地的生命之水,是那梭格勒河、昆侖河和雪水河的源泉。中部有阿爾格山、博卡雷塔克山、布肯山和阿尼瑪卿山,連綿起伏,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延伸。其中,海拔6282米的瑪卿崗日峰雄姿勃勃,峰頂渾圓,山脊平緩,是高原山峰的典型。
昆侖山南支有可可西里山和東南走向的巴顏喀拉山。巴顏喀拉山首,有海拔5201米的雅拉達澤峰與海拔4940米的各姿各雅峰,相依相偎,將母親河黃河的源頭緊緊擁抱;海拔5266米的巴顏喀拉山脈主峰與扎陵湖鄂陵湖間海拔4610米的錯日尕則峰,隔湖相望。
昆侖山北有廣闊的柴達木盆地,盛產石油、天然氣和稀有金屬。南有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野生動物的王國,還有水晶寶石。其間有神奇的昆侖泉、神秘的玉虛峰和美麗的“西王母瑤池”。
昆侖泉地處青藏公路線900多公里處的納赤臺,海拔3700米。大小兩個泉眼相距50米。相傳文成公主進藏和親時,馱送金佛像的工匠衛兵行至此處,干渴難忍,便放下金佛,四處找水,卻沒有找到。眾人返回時,看到佛像下突然涌出一股清泉來,個個歡呼雀躍,痛飲泉水。從此,這里有了“納赤臺”地名,意為放過佛像的地方。昆侖泉日夜汩汩涌出的泉水,每秒達224.7升,神奇的是即使到了風雪交加的冬季,也從不干枯斷流。昆侖泉水礦化度不足0.5克,富含有益人體的鋅、鎂、鉀、鍶、鈣、鈉等微量元素,清冽甘美,是礦泉水中的佳品,所產“昆侖山”礦泉水現已銷往中國大部分省區。
玉虛峰,位于昆侖山口西北面,海拔5933米。峰頂積雪長年不化,巍然挺立于千山萬壑之中,一年四季云霧繚繞,遠望仿佛一只伸長脖頸的巨型神龜,被面紗神秘地遮蓋。據說,玉虛是道教最高尊神之一“元始天尊”修行之地,因此成為中華道教昆侖派的主道場,常有海內外的道教徒,不遠萬里,前來這里虔誠祭奠,修煉功夫。又傳說,玉虛峰原來是玉皇大帝在人間為自己建造的行宮,金碧輝煌,巧奪天工,宮殿四維,山花爛漫,百獸歡舞;瑤池上下,霞映碧波,百鳥齊鳴。玉皇大帝的妹妹玉虛仙女見了,非常喜歡這一美妙清靜之處,就向玉帝請求討要,玉帝無奈,只好將行宮送給妹妹居住,從此這座山就叫“玉虛峰”了。
玉珠峰,人們又叫可可賽極門峰,位于昆侖山口東面10多公里處。玉珠峰海拔6187米,與玉虛峰遙遙相望。她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高峰圓渾,銀裝素裹,是三江源區大山的典型。它的兩側簇擁著眾多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由于玉珠峰的路線清楚,適宜攀登;又有冰壁,冰川、冰滹等自然景觀,是中外登山旅游愛好者向往的地方。
西王母瑤池位于昆侖山北麓,海拔4300米,是格爾木河上游昆侖河的源頭,名叫“黑海”,古稱“瑤池”,距格爾木市250公里。湖水面積60多平方公里,湖水最深約107米,是一座典型的高原天然湖泊。這里,天高云淡,水色變幻無定,一會兒碧綠,一會兒紫藍;魚嬉波濤,鳥翔云端;湖周水草豐茂,不時有藏羚羊、藏原羚、野驢和棕熊前來游玩。相傳,中國傳說中的女神西王母于每年農歷八月初八,邀請各路神仙到瑤池參加她舉辦的蟠桃盛會,屆時,百鳥前來歌唱,群獸齊聚歡舞,一派天人合一的美好景象。傳說,周穆王愛慕西王母的美貌,曾經駕八駿之車,日行三萬里,前往瑤池與西王母相會,酒酣之時,向西王母求長壽蟠桃而不得。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詠道:“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波瀾浩渺的青海湖,古稱西海、仙海、鮮水海和鮮卑羌海。蒙古語叫庫庫諾爾,藏語稱措溫波,北魏時(公元386—534年)稱青海,直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后期,才有了青海湖這一名稱。意思都是青色或藍色的海。青海省也由此而得名。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湖水面積4473平方公里,湖水容量達850億立方米。近年湖水面海拔3194米。位于三江源東北部,在布爾汗布達山與祁連山之間,介于東經99毅36-100毅46與北緯36毅32-37毅15間,周邊長360公里。青海湖地處青海湖盆地,是個典型的內陸湖泊,原來有108條大小河流入注湖內,現在只剩留布哈河、黑馬河、伊克烏蘭河、泉吉河、倒淌河、甘子河、哈爾蓋河等40多條河流直接注入。其中,最大的布哈河流域面積14384平方公里,占青海湖流域總面積29661平方公里的48.5%。青海湖周圍還有0.3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20多個。橫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海晏二縣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的北部。湖區氣候潤澤,水草豐茂,生活著藏、漢、蒙古、回、土、撒拉族等10個民族8萬多人民。
約在13萬年前,青海湖曾與古黃河相通,屬外泄湖。由于地質構造的變動,東面日月山、南面青海南山、西面天峻山和北面大通山相繼隆起,使得它與柴達木盆地隔斷,成為一個封閉的內陸湖泊,又與河湟地區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自然水域,青海湖盆地形成了獨特規律的水循環與氣候單元。青海湖成為古黃河的遺愛,猶如鑲嵌在高原上的一顆閃亮的藍寶石,成為了燦爛的羌文化源泉。
青海湖有著名的鳥島和湖心三塊石。鳥島位于青海湖西北隅,每年初春,就有成千上萬的大天鵝、斑頭雁、灰雁、棕頭鷗、魚鷗、赤麻鴨、綠頭鴨、秋沙鴨、白眼鴨、鳳頭潛鴨、針尾鴨、黑頸鶴、灰鶴、蓑羽鶴、鸕鶿等水禽,不遠萬里,前來這里生兒育女。它們齊聚島上,和睦相處。最多的時節,有10萬之眾,群鳥飛起,遮天蔽日,猶如彩云在飄動。青海湖區,水網密布,野花遍地,綠草如茵,有163種鳥禽在這里自由歡聚,進行繁衍,是鳥的天堂。
青海湖自古就盛產湟魚,這種魚無鱗,學名青海湖裸魚。公元四五世紀時,就有漁民以捕撈為生計。由于近年無休止的濫捕,資源量迅速下降。目前,經世界生物保護組織批準,已經列為保護種類,禁止捕撈。
夢幻般的青海湖周邊,還是珍稀動物普氏原羚惟一的生存地和大天鵝的越冬場?,F在青海湖已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經《中國地理雜志》和專家評定,青海湖被評為中國最美的五大湖之首。
在距青海玉樹州結古鎮西南約8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長約25公里,寬約4公里的狹長沼澤地———人們將這塊地方稱為“隆寶灘”,這里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三江源區有鳥類147種,色彩各異,形態美麗的各種猛禽飛鳥,由于有了它們,這里的藍天才顯得無比高遠深邃,因為它們的往來,這里的江湖草原才靈動而充滿生機。遼闊天上自春天起,就有千萬只候鳥不遠萬里,從印度、尼泊爾和中國江南向高原飛來,在這里尋找愛情,生兒育女。秋末冬初,它們又攜兒帶女,帶著愛情的果實,長途跋涉,飛回南方越冬。有些飛鳥由于適應了高原的環境和氣候,改變習性,留居下來越過寒冷的冬天。
只要您走進三江源,就會看到,嫵媚的青海湖上,潔白的大天鵝在湖水中暢游;湛藍的鄂陵湖、扎陵湖中,千萬只棕頭鷗、魚鷗在成群地飛翔;珍貴的黑頸鶴在7月的隆寶灘保護區,成雙成對地在水澤畔飛舞、歡唱;斑頭雁陣春來秋去……
冰川凍土層濕地
三江源區是青藏高原的腹地,雄渾的山嶺、連綿的冰川、廣袤的濕地和深厚的凍土層,構成了高原特有的地貌景觀。
地球上除了南極北極的冰山冰川外,就數三江源區的冰川奇異壯觀了。江河源區的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侖山海拔5000米、唐古拉山海拔5800米以上的山地,估計,集中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冰川,占全部現代冰川總面積的85%,占冰川儲量的90%。由于這里的大山峰頂都比較平緩,適宜平頂冰川和冰帽的發育成長。有位于各拉丹冬雪山西南的姜根迪如冰川、尕恰迪如崗雪山群冰川和崗欽雪山群冰川。這些冰川包括冰斗冰川、懸掛冰川、山谷冰川和平頂冰川類型。如長江源區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峰頂有181.5平方公里的冰川面積。東南西北四方分布有冰川共85條,面積為662平方公里。尕恰迪如崗雪山為唐古拉山第二大雪山,山體渾厚,以嘎爾崗日主峰為中心形成的各類冰川26條,面積205.4平方公里。最長的冰川在雪山西側,長10公里,是拉果曲的源頭。這里冰舌延伸,冰舌末段的冰塔林區長1.5公里。崗欽雪山群冰川,位于祖爾肯烏拉山中段,分布有山谷冰川、懸冰川共20條,其中冰舌長8.3公里,冰川面積93.8平方公里(包括沱沱河流域冰川,面積73.8平方公里和可可西里盆地內流區冰川,面積20平方公里)。長江源區冰川總面積為1496.04平方公里。瀾滄江源區著名的冰川色的日冰川,長及4.6公里的冰舌,千姿百態,在陽光下,璀璨奪目。冰川面積達124.75平方公里。在黃河源區,只有巴顏喀拉山脈支系布青山主峰瑪尼特雪山和南部的托洛崗雪山尚存殘留冰川,總面積為191.95平方公里。由于地球氣候逐漸變暖,高原冰川消融加快,三江源區現有冰川總面積有1812.74平方公里。著名的冰川是沱沱河源冰川、當曲河源冰川、可可西里河源冰川和崗欽隴巴源頭冰川。
青藏高原隱藏著深厚的、大面積的凍土層,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區域面積最大的凍土區,屬高山多年凍土類。其中最大的一塊“多年凍土區”,正好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其范圍從海拔4354米的昆侖山北坡西大灘,向南延伸至西藏自治區北部海拔4780米的安多縣,長達600多公里。據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考察,長江源區凍土厚度,在唐古拉山以北為100—120米,昆侖山口附近厚達175米。在河谷地帶厚為8—88米。經研究表明,凍土帶的海拔高度對凍土厚度影響非常明顯,平均海拔每升高100米,地溫便下降-0.8益—0.9益,凍土厚度也增加20米。這一地區的凍土表層溫度為-2益—5益。無垠的凍土帶,從每年的5月才開始在表層融化,到八九月份,融化程度可達1—4米,可是剛進入9月下旬,又開始凍結,并與下部的永久凍土層融合,至最冷時,繼續向深處凍結,使得凍土層,更加深厚。如此反復變化,使這一地區出現了稀有的凍脹裂縫、凍脹斑土、冰脹丘、冰錐和融凍滑泥流、融凍滑塌、熱融湖塘等凍土地貌景觀。大面積高山凍土的存在,是高原冰川、高原濕地、高寒草原存在與高原生態形成的基本條件之一。
由于高寒水文、生物、土壤等條件的綜合因素,形成了特征鮮明的三江源區高原濕地,主要分布有湖泊型濕地、河流型濕地和沼澤型濕地三種,其面積總共有14300多平方公里。以扎陵湖、鄂陵湖及星宿海小湖泊群,形成的濕地是典型的湖泊濕地。長江源區沒有大型的湖泊,相對較大的湖泊只有多爾改錯、尼日阿錯改、瑪章錯欽、雀莫錯等,所生成的周邊濕地,面積不太大。瀾滄江源區也惟有朵宗錯湖小型湖泊濕地。以河流為主體形成的濕地,其特征是河谷開闊,坡度相對比較平緩,河網密集,多分布于高原丘陵與丘間盆地中,像黃河源區在黃河沿段,因為河床較寬,有30—40米,河水流動也緩慢,入河溪流多,水生植物生長良好,便發育成為河流型濕地。沼澤型濕地主要分布在長江、黃河和瀾滄江河源區。這里氣候寒冷、地形寬闊平緩,凍土廣泛發育,使得地表水短暫或長期潴留,在融凍作用下,常常形成半圓形的膨脹草丘,叢生的草丘洼間,常有積水,草莖腐爛,成為泥炭層。也有大小不一的熱融湖塘,生長著以高寒蒿草群落為主的沼澤草甸,在遼闊的江河源區呈斑狀廣泛分布,成為三江源保護區獨特的自然景觀。
經西高所專家考察,高原濕地中,生長著以蒿草屬、苔草屬、禾本科、沙草科、毛茛科和菊科為主的濕地種子植物316種。棲息有珍稀鳥類黑頸鶴、鸊鷉、蒼鷺、斑頭雁、鸕鶿、赤麻鴨、魚鷗等,常有野生動物藏野驢、野牦牛出沒。還有花斑裸鯉、裸腹葉須魚、黃河裸裂尻魚等9種魚類分布。這里的冬季,探險旅行者可以深入到黃河源頭沼澤地;可到了夏季,雖然這里花草爛漫,泉水生香,游人卻難以進入,因為,四周都是深淺難測的草甸和水洼,正由于這時節人跡罕至,才成為許多珍禽生兒育女的安樂窩。
源頭活水濟三江
三江源區獨特的生態環境,營造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海拔大面積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加之高山四圍,有利于局部降水,使得地勢高亢,氣候寒冷,大氣涵水能力弱的大面積半干旱氣候區,能儲存生命之水。所以,長江、黃河、瀾滄江才能同源于此。
三江源區水資源得天獨厚,地表水年均徑流量長江為98.18億立方米,黃河為6.02億立方米,瀾滄江為24.85億立方米,合計有129.05億立方米。而地下水分別為40億立方米、4.3億立方米、8.84億立方米,合計有53.1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45.4萬立方米,相當于全國人均水資源量2300立方米的200倍。保護區內全部冰川的儲量達1812.74億立方米,年均融水量為17.02億立方米,是三江源保護區內許多主干河道的重要補給水源。保護區內還有地下水資源40億立方米。如此,三大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約600億立方米。還有,三大江河流域面積之和約占中國國土面積的28%,其人口、耕地、河川年徑流量(水資源)、可開發水力的資源,分別占中國總量的40%、34%、40%及60%以上。正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亙古以來,三大江河水,哺育了中華兒女,造就了璀璨的華夏文明,說三江源是“中華水塔”,真是名副其實。
另外,瀾滄江是東南亞第一巨川,亞洲第六長河,是長約兩千多公里的湄公河的上游,源區供給湄公河的總水量達24.85億立方米。湄公河是東南亞的生命線,它不但澆灌著東南亞大片的土地,養育幾千萬人民,而且,對其所流經的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諸國的經濟、文化的進步與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第三極”氣候
高亢的青藏高原阻擋了西南季風和冷空氣南下,也隔斷了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北上,致使高原形成季風穩定出現的臨界高度。從此,高原環境變樣,隨之氣候變化,雪山冰川發育,江河濕地成形,氣候垂直分布帶逐漸明顯。又經過幾次冷暖寒熱交替,陽光與大氣把裸露的巖石化解為塵土,高原季風又將其塵埃向東推移成遼闊的黃土高原。從此,物競天擇,萬物更新,高原動植物組成了新的生態系統。古人猿從冰天雪地里走出,勤勞的人類在勞動中開始創造出社會文明。
因為隨著高原構造活動,將亞洲地貌鑄造成了西高東低的大趨勢,大多數山脈、峽谷、河流也成為東西走向。從而,黃河切開了龍羊峽大峽谷,青海湖轉為內陸湖,柴達木盆地和河湟盆地從此分裂;同時,也生成了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高原與其周邊特殊的自然景觀、生物群落及人文環境。
三江源保護區與青藏高原一樣,共同經歷了六次冰期時期,然后,經過多次冷暖干寒的交替。氣候也由亞熱帶向溫涼、半干旱至嚴寒干旱過渡,因此,保護區內年平均氣溫差異很大,最暖的玉樹囊謙縣,年平均氣溫最高達4益,年平均氣溫最低的可可西里五道梁,僅為-7.5益。高原水氣來自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降水量也呈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特點。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久治縣為760毫米,最少的可可西里只有250毫米,而且,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形成了青藏高原獨特的高原氣候圈與降水循環系統,直接影響著中國中南地區與亞洲的降水過程,引起國內外專家關注。由于地球氣候漸暖,這里日照趨于強烈,風力增強,太陽輻射量的變化,致使蒸發量加大,逐漸顯示出植物退化,干旱嚴重,沙漠化進程加劇的高原脆弱生態現象。已經影響到雪線后退,冰川面積、儲量萎縮,湖泊數量減少,黃河上游時有斷流出現,江河源區地表水規律改變,整體供水量遞減,這一切都將對亞洲和地球的氣候變化產生影響??茖W家們計算出了青藏高原地面到大氣總能量輸送月平均值,以及高原上空大氣的熱源強度后,發現了夏半年與冬半年之間存在的環流變化,稱為高原季風。這個巨大的環流季風上升,在高原上空渦旋,下降支流伸到南半球。夏季,從高原到東太平洋,有一個巨大的西東向環流從高原上升在東太平洋上空下降。這一氣流會環流到很遙遠的地區,直接影響著亞太地區的大氣環流。正如俗語所說:青藏高原天空的每一次喘息,都會讓東南亞的天氣變一次臉色。
獨特的高原植物
三江源區所處地理位置,使其植物區系受橫斷山植物區系和喜馬拉雅植物區系影響,東部還受華東植物區系成分的侵入,加上地形、氣候、土壤等多種綜合因素的影響,形成了高原多樣性生物環境和獨特的高山生態系統。主要有森林、草原、草甸、濕地、農田、城鎮六大生態系統。這里的植被有森林、灌叢、草原、草甸、沼澤等類型,還有與眾不同的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高山墊狀植被及高寒荒漠生態系統。這里有世界上最廣漠的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到處分布著蒿草草甸、苔草藏蒿草草甸、垂穗披鹼草草甸,以及藏蒿草沼澤草甸和高山蒿草沙生針茅草原,是世界高海拔陸地蒿草草甸類型的大聚會。保護區有野生種子植物1713種。包括裸子植物3科20個種,被子植物70科1683種,其中,禾本科和菊科植物為最多。還有23個獨特的種類,如報春花科、龍膽科、薔薇科、藜科和玄參科植物姹紫嫣紅的花朵,把保護區大地裝扮成錦繡花園。在如此復雜多樣的生境中,生長著神奇的冬蟲夏草、水母雪蓮、龍膽、紅景天、大黃、白刺、枸杞等獨特的珍貴植物。
冬蟲夏草在冬天形似一條蟲,夏天又成為了一株草,故而才有了這奇特的名字。冬蟲夏草別稱蟲草,藏名叫牙扎更布。是生長在三江源區海拔3600米—4000米高地的一種藻菌類麥角科植物。由于蟲草價格飆升,亂挖濫采嚴重,資源遭到破壞,影響植被恢復,故而國家提出保護措施。
水母雪蓮學名“水母雪兔子”,藏語稱“恰羔素巴”。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5到20厘米,全身披滿密密的白色絨毛,葉呈圓形或扇形。呈密集的半球形。肉質的根,又粗又長,深深扎入在海拔3900米到5000米之間的高山冰雪碎石帶,頑強地直立于雪線邊緣,不怕風雪,不畏高山嚴寒,有極強的生命力。人們常常用雪蓮花來比喻那些不畏艱難困苦、扎根高原的人。由于水母雪蓮抗風雪,耐嚴寒的物性,人們用來防治高山反應,治療風濕關節疼,藏醫藥中,還用它治炭疽,下死胎。水母雪蓮的根系發達,對保護高山植被有重要作用。
龍膽花、杜鵑花和報春花,由于它們的顏色鮮艷,花形獨具特色,又生活在環境惡劣的高山峻嶺,是世界公認的高山三大名花。
紅景天主要指生長在三江源區的景天科植物:唐古特紅景天、大花紅景天、小叢紅景天、圓叢紅景天及狹葉紅景天5種。因為在藏醫藥中經常使用唐古特紅景天的花和根,治療肺病、神經麻痹和退燒,并可以防治高山病和預防高山反應。唐古特紅景天,藏語叫蘇羅瑪保,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20厘米,多生長在三江源區海拔3200—4700米的陰坡巖石縫隙或高山礫石帶,特別是在可可西里盆地的七八月間,在皚皚雪峰下的礫石灘上,一叢叢,一片片開著艷麗紅花的紅景天,仿佛燃燒的團團火焰,讓你眼花繚亂。紅景天的花莖多數是叢生,那紅艷艷的花紅竟把花莖、花梗也給染成了紫紅色?;ㄐ蚓蹅阈?,雌雄異株。肉質細長的葉互生,適宜保存水分。幾支花莖簇生一起,形成了花叢,串聯成片,遠遠望去,簡直是花的海洋,給荒涼孤寂的荒漠,平添無限生機與活力。粗壯木質化的根,深深扎進高海拔礫石縫隙間,有著耐干旱、抗風雪的頑強生命力。
野生動物的樂園
三江源區亙古以來,由于年輕活躍的地質運動,生活著眾多適應高海拔嚴寒干旱環境的特有動物。經人們對青藏高原陸棲脊柱動物區系及演變的研究發現,從上新世末以來到今天,地面上升了近4000米,由于高原的隆起,那時存在的三趾馬動物群落早已滅絕,而在全新世(距今約120萬年)地層中發現的高原鼠兔、喜馬拉雅旱獺等動物區系組成,已經接近現代的動物群落組成。經十多次青藏高原的考察,科學家前后采集到哺乳類動物191種,鳥類532種,爬行動物49種,以及兩棲動物24種,共計799種,分隸于4個綱,31個目的95個科。其中,大型有蹄類動物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藏原羚、斑羚、普氏原羚、盤羊、巖羊、北山羊、水鹿、白唇鹿、馬麝的廣泛分布,受到人們的關注。還有雪豹、猞猁、棕熊、兔猻、獼猴、赤狐、沙狐、高原狼、旱獺、高原兔、中華鼢鼠、五趾跳鼠、高原鼠兔等動物種群棲息在這里。
被稱為高原精靈的藏羚羊,藏語稱“佐”,名為羚羊,實為??苿游?。它矯健的身影早在哈龍溝巖畫中出現;中國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經》稱它為西地奇獸“林羊”。由于經濟的發展,三江源區環境的變化,迫使藏羚羊、野牦牛、藏原羚等退居冰山下,僅僅生存在青藏高原的無人區。它們適應了高原嚴酷的環境,取食粗劣的苔草、蒿草、柔子草、苔蘚等植物,頑強地生存下來。
藏羚羊有遷徙行為。每年冬季,進入繁殖期的雄羊開始爭雄互斗,勝利者擁有二三十只配偶,然后在冰天雪地里嬉戲、追逐,進行交配。懷孕母羊等來年五六月間,集成成千上萬的大群,浩浩蕩蕩,歷經千辛萬苦,向神秘的大產房卓乃湖、太陽湖、鯨魚湖一帶前進,在那里產羔、養育。藏羚羊每年一胎,產羔一只,也有個別產兩只的。令人驚奇的是,剛剛生下的羊羔,只要吃上幾口媽媽的奶,就能站立起來,不到一小時,跑得比兔子還快。這便是善良敦厚、無抵御能力的藏羚羊,從嚴酷的大自然中形成的自我保護本能。在完成神圣的繁殖任務后,它們帶領自己的孩子,自豪地集體返回原來的棲息地,但在上千公里的艱辛的遷徙途中,還要遭受狼、禿鷲和紅嘴山鴉等天敵的襲擊。那是無奈的自然淘汰法則。
藏羚羊科學研究正在深入進行,它的基因、生理及絨毛,對人體醫學、動物改良和經濟開發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命運多舛的藏羚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關懷,被廣大群眾提名后并當選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迎迎”。
野牦牛通常叫野牛,藏語稱“莊”,屬偶蹄目牛科動物。在古人類活動的地區,曾發現野牦牛形象生動的巖畫,在許多古墓穴壁畫中,也可見到筆觸簡潔的野牦牛形象。野牦牛是上新世末分化較晚的一個屬,它有14對肋骨,比其它牛屬動物多兩對。經研究,野牦牛是高原冰期遺留動物,是像熊貓一樣的活化石。野牦牛身體粗壯、笨重,成年牛體重在1000公斤以上。全身毛色通黑,肩部明顯高高隆起,像突兀生出一個碩大的肉瘤;頸下與腹部兩側生長著60多厘米長的垂毛,是它伏臥冰雪時的褥墊。雄牛長有一對巨大的角,顯得非常兇狠剽悍,在兩角伸出的頭頂可端坐一個身穿皮袍的男人。因此,在黃河源頭有些高原民族部落將野牦牛的頭角當作圖騰,象征勇猛。
野牦牛原來分布較廣,在三江源區,牧人唱道:“巖山綜深十八層,層層都有野牛行?!杯h境的變化,人為的干擾,使野牦牛也深藏冰川雪地,在青海大地空留下許多野牛坡、野牛溝、野牛灘、野牛山等虛名。在嚴酷的環境中,野牦牛可以攀登到海拔6000米以上的裸巖礫石帶活動,為了尋找喜食的莎草、針茅芳草地,它們不停地成群奔跑,為了填飽碩大的肚皮,它們從早到晚,邊走邊食,只有在中午或夜晚才臥于山坡湖畔,酣暢地休息。在大雪遍野的時節,它們進入山溝,靠啃噬草根舔食苔蘚,度過寒冬。野牦牛一般由一頭公牛與十多頭母牛結成小群活動,在9—12月間進行配種,交配前公牛之間同樣要進行激烈的性斗,在兩雄爭斗時,十多只母牛在一旁觀看,戰勝的公牛趾高氣揚地擁領著自己的母牛群,還將戰敗者的母牛一并霸為己有;失敗的公牛則灰溜溜地離群而去,從此,成為單獨活動的雄孤牛,直到老死。但也有不死心的遠遠跟隨于被掠的母牛之后,顯露著可憐的哀情。由此而性情變得乖戾,脾氣暴躁兇狠,時常主動進攻人畜。母牛孕期一般在240天左右,到6—7月產仔,只產一仔,初生牛犢只有20公斤。在牛群活動中,無論吃草或奔跑時,母牛和小牛常居中間,受到公牛的保護。由于野牦牛的肉多質好,皮毛貴重,心臟可治病,常被人們獵殺,目前數量減少。野牦牛是一類保護動物,同樣受到國家保護。
藏原羚俗名黃羊,藏語稱果哇。偶蹄目,牛科,羚羊亞科。藏原羚身體有點像山羊,體重一般在15公斤上下,體長也不過1米。它的前額高突,眼圓而大,耳朵短小,尾巴更短小,只有10厘米多。雌羊無角;雄羊長有一對細而長的角,自頭頂長出后,向上向后微彎成半弧形,角面有明顯的環棱。渾身披毛厚密,毛色通體棕黃,只在臀部有塊鮮明的白斑,在遠處看似乎是一片黃土。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原動物,主要活動在高山草原和高原草甸上,活動上線可到達海拔5100米的雪線處,經常與藏羚羊群和諧相處。它們喜歡群聚,在春冬季節結成數十只或幾百只的大群,奔跑在荒原四處覓食。它們生性機警,行動輕捷。視覺、聽覺都十分靈敏,遇上異常情況,相互發出短促的叫聲,然后立即奔跑,但跑上一段,又回首觀望,如再有動靜,接著奔跑,直至無影無蹤。藏原羚沒有明顯的為了產羔而大規模遷徙的行為。它們于夏季開始進入繁殖時期,交配前亦有性斗,但不太激烈。一般情況下,在6月集中產羔。一年繁殖一次,每胎產一仔,偶有產兩仔的。讓人吃驚的是初生羊羔四蹄分開,顫巍巍地站立著,不久便能跟上媽媽迅速奔跑,大腦袋上有一塊白斑,那跑跳轉彎兒的姿態,十分可愛。它們好像天生下來就怕高原豺狼,狼、雪豹、猞猁都是它們的天敵,經常把初生羊羔作為它們的美餐。藏原羚原來分布廣泛,由于同樣的原因,現在也只在高海拔草原活動。藏原羚是二類保護動物,受到國家保護。
藏野驢又叫亞洲野驢,當地人叫野馬,藏語稱江。奇蹄目,馬科。藏野驢的體型小于野馬,外形酷似驢馬雜交的騾子,它的頭比較短,吻部鈍圓。但耳朵較長,一般超過17厘米。它頸部的鬣毛,短而齊整直立;尾巴的長毛只生長在尾的后下半部。蹄子窄而高。藏野驢渾身的體毛棕色,在一般情況下體背卻是赤紅色,到冬季,體背毛色越發變得深暗,接近暗褐色。從肩到尾根有明顯的一條黑褐色脊紋,可它的唇部、腹部及四肢的內側都呈白色或淺灰色。
藏野驢通常活動在海拔4200—5100米之間的高寒草原和荒漠地帶,它們居無定處,經常出沒于開闊的山間盆地,奔馳在平緩的河谷臺地與連綿起伏的丘陵地帶。有時單獨活動,有時六七頭或數十頭,結成小群漫步在湖畔草地上。進入夏季,它們往往集成100—200頭的大群,奔跑嬉戲。在可可西里,經??匆娝鼈兣懦砷L長的隊列,像訓練有序的古代騎兵,沿固定的路線行走,在草地上踩踏出縱橫交錯的獸徑。它們奔跑時,雄健強壯的公驢在前,小驢和弱小者居中,母驢殿后。奔跑速度達每小時60公里,是高原上的長跑健將。它們不太怕人,常和行駛在青藏高原上的汽車比速度,當它們超過汽車后,站立等待,與車平行后,又追超橫穿過去,十分有趣。野驢在八九月份配種,母驢隔年繁殖一次。妊娠期為11個月,每胎只生一駒,到第二年七八月間生產。雖然,初生的小駒能夠自己行動,但仍然天天要吃母奶,直到二三歲時,才性成熟而離開母親。由此,它們的親情關系非常密切,2005年中國科學院考察隊穿越可可西里時,遠遠看見兩頭小藏野驢似在守護著什么,輾轉不去。用望遠鏡看清了原來那里躺著一頭老野驢,兩頭小驢不時用嘴巴拱抬著老野驢的頭和腿,可老驢無力地動了動頭,無奈地流出了眼淚,它再也站立不起來。他們靠近前去,小野驢跑出幾十米遠,仍然緊緊注視著老驢。只見那頭野驢已經是病老無救了,是它們的父親還是母親呢?那長流如珠的淚水,讓人們感到了任何生靈對生命的渴望!考察隊員們也被感動得涌出了眼淚。這是生老病死自然法則,他們沒有辦法挽回,只好離去。待回頭一看,那兩頭小驢又跑了回去,依然圍著老驢身邊轉來轉去,不時發出嗚嗚哀鳴。
高原狼是食肉目犬科動物,藏語稱江克。狼的外形酷似家犬,活動在三江源區的狼,一般叫高原狼,與分布于東北、蒙古和南方的狼,有些區別。這一動物家喻戶曉,惡名昭著。在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有一種能爬樹、善奔跑的小型食肉動物麥芽西獸,經過千萬年的進化、分化,演變成黃昏犬,然后變成新魯狼,再進化為湯氏熊,最后分化成現代的犬屬動物,首先在北半球出現了狼。到4萬年前智人出現時,在眾多動物中只有進化極為成功的狼,才有了進入人類社會的可能;同時,也成為了社會性的獵手。它們依靠智力進行合作,能夠獵殺比它們體型大得多的動物。直到一萬年前,聰明的人類將狼馴化為現代的犬,成為了人類忠實的朋友狗。
狼在歐亞大陸有近10個亞種,高原狼是其中的一種。生存于高原的狼,棲息在山地、平原、森林、荒漠及冰凍的江河源區。狼憑借發達的犬裂齒,在食草動物活動的地方,逞霸一方,是藏羚羊、藏原羚,以及小野驢的殘忍殺手??煽晌骼锉Wo區內,每年都有大群的狼,潛伏跟隨在懷胎藏羚羊遷徙的路上,尋找機會獵殺疲憊的母羊。它們還乘機在藏羚羊產羔期間,追獵初生的藏羚羊,成為藏羚羊、藏原羚的頭號天敵。
高原狼由于活動范圍大,能夠結成四五十只的群體,在狼王的指揮下,分成幾組,圍欄堵截,窮追脅迫,促使羊群接連跳崖,全部遭到獵殺。在食物缺乏的冬季,狼也會騙過牧羊犬,竄入牧人的羊圈,將圈中羊一一咬死而喝血。據統計,海西州天峻縣的兩個鄉在2004年第一季度,就有2000只羊被狼咬死。狼,能適應各種嚴酷環境,具有非常的忍耐性,九天不吃食物,依然奔跑,可以進攻,所以,一些西部古代少數民族,將狼作為部落圖騰,以狼的群體智慧來激勵民族精神,學習狼鍥而不舍的進攻精神,鼓勵擴大疆土。
高原狼在每年的一二月份交配,懷孕期為2個月,每胎可產6—7崽。母狼十分喜愛幼崽,會為它而拼命,但有時它也會吃了自己的孩子,真不如虎毒不食子的老虎。其實,狼是自然界動物生態鏈中重要一環,有了它們,草原鼠害不能蔓延猖獗,動物群體才能優勝劣汰。同樣,我們只有加強護羊犬的職能去保護好羊群,同時,也需要保護現在已經數量不多的高原狼,維護生態平衡。
在三江源區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草甸、高寒草原、針茅荒漠上,當初春剛剛來臨時,一種體型如鼠,形體像兔子的小動物,探頭探腦地從洞中冒出腦袋來,伸長身體,張大圓眼,四面瞭望,待周圍平安無事時,便突然竄出洞來,在尚未融化盡的殘雪中,急忙啃食剛萌芽的蒿草、報春花。這種大眼睛的鼠,正是名副其實的高原鼠兔,又叫鳴聲鼠,藏語稱阿吾那或抓。它們是高原特有的小動物,體長140—180毫米,體重一般在180克左右。毛色淺淡,上身沙黃色或淺黃褐色,腹部深灰色。這些小家伙肚子很大,一只鼠兔每天能吃掉禾本科、莎草或其他植物的莖葉六七十克。在4個月的生長期內,每只消耗牧草近10公斤。它們的數量大得驚人,在黃南澤庫縣草原上,有的地方每公頃有鼠洞4000多個。它們的洞道復雜,一二年下去,這片好草地便變成了寸草不生的黑土灘。直接影響植物的退化,對牧場破壞極大。它們繁殖力強,每年從4月開始妊娠,一年要產1—3胎,每胎要產2—8只仔,種群數量變動劇烈。但在自然界,活潑可愛的鼠兔,是小型食肉動物香鼬、艾虎、兔猻等的基本食物。狼、猞猁和雪豹,特別饑餓時也會以它們充饑,笨拙的熊在冬眠前也以鼠兔為食儲膘。所以,數量巨大的鼠兔群體,使高原食肉動物得以保持相對的數目。因此,以高原鼠兔為主體的鼠類,在草地生態系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能一味只管滅殺。俄國科學家發現,鼠類有受到它物殺害時發出異常痛苦信號的本能,這種信息能夠促使存活同類的繁殖率,使其種群數量迅速增長,事與愿違。而它們被其它動物掠殺,卻無大的反應。如此,只能迫使狼等殺手去取食鼠兔,減少數量,而免殺羊群。
江河源頭風光好
歷史上,三江源區曾是水草豐美、湖泊密集、野生動物種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區,被稱為生態“處女地”,是世界獨一無二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是中國淡水資源的主要補給線和西部地區的生態屏障,對調節下游水量和氣候作用重大,關系到全國的生態安全。同時,獨特的地理環境也孕育了三江源區獨特的生物區系,集中分布著大量特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是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
2000年5月,國家在此建立了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經國務院批準,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于2003年1月24日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以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江大河源頭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內容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復雜、地理區位獨特,根據保護區主體功能確定為以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為主體功能的自然保護區網絡。其主要保護對象為:
高原濕地生態系統,重點是長江源區的各拉丹冬雪山群、尕恰迪如崗雪山群、崗欽雪山群,黃河流域的阿尼瑪卿雪山、脫洛崗雪山和瑪尼特雪山群,瀾滄江流域的色的日冰川群,當曲、果宗木查、約古宗列、星宿海、楚瑪爾河沿岸等主要沼澤,以及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的扎陵湖、鄂陵湖、瑪多湖和黃河源區崗納格瑪措、依然措、多爾改措等濕地群。
國家與青海重點保護的藏羚羊、牦牛、雪豹、巖羊、藏原羚、冬蟲夏草、蘭科植物等珍稀、瀕危和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植物物種及棲息地。
典型的高寒草甸與高山草原植被。
青海(川西)云杉林、祁連(大果)圓柏林、山地圓柏疏林高原森林生態系統及高寒灌叢、冰緣植被、流石坡植被等特有植被。
生態保護與建設包括退牧還草、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黑土灘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治、重點濕地保護、森林草原防火、鼠害治理、水土保持等建設內容;農牧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生態移民工程、小城鎮建設工程、草地保護配套工程、人畜飲水工程;生態保護支撐項目包括人工增雨工程、科技支撐及生態監測、農牧民培訓。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出現了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1996年,黃河源頭出現第一次斷流,黃河源頭地區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間河段首次斷流。1997年黃河斷流多達7次共226天,斷流河段704公里,河口300多天無水入海。2003年12月,黃河源頭鄂陵湖出水口出現歷史上首次斷流。
近幾年,隨著氣候變暖和降水減少,造成湖區土壤濕度降低、冰川退縮、雪線上升、濕地干枯、河道斷流,地下水位下降、草場退化,沙化、荒漠化加重,濕地和林地逐年減少,黑土灘面積不斷擴大。源區生態環境的惡化也導致了風力侵蝕、凍融侵蝕、水力侵蝕等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的不斷增加,嚴重影響了三江源區農牧業的生產和生活。水源涵養功能降低,河流徑流減少,甚至斷流;湖泊萎縮,直至消失。
由于氣候變暖和降水減少,黃河源頭曲麻萊縣的108眼水源干枯了98眼?,敹嗫h原有大小湖泊4077個,目前已有一半湖泊干涸,其余湖泊水位下降了2耀3米;長江源區90%的沼澤地干涸,許多河流斷流,雪線上升,冰川退縮,從1970年至1990年二十年間冰川退縮了500米。阿尼瑪卿雪山冰川從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間雪線上升、冰川退化現象十分明顯,個別地方雪線上升達3.4公里,冰川整體面積由1990年的166平方公里退縮為2000年的134平方公里,十年退縮了32平方公里。長江源區的西金鳥蘭湖(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目前已分隔成為5個子湖,面積縮小了近三分之二。黃河源區的扎陵湖、鄂陵湖四十年來平均水位下降了2米多,黃河上游年平均流量自1961年以來,正以每十年45.3立方米/秒的速率減少。
自然環境的變遷和不合理的人為活動造成了三江源區的環境惡化。近四十三年來,三江源地區四季及年平均氣溫普遍升高,累計上升了1.2℃;三江源區十分嚴重的鼠害,破壞了大面積的天然草場。草場超載放牧,無序的淘金、挖沙、采藥,以及對原生植被的濫伐濫墾,造成三江源區植被退化,退化草場已達到可利用面積的40豫以上。
目前三江源地區受到威脅的生物物種占總種數的15耀20%。上世紀80年代以來,使青海麝資源損失10萬余只;使鹿類急劇下降了90%。到90年代初亂殺貓科大型動物,使雪豹等珍稀動物已難覓蹤跡。
為了阻止由草原鼠害引起的草場退化,維護三江源地區生態平衡,青海省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實施鼠害防治示范項目,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生態移民工程等。
2005年年初,國家批準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今后七年內,將投入75.07億元巨資分步實施。這個規劃包括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農牧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生態保護支撐項目,通過還草還林、水土保持、人工增雨、生態移民等措施,對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到2010年,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草地植被覆蓋度提高20耀40豫。屆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量可增加13.2億立方米,向“三江”下游地區增加輸送12億立方米水量,有效緩解中國北方地區的水資源匱乏問題。
聯合國《濕地公約》秘書長彼得·布里奇華特博士說,中國政府在濕地保護工作中,許多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特別是投資75億元人民幣建設以保護高原濕地為主要內容的三江源保護區,將對整個湄公河流域乃至亞洲地區的生態保護產生重大影響。當然,這一切與科學院科學家們的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