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成
提起歷史上的巾幗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這位確有其實的巾幗英雄的事跡,卻被歲月的洪流淹沒不傳了。她一生輔佐了四代皇帝,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即崇禎),直到明朝滅亡。
天啟七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入承大統。清兵趁機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秦良玉接旨后,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并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扎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已55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桿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濼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圍。
明思宗聽到捷報后,派特使攜帶大批酒肉前來犒軍,并在平臺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將軍秦良玉。見過女將軍后,明思宗感慨萬千,寫下了四首詩,夸贊她的功跡,并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里行”,“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皇帝親題的四首贊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這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殊榮。
又過了十來年,起義軍張獻忠進入四川一帶,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掛上陣,風采不減當年。起義軍部隊勢力強大,如潮水般涌進川蜀,整個戰局上,官兵無法取勝。秦玉良萬般無奈,只有退保石柱一地。這時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明思宗自縊于煤山,大明皇朝在風雨飄搖中終于徹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為自己的據點。
張獻忠東征西戰,幾乎囊括了全蜀,卻唯對石柱彈丸之地無可奈何。已68歲高齡的秦良玉,帶著她手下歷經百戰的白桿兵,不畏強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張獻忠敗亡,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柱半步。
滿清入關了,清軍南下了,江南地區遭遇了空前激烈的抵抗,也遭到了極為慘烈的屠殺,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秦良玉接受了南明政權的任命,接受了太子太保和忠貞侯的封號,準備帶兵為南明效力。就在此時,鄭芝龍不顧大義,投降滿清,出賣了隆武帝,反清大業至此功虧一簣,清軍進入四川后,殺人無數,致使千里荒無人煙,引發了后來的湖廣填四川,但在秦良玉有生之年,清兵未能踏入石柱一步,秦良玉始終是大明的忠臣。
清順治五年端陽節過后,75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桿兵后,剛剛邁下桃花馬,身子突然一歪,溢然離開了人世,結束了她戎馬倥惚、馳騁疆場的豪邁生涯。據說,至今四川石柱縣還保留著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過的武器,當地百姓提起她的事仍然如數家珍,無不為家鄉出了這樣一位“鴛鴦袖時握兵符”的女將軍而自豪。
這樣的女將值得男性女性共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