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慶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將農民工的文化享受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全面實現每個公民享有均等的基本文化權益的目標,從而豐富農民工的文化生活,提升農民工的整體素質,所以要求各級政府都應為廣大農民工營造文化氛圍、組織文化活動,使農民工也能在祖國的大家庭中獲得文化愉悅、接受文化熏陶,也能分享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甜蜜碩果。
在當前創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背景下,黨中央提出了要為農民工辦文化實事的課題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因為廣大農民工在整個社會階層中屬于弱勢群體,他們大多工作辛勞,收入微薄,常為生存奔波,就不會奢望他們應該享受到的文化權益。但小康生活的內容應該是人人都有文化教育、文化娛樂、文化消費的權益,如果將農民工排除在外,就難以達到全民小康的目的。
為了更好地為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文化權益而出謀劃策,有必要明確有關農民工的身份定位和服務定向的內容,從而建立權益均等和待遇平等的環境。
一、明確身份定位和服務定向的內容
在為農民工辦文化實事時,常碰到兩個難題:一是服務對象有些模糊,就是農民工的身份定位。如果搞錯了服務對象,豈不造成張冠李戴,隔靴抓癢的后果?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仍舊不能改變農民工沒有文化生活的現狀;二是服務方向有些模糊,就是還不清楚農民工最迫切需要服務的文化內容有哪些?只有通過深入調研后,才能知道農民工的文化需求,然后投其所好,就能使農民工在享受文化權益的過程中得到精神慰藉,得到情感滿足。
為了將“計謀策略”出在點子上,有必要首先搞清以下兩個問題:
1、關于農民工的身份定位問題: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后形成的新生群體。原先這些人是農民身份,戶籍在農村是其基本特征,職業以農林牧副漁為主。近三十年來,有的是為了改變貧窮追求富裕,而出外“淘金”成了農民工;有的是由于田少人多,就向經濟發達地區輸出勞動力而成了農民工。這些外出打工者,有的進入企業,有的自謀創業,大多付出勞力,換回一份收入,這樣的身份才是農民工。
農民工具有雙重身份,先是農民,后是工人;年輕的農民工只是出身農民,而直接成為職工。雖然現在都是工人身份,但還有農民情結,表現在老家還有留守的父母、子女需要照顧,還有需要耕種的責任田、自留田,所以往往有著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繁雜的情感牽掛。
隨著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增大,城市化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農村地域越來越小,農村人口越來越少,很多農民工離農民的真實身份越來越遠。如,新一代的農民工中大多擁有中專、中技的學歷,有的甚至還有大專、本科學歷,當時已將戶口從農村遷入城市,畢業以后立即加入打工行列,就難以確定他們為真正意義的農民工。所以有人認為,新時期的農民概念應該放寬,只要具有農民底蘊,并處在一線的工人都是農民工,這樣的定位基本正確。但有人將縣城及以下轄區的人都稱為農民,就將農民工的行列擴大化了,這不利于傾斜于農民工的文化政策的具體實施。
廣義的農民工指來自農村的所有務工人員,他們為城市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尊重他們、感恩他們,所以,后來把農民工親切地稱為“新城市人”,如“新蘇州人”、“新昆山人”等。但這樣的稱呼卻把真正需要幫扶的農民工淹沒在整個外地人的大框架中。因為在“新城市人”中,很多是學歷高、位置高、工資高、待遇高的精英人才,他們雖然原本也是農民出身,由于學業優秀,就業優越,考上了職位、當上了白領,有的還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他們大多有車有房,有游有玩,文化享受已經超越了一般人,這些人是不需要向他們做文化傾斜的。只有那些處在流水線上的“三班制”農民工、那些處在個體作坊中的臨時性農民工,才是難有機會享受文化的人群。中央已經發現了這個有失公允的現狀———他們也在同一座城市生活,也付出了努力,也創造了財稅,為何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各種文化權益呢?應該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
只有給農民工正確定位了,才不至于搞錯服務對象。就是說,不必為精英農民工去做“錦上添花”的文化服務,而應該為底層農民工去做“雪中送炭”的文化服務。最應關注的是企業中的一線工人,及各種服務性行業的打工人群。其身份定位應該現在還是農村戶籍,還有,即使從農村遷出戶口,但學歷不高,職位不高的打工者,這些人員由于工資低微,難有文化消費的閑錢,而且加班頻繁,難有文化活動的時間,應該設身處地多為他們著想,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參與文化活動的條件,然后才能保障他們享受與其他人群均等的文化權益。
2、關于農民工的服務定向問題:
確定了文化惠民的服務對象后,就容易確定文化惠民的需求定向。當前,文化處于邁向大繁榮、大發展的興旺時期,不管是街道,還是社區,都有屬于公共服務體系的文化設施,如圖書館、閱覽室、電腦房、游藝廳、排練場等,可以說豐富多彩,應有盡有,而且基本都是敞門開放,免費服務,那為何農民工享受不到這種權益呢?可能存在著以下幾個制約因素:
淤居住遙遠。文化設施一般都集中在居民聚居地區,與廠企距離較遠。而農民工大多住在廠區宿舍,外出不便。有的農民工住在租金相對便宜的城鄉結合部,離繁華地區還有一段路程。
于加班頻繁。很多企業是依靠加班來提高職工收入的,大多農民工身處崗位第一線,總是滿負荷地“連軸轉”,日以繼夜是他們工作的常態,由于經常被占用休息時間,所以難有時間出外娛樂。
盂收入微薄。企業的操作工,“三產”中的服務工,收入一般都較低,都需要省吃儉用地過日子,還要貼補家用,即使是無償的文化活動,也舍不得外出乘車、吃飯等,花去不必要的消費開支。
榆情感壓抑。很多農民工還是一個臨時性的工作狀態,缺少保障待遇,常為生存憂慮,還有養家糊口的拖累,所以經常處在情感壓抑之中,即使有時間放松心情,也難有雅興去游玩。
既然找出了問題癥結,就要有的放矢地去對癥下藥。如,需要減少加班、增加工資,當然,這是一個地區的系統工程,難以迅速改觀,只能慢慢改善。除此之外,文化主管部門還可以做好以下工作:
淤組織活動。鑒于農民工不容易外出的制約,有關方面就可以采取走出去的辦法,如,可以經常送戲下廠,將文化產品送到他們身邊享受,從而引發他們的文化興趣。可以特邀他們中擁有一技之長的愛好者也參與演出,如發現優秀人才還可以邀請他們走出小天地,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于輔導技術。鑒于農民工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水平不高的現狀,就可以免費為他們進行培訓,如培訓電腦、培訓文藝、培訓烹飪、培訓電器修理、培訓機械操作等,舉辦這樣的文化活動,或許能改變他們的命運,或許學有專長后,就能回鄉創業,由于投其所好,這種文化活動就能得到農民工的擁護。
盂撫慰情感。農民工由于身處弱勢,一般比較自卑,不愿社交,性格壓抑。有關方面就要策劃活動,給他們創造抒發情感的機會,如舉辦文藝比賽、征文比賽、體育比賽等,讓他們盡情張揚才華,從中可以發現優秀人才,從而加以推薦或重用。還可以舉辦交友會,讓他們在更大的空間中找到志同道合的知音。
榆融為一體。要達到文化權益的均等化,就要使農民工與其他群體融為一體。創造機會讓農民工走出封閉,從而樹立自信。如果能形成農民工與公務員對弈象棋、與社區居民一起跳舞,與大學生村官一起唱歌、與白領一起旅游,那么可以說農民工在公共文化事業中已經沒有了鴻溝。
所以說,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的服務定向應該是“溫飽型”的實惠,而不應是“豪華型”的鋪張,就像一個十分饑渴的人,應該慢慢給予營養,才能慢慢改善生機。至于輸送的營養,應該補缺對路,才能強身健體,心曠神怡。
二、建立權益均等和待遇平等的環境
在一個城市中生活的各色人等,盡管職業不同、地位不同、收入不同,但法律規定的基本文化權益應該是均等的。以前最突出的不均等就是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文化權益受到侵害,將他們拒之門外,即使允許上學也要交納不菲的贊助費,這是絕對不公平的現象?,F在已將農民工的子女也攬入到城市的懷抱中,享受到一視同仁的待遇。同樣,在文化服務上,也應讓廣大農民工享受到均等的權益和平等的待遇。
1、關于農民工的權益均等問題。
公共文化設施應該是全民樂園,這里應該沒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禁區、沒有正式工和臨時工的界線。但生活中卻不盡人意,還有形形色色的薄待農民工的現象存在:
有的圖書館生怕圖書遺失,就是不給沒有常住戶口的農民工發放借書證,使他們失去了享受閱讀圖書的文化權益。
有的單位為了追求最大化的經濟效益,而不準他們參與社會上的文化活動,生怕“浪費”精力,影響生產,剝奪了他們參與文化活動的權益。
有的活動場所為了限制人數,保證周邊居民的活動空間,就謝絕區域之外的農民工進入活動,也使他們失去了享受文化設施的權益。
有的活動貌似面向農民工,卻被一些非“農民工”中的精英占去了資源,而真正的農民工還是享受不到應有的文化權益。
既然已經看到了這些不合理的現象,就要想盡辦法加以克服。在制定活動規則時,既要保證有序進行,也要降低“門檻”,讓廣大農民工有機會踏進來,走進去。特別要多設計一些普及性的、趣味性的文化活動,讓廣大農民工有條件、有能力參加,并獲得快樂,體現價值,他們就會感到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也享受到了一樣的文化權益。
2、關于農民工的待遇平等問題:
世界萬象中絕對平等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相對平等還是需要倡導的。在企業分配中追求同工同酬,這早已成為共識。但在文化待遇上卻難以做到,最典型的例子是不能在高考成績面前人人平等,有時城市的錄取分數反比農村的低。而農民工在文化享受上的不平等待遇也有很多:
單位的科室里有公費訂閱的讀不完的報紙,而農民工集聚的車間里、宿舍里卻難以看到一份當地的報紙。
辦公室里的每個電腦都有連通外面精彩世界的網絡系統,而農民工即使擁有電腦也難以上網,只能進入網吧消費。
企業里經常會購買一些觀摩文藝、體育的入場券,但大多是“白領”的專利,即使是愛好文藝或體育的農民工也難以分享。
公司里常要組織一些旅游活動,也都是管理人員的福利。處于一線的農民工是沒有資格去放松心情參加旅游活動的。
當然,農民工屬于弱勢群體,應該承認差別,不應攀比,如果去提倡絕對平均主義也是不現實的,但是賦予農民工最基本的文化權益還是應該強調的。呼吁制定文化制度的行政領導和單位法人,不能忘記農民工還有對于文化享受的基本追求,即使不能提供于同一標準,但是也可以降低一些標準給予提供,如管理層出國旅游,農民工郊外旅游;管理層前排觀摩,農民工后排觀摩;管理層讀全國報紙,農民工讀地方報紙,使廣大農民工也擁有這些基本的文化權益,他們的心態就會平衡,他們的期望就會滿足。
目前,大家都在為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文化權益而出謀劃策,應該說,農民工的文化權益正在逐步改善,但做得還很不夠,否則,黨中央不會在全會上提出這個嚴肅課題,中華全國總工會也不會在最近提出了具體實施意見。愿大家繼續做出努力,讓農民工也能揚眉吐氣地登上文化領域的大雅之堂。
(作者單位:江蘇昆山市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