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文化中含有強烈的獨特悲劇意識。分析日本文化中悲劇意識的表現有利于了解日本悲劇意識的獨特性。日本文化中悲劇意識表現在多個方面,該文主要從日本人生存生活、日本武士、日本櫻花和日本文學四個方面簡要分析日本文化中悲劇意識的表現。
關鍵詞:日本文化;悲劇意識
一、引言
日本文化中具有強烈的悲劇情節性。日本民族是一個悲劇意識發達的民族,在古代神話傳說、歷史及近現代生活中都包含有強烈的悲劇意識。盡管日本以悲為美的審美意識體系是在儒佛教傳入后方始形成,但其悲劇意識體現在日本生活、價值體系、美學等多個方面,形成了一種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質。分析日本文化中悲劇意識的表現有利于了解日本悲劇意識的獨特性。
二、日本文化中悲劇意識的具體表現
日本文化中的悲劇意識表現在多個方面。本文試從人們生存生活、日本武士、日本櫻花和日本文學四個方面橫向簡要分析日本文化中悲劇意識的表現。
(一)人們生存、生活中的悲劇意識
人類生存環境中最基本的是自然環境,其構成人類生活基礎的衣、食、住等生活文化。日本民族在面對自然環境的威脅和壓力時進行了堅強的斗爭,刺激了民族的抗爭欲望,亦促進了民族的悲劇意識和悲劇精神。古代日本人由對森林的依賴和崇拜、對大海的探索和征服產生了對自然的愛和對生命的崇拜,繼而萌芽了對自然生命消逝、人生無常的感傷意識和抗爭意識,有了最初的悲劇意識和悲劇精神。
現代的日本人在生活中亦表現出強烈的悲劇意識,做任何事都要求像模像樣,尤其是在工作上。日本人在工作上非常認真負責,要求完美,遇到不懂、不理解的事情都要親自實踐考察、驗證,不能不努力、拖別人后腿,不能被別人恥笑。這在很大程度上顯現出日本文化中的悲劇意識。日本有很多人選擇在其事業處巔峰時自殺,亦是基于一種生命要在其最絢爛之時消逝的悲劇情節。
(二)日本武士的悲劇意識
日語中有一句諺語叫:“花數櫻花,人數武士”。日本武士崇尚武士道精神,其精神境界就是看透死亡,能夠果斷地、毫不留戀地、毫不猶豫地死。日本武士為了主君、為了自己的名譽,隨時可以奉獻自己的生命。他們認為與生時的輝煌相比,更讓人折服的是死時的尊嚴,如櫻花絢爛后凋謝一般有一種悲壯、悲烈的美。很多武士的剖腹自殺被認為是一種高尚的氣節,是最最忠義的表現。所以在二戰中會出現戰敗的日本武士、士兵集體自殺的行為,他們認為是忠于天職、榮譽地去死,不成功,便成仁。可以說,日本的武士、武士道精神體現了非常濃厚的悲劇意識。也正是由于此,日本武士常常會與櫻花聯系在一起,且以櫻花自喻或自況。
(三)日本櫻花中的悲劇意識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不同于代表日本皇室的菊花,它代表著整個日本民族,體現了日本民族基本的性格特點。櫻花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全世界沒有哪個民族像日本人那樣愛櫻花,日本人對櫻花的喜愛甚至已經達到癡迷和瘋狂的程度。櫻花作為一種風景,一種象征,一種精神,已融入日本文化。只要說到日本文化,櫻花絕對不可不提。
櫻花的生命很短,在日本有“櫻花七日”之說。櫻花綻放時,一片片細細小小的花瓣瞬間開放,色彩斑斕,絢爛之極,爾后頃刻之間凋零落下,如陣陣花雨,消逝成泥。在日本人眼中,櫻花凋謝的美要大于櫻花盛開時的那種嫵媚和嬌艷,不污不染,干凈利落。櫻花在最燦爛時迅速凋謝所表現的那種悲壯精神最為日本人所欣賞。日本古老詩歌集《萬葉集》有一句:“色香聚散,人是無常”,櫻花的易逝易碎、美麗哀愁讓日本人感受到了諸多的含義,也常被與人生苦短、世事無常相聯系。前面提到日本武士亦鐘愛櫻花,常以櫻花自喻或自況,其真正緣由就是櫻花那種不滯不沾、隨風飄零、轉瞬即逝的美,和武士毫無保留的死同樣悲壯、凄美。
(四)日本文學中的悲劇意識
悲劇情節性在哀物、哀人的日本文學藝術風格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日本人的櫻花情節奠定了日本文學物哀的傳統,而后又由此發展到哀人。如日本《源氏物語》一書,有學者指出其“悲劇性截然不同于西方文學的悲劇形式,不是通過情節的沖突加以表現,而是把一連串的生活瑣碎細節詩意化,通過內在的體驗表現悲劇性,表現悲劇的沖突,從而構成日本文學特有的陰柔美的靜態悲劇形式”。《源氏物語》中的一草一木都被賦予了情感,人的內心憂患與物的滄桑凄婉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由此亦可讀出日本文化中其悲劇意識的獨特性。
再以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為例,他是日本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如《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等,主調都是虛無、哀傷、悲劇的,有一種孤獨、哀傷之美。川端康成本人是一個唯美主義者,他追求一種超越現實的美的境界,其作品代表了日本傳統文化中最為精萃的部分,包括悲劇意識。而川端康成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后不到4年即自殺,詮釋了生命要在最絢爛時凋落,詮釋了死是最高的藝術,死就是生。
三、結論
綜上所述,日本人的生存生活、日本武士、日本文學和日本櫻花四個方面都能充分表現日本文化中的悲劇意識。且這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日本武士以櫻花自喻,日本文學多對櫻花的描寫表現物哀之美,日本武士、日本文學和日本櫻花的悲劇意識又融合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形成了整個日本民族強烈、獨特的悲劇意識。悲劇意識是日本文化的一種特質,貫穿、滲透于日本民族的各個層面。
參考文獻:
[1]丁小航.基于日本文學角度的日本文化探究[J].文學界,2012(11).
[2]林少華.日本人的悲劇情結[J].社會科學報,2012(4).
[3]詹躍仙,李蒙.<源氏物語>的審美情趣及其日本民族文化特征[J].社會科學論壇,2008(14).
[4]樊麗麗.淺析櫻花對日本民族特征的影響[J].岱宗學刊,2007(4).
(作者簡介:張婷(1988.2-),女,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