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爾東
摘要:中外大學生民族自我意識自然不同。當代大學生都是作為八九零后成長起來的一代,其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特點。大學階段是個體的心自我意識發展成熟的重要時期和關鍵時期。筆者認為中外大學生的民族自我意識不同主要是由于身處教育模式不同以及民族觀念不同。本文對這兩方面原因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中外大學生;跨文化;民族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是我們每個人所特有的,它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自我意識是慢慢培養的,它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比如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體態、體重、身高等)、心理特征(如能力、氣質、興趣、性格等)以及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如自己和周圍的人們的相處關系,還有自己在集體之中的位置和作用等)。民族自我意識即:在不同民族的影響下所培養出的自我意識。它與民族地域、民族經濟生活及歷史發展特點是有關系的。有的還與宗教信仰有密切關系。這種民族自我意識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穩定性。大學生的民族意識主要是指大學生在中華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中外大學生所處地球各處,民族自然不同,從小所接觸的一切皆是不同的,所以中外大學生民族自我意識自然不同。我們當代大學生都是作為八九零后成長起來的一代,其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特點。大學階段是個體的心自我意識發展成熟的重要時期和關鍵時期。筆者認為中外大學生的民族自我意識不同主要是由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身處教育模式不同
在我們考上大學以前,我們所有的學習都是應試教育,是為了將來能時入大學。家長和老師不時的提醒我們,不要松懈,只要我們有一點怠慢,大學生活就會與我們失之交臂,如若考入了大學就可以好好的放松,沒有太多的課和作業,課外時間是很多很多的,而且畢業后就擁有了美好的生活。因此對大學生活有著許許多多的憧憬,大學就是我們夢想中的天堂。每天埋頭苦干,不停的背啊寫啊做啊,學習動力十足,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終于我們跨進了大學的校門。在我們進入大學了之后,我們就認識到現在我們終于可以輕松輕松了,不要再像中學那樣了,每天只在書堆里轉了,要把那些在書堆里轉的時間全補回來!好像考上大學就是我們學習的終止點了!在大學的學習中,學習目的不明確,民族自我意識不清,當然也缺乏了有效的學習。現在的國內大學生中,小部分還是對未來有著強烈的興趣,對未知的事物有好奇的心理,具有一定的探知的欲望。但有一大部分的學生不想學,也有一些不得不學的意味,進大學就是來混畢業的。主要精力不花在學習上,抱著只求考試不掛就行的態度。他們民族自我意識不清,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不能恰如其分地進行自我評價,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自卑,要不就是自負。缺乏目標意識和學習的動力。
然而,外國(以美國大學為例)錄取新生標準并不是只憑高考的高分,平時成績是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的。學生在高中4年(國內高中是三年制)內的各科期末總評成績必須在B以上(在國內,見A才算好),才能被本科大學或社區學院錄取。期評成績包括三個方面:平時作業,占50%;項目評分,即某一門課布置的專題任務得分,占25%;考試成績,占25%。美國高中生的期末成績是總評分為5個等級。所以要想獲得高中畢業證書和考上大學,4年的各科期評成績必須都在3分以上。這樣,就避免了“一卷定終身”的偶然性。學生必須認真對待平時的每一次考試和作業。美國高考主要是指SAT(學術能力測試),考試的時間一年之中有4次到6次之多,學生一次付費就可以考三次,而在其中選擇最高分作為成績向大學寄發。即使你考了3次,成績都不是很理想,但自己認為還是有潛力的,考生還是可以選擇重新付費,再重新考試。只要在大學所規定的申請時間內寄出SAT成績,都是有效的。學生必須認真對待平時的每一次考試和作業。因此,美國高中生考大學,是一個完整的專業學習和全面發展的有機結合過程。經過這樣的過程上的大學,在大學里不會失去對未來有著強烈的興趣,對未知的事物有好奇的心理,具有一定的探知的欲望。他們懂得如何去運籌時間,如何去充實自己,如何為未來做準備。他們能恰如其分地進行自我評價,不以自我為中心、不自卑,不自負,而是自信。充滿目標意識和學習的動力。
二、民族觀念不同
“人權觀”影響了大學生的政治判斷力的。“人權高于主權”,這個觀念是世界上近年來的一種比較流行的人權觀,也是當今的一個國際政治斗爭的焦點問題。以這種人權觀來看,人權是集體和個人的權利,人權是普遍的、崇高的、無國界的,人權于國家主權而言是主要原則。為了維護人權是可以越過國界,采取跨國行動。
雖然說人權幾乎在每個國家都存在,但是由于民族不同,經過了幾千年的時間沉淀,西方國家的這種人權論的認可度要遠遠地超過我們國家,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是帝位世襲制,皇權是高于一切,劣根性,新的中國成立不久,所以刻在骨子里的劣根性還沒有全完被人權論所交換,遠不及西方國家。這導致了在國內隱隱的存在貧賤富貴之分,有等級之分,其實這也是最近幾年的悲慘事件(如李剛事件)頻繁發生的根本原因。
再者,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媒體傳播作為一種有效的宣傳教育方式,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具有極大的影響。而國內卻控制網絡信息,使我們無法真正的了解外界,了解外界對我們的看法。在我們的視野中只有自己的好別人的差,這樣是擺不正心態的,長此以往,國內大學生的在國際問題上民族自我意識會變得自負,永遠看不清真實的世界。
以上是筆者對中外大學生民族自我意識跨文化的探討,筆者覺得要改善和增強國內大學生的民族自我意識不但要改革高考制度,還要加大交換生的數量和作為交換生的機會的概率!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俄大學生民族自我意識跨文化研究”,課題編號:12512229
參考文獻:
[1]劉娜.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2007.
[2]于輝.朝鮮族大學生民族認同、文化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吉林:延邊大學,2008.
[3]張賀.試論朝鮮族中學生民族認同與歷史文化教育[D].吉林:延邊大學,2008.
[4]王亞鵬,萬明鋼.民族認同研究及其對我國民族教育的啟示.比較教育研究,
2004(8):17-21.
[5]趙峰.民族精神與文化認同[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6):28-33.
[6]周建新,羅柳寧.試論多樣性文化互動下的民族認同———以中國西南跨國民族地區為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92-95.
[7]鄭富興.經濟全球化與國家認同感的培養[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3):31-36.
(作者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