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昭 馮光新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培養優秀青年和共產主義接班人的先進組織。在新時代,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和經濟文化水平的高速發展,全民教育水準也得到了大幅提高,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大學教育的青年人群數量劇增。因此,高校中共青團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論。而在其中,團委學生會無疑是大學生團學工作的戰斗堡壘。筆者作為武漢大學文學院學生會團干,深入高校團委學生會組織,了解其工作架構及職能機制。
以武漢大學為例,我校在校學生有六成多是團員,隨著大學生生活內容的豐富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發展,高校團委學生會扮演著同廣大學生溝通的中心樞紐。努力做到“辦活動、為了團員;辦活動、服務青年”,在新時代,堅持做到“更人性化、更細節化、更廣泛化”這“三化”愈加成為了我們學生團干應該不斷關注并提升的重點。
一、從“組織青年”到“服務青年”
隨著青年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和差異性增強,青年群體難以保持統一的精神和價值標準,這就使得對青年進行思想動員的難度加大,純粹的說教以及憑空鼓動幾乎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青年學生對共青團組織的校園文化活動越來越具有選擇性,只注重動員不注重青年現實需求的校園文化活動越來越不受學生歡迎。
提到近些年高校社團大量的出現,我們不得不承認傳統的共青團組織似乎沒有從前那樣的吸引力了。因此,團委學生會的活動內容也勢必有所變革,最重要的就是明確“服務青年”的概念。共青團所組織的活動,應該是努力滿足青年團員需求、力求服務青年。青年團員需求的一個方面就是大學學習、生活與趣味性、發展性的結合。以武漢大學文學院學生會為例,由于文學教育應該讓全體學生因文學而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質,增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在2012年,武漢大學文學院團委學生會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首屆“今秋金秋”三行詩征集大賽,由于這個活動融合了流行元素與中國古典文化,廣受學生歡迎。
青年團員需求的另一個方面就是服務社會、體現自我價值的需求。武漢大學《新形勢下共青團的組織動員機制研究》課題結題報告顯示,近年在參與了團組織活動的團員中,認為很有收獲、真正受到了教育的占58%,這說明剩余的42%的團員都認為收獲很少或者幾乎沒有收獲。2011年武漢大學團委”關愛空巢老人“青年志愿者活動舉辦得相當成功,就是因為此類活動滿足了青年團員服務社會、體現自我價值的需求。①如果在高校學生會組織中,活動內容的變革能明確向“服務青年”靠攏,那么一定能夠更好地吸引他們參與,從而提升團組織的凝聚力,使得青年團員對團組織活動的趣味程度和參與價值的評判更高,能感受到團組織的力量和溫暖。
二、從號召動員大會到虛擬空間占領
據武漢大學團委近年《新形勢下共青團的組織動員機制研究》課題結題報告顯示,武漢大學團支部在通知支部活動事宜時,飛信等現代網絡手段已成為基層團組織信息發布的主要形式,占到86%,而QQ群、人人網等網絡渠道發布信息的占到12%,而采取傳統的召開團會的組織動員方式僅占2%。②
現在網絡虛擬空間的力量異常強大,團委學生會若要充分融入青年團員生活,僅僅占據現實空間是遠遠不夠的,更要根據當前青年組織動員多元化的發展要求,在學生社團、學生聚集的網絡論壇、QQ群、人人網、微博等建立團組織,實現團組織的全面覆蓋、有效覆蓋,從而起到高效的動員組織作用。
自2007年我國國內應運而出第一批微博網站開始,高校思想輿論平臺也迅速被這種新潮的虛擬空間占領。微博有以下主要特性:一、碎片化寫作,可輻射更多的博客使用者;二、給沉默的大多數,帶來更多的發聲機會;三、手機成為最佳終端,發布更具便利性、易得性;四、話題市場的設置,使公共領域得到構建。據國內某網站統計,80%以上的大學生有使用微博的經歷,微博被大學生親切地稱呼為“圍脖”。微博信息傳播“去中心化”、“閱眾共享”的特點使得大學生群體可能成為新的“意見領袖”,抑或成為別的“意見領袖”的追隨者。在微博興起的背景下,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權威者形象可能被模糊和邊緣化,原有的影響力存在被消解的危險。所以,當今學生工作應努力構建立體式的微博信息渠道,通過微博及時了解青年的思想和行為變化,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如創建學校官方微博、建設特色主題微博與青年學生互動等等。
高校團委學生會在當代最應該明確的就是“服務青年”的宗旨,最該融入的就是廣大青年所在的虛擬空間。學生會是一個服務機構、上下溝通機構、幫助青年發展成長的機構。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上再次強調了共青團要履行好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職能,再次強調了“努力使團的基層組織網絡覆蓋全體青年,使團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影響全體青年”的目標任務,突出強調了以改革創新精神提高共青團工作科學化水平,這些重要要求對于共青團工作開創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我們學生團干部應該不斷積極投身于提升自身素質、團干隊伍素質、共青團素質的工作中,釋放最大的熱情,緊跟時代、求新創新,推動高校的共青團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
注釋:
①武漢大學《新形勢下共青團的組織動員機制研究》課題結題報告P20圖表.
②武漢大學《新形勢下共青團的組織動員機制研究》課題結題報告P18圖表.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