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請問,下面兩個選項,你選哪個?
A.今天一次性給你10億元。
B.今天給你1元,接下來連續30天每天都給你前一天兩倍的錢。
這是網上流傳很廣的一道題。多數人選擇了A,原因卻不同。有人是因為不知道選擇B得到的收益會大于10億元,所以選擇了A。有人是明知道選B的收益會大于10億元,卻還是選擇了A,因為“我不喜歡等待”。
這道選擇題帶給我們廣大教師深刻的教育啟迪。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迷戀上了一個叫“速度”的寵物。讀書要“速讀”,創業要“速成”,作物要“速熟”,肥料要“速效”,寄物要“速遞”……我們來不及分析,這“速”中包含了多少毒素;更沒有工夫去琢磨,那些被我們省略的環節中埋藏了多少珍寶。
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喜歡“一竿子插到底”,學生剛剛學了一個新知識,便迫不及待地把中考題、高考題甚至奧賽題一股腦地搬出來操練和檢測。這不是讓一個剛學會騎自行車的人去表演特技嗎?我們可能都有這樣一個切身體會,小學四則運算應用題是一個難點,許多人在學習時都被繞得“云里霧里”的,但進入初中以后,也沒有老師再去教它,學生卻在不知不覺中“無師自通”了。何故?小學時感到“難”,是因為許多學生的“心智”還沒有發展成熟;初中時感到“易”,是因為每個學生的“心智”都在逐步成長。
其實,掌握知識也好,接受教育也罷,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由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決定的。你如果心中時刻裝著這一規律,就不會讓學生“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就不會總是抱怨“這屆學生真笨”,就不會心急如焚地給學生“開小灶”。再者,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都有一個“內化”的過程,只有“內化”了的,才是最牢固的、最恒久的。而“內化”是一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漫長過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從更深層次來說,急功近利的教育教學思想給學生帶來的往往是“挫敗感”,而不是“成就感”。當你懷揣著“今天一次性給你10億元”的教育理念,將“一步到位”作為評價的標準時,不能“到位”的學生就會認為“我的頭腦怎么就這么笨呢”“我的反應怎么就這么遲鈍呢”,它帶給學生心靈的創傷是巨大的。如果這樣的話,你就給你的教育注入了“負能量”。而當你懷揣著“每天都給你前一天兩倍的錢”的教育理念,將“累足成步”作為評價的標準時,就會出現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教育景象:學生舉目看到的都是自己每天的新成長,屈指算著的都是自己每天的新進步,他們的臉上會綻放出越來越多的笑容,他們的心里會覺得自己一天比一天更聰明,一天比一天更敏捷。如果這樣的話,你就給你的教育注入了“正能量”。只有向學生注入了這股“正能量”,他們才能每天歡天喜地唱著“小呀么小二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不怕那風雨狂”,去求知,去登攀。
常有人把青少年比作“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是怎么升起的?是冉冉地升起的。“冉冉地”是一個不斷努力、不斷進步的過程,是一個積厚成器、玉汝于成的情狀。我堅信:莘莘學子只要帶著廣大教師給他們注入的“正能量”上路,就能每天心中都有一片陽光普照,手中都有一串果實收獲。
□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