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景茹
“快樂教育”是北京一師附小20多年一直堅持的教育實踐,主張以教師的“善教”促學生的“樂學”。讓每一個學生學有實效,學有樂趣,已成為我們課程的價值取向。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踐“善教”,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提高語文教學實效性不能僅僅把眼光盯在課堂,教師的“善教”要從“四個實效”做起,即課前準備有實效、課堂教學有實效、課后作業有實效和評價措施有實效。
課前準備有實效
1.教師備課有實效
感受文本。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語文教師是語言文字的傳播者,因此,教師首先要做讀者,用整個心靈去感受文本,然后創造性地解讀和處理文本。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強調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閱讀教學有感悟、有體驗,教師自己必先有對文本充分的感悟與體驗;要使學生動情,教師自己必須先有心靈的震撼,讓閱讀教學過程成為一條心靈碰撞、精神交匯的生命之河。
細品課后思考題。課后思考題是編者根據知識系統、教學實際、教材實際、學生實際而精心編排的,作為一個有心的教師在解讀文本的基礎上,還要細細地品味每節課后的閱讀思考題,用心地去揣摩,充分理解編者的意圖,從中尋找講課的規律,為合理地安排教學奠定基礎。課后思考題往往為教師揭示了講課的思路與重點,教師要利用好每一道題,時間長了,會從中悟出它的道理,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驗證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教學的重難點的確定是否正確,然后進行微調。在這一過程中,自己的認識不斷提升,對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學才能更加自如,課堂教學才能針對性更強,教學的實效性方能體現得更好,用好每一分鐘的時間,發揮每一分鐘的作用。
備學生怎樣學。在某種意義上講,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更多的是想自己怎樣教,生怕教不好,而考慮學生怎樣學就少了,實際上主導與主體的位置顛倒了。新的課程理念倡導學生閱讀能力要靠學生自己感悟,靠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探究來提高。因此,我在備課的時候更多地考慮學生怎樣學,把大量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用心設計學生的課上活動,備課時在預設中為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如《林海》的第三自然段“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夠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就這段文字,我在備課時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引領學生啟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邊讀邊想象,認真感受這段文字,一方面感受到大興安嶺的綠意之濃,另一方面感受老舍先生表達之精,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讀,來抒發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安排得是否合理直接關系著教學實效的高低。以前,我備課時總追求大而全,在所謂的“完美”上下功夫,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完全背離了教學的規律,明知完不成,卻非要這樣做,結果整節課只能“蜻蜓點水”,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現在,我寧要不“完整”,也不取不具實際意義的“完整”。我反復地琢磨、調整教學內容,把一課書的教學任務合理地分散在三課時中,每節課上既有學生自主的學習時間,又有師生的交流時間,還有充足的訓練時間,循序漸進,學習、訓練有章有法,教學的實效性顯而易見。例如,《鼎湖山聽泉》是一篇游記,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記敘,全文共5個自然段,其中的二、四自然段是重點段,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文章篇幅不長,按常理一課時的閱讀教學不成問題。但是文中有不少難于理解的句子,還有不少難讀的句子,第四自然段在表現手法上很有特色,非常值得學生學習、借鑒。這樣一來要想在一課時內完成顯然不現實。最后,我把第一、二自然段放在第一課時,第三、四自然段放在第二課時,第二課時又安排了一個語言實踐的練習,為鼎湖山寫廣告詞,打響鼎湖山的知名度,實際上是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語言實踐的情景。實踐證明,這樣安排教學內容不但落實了教學的實效性,還減輕了學生的負擔。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在課內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學生的語文能力也隨之提高了。
2.學生預習有實效
預習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欣賞課文,獨立學習生字新詞,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并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疑問。常此堅持下去,學生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帶著問題進課堂。
例如,我對講讀課文設計了兩部分內容:首先是對生字的預習。預習的重點就放在靈活運用上,我要求學生在預習時關注多音字、形近字、多義字及易錯字。上課時,我請學生來講授生字,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同學分享,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也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其次是對文本的初步理解。一般情況下,課后的第一題就是我留給學生對文本理解的預習作業,這個預習作業一定要在讀文基礎上完成,學生在文中進行批注。課前,我會利用自習課翻閱學生的課本,了解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問題將是我授課的重點。由于學生從每一次的預習中都能提高能力獲取知識,學習的樂趣就會隨之而來。
課堂教學有實效
課堂是學校培養人的核心地帶,為了提高學生樂學的能力,我校提出課堂上要讓每一個學生“思起來、問起來、辯起來、強起來(學習能力)”,實踐中,我以“問起來”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親歷學習的過程,促進思維與語言的發展。
1.讓學生敢“發問”
常言道“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有疑而問,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對自己提出“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的要求。課堂上,學生發問是我的一件快樂之事,哪怕是學生提出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我也不會置之不理,而是滿腔熱情地給予解釋。由于在課堂上我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發問氛圍,使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得到極大地解放,慢慢地,學生們也以提出問題為快樂之事了。
2.教學生會“發問”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齡、閱歷所限,學生的發問常有一些不合理或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或不符合教學目標的問題,顯得零星而無價值。這樣既沖淡了課堂教學氣氛,也分散了學生的有效注意力。可見,指導和訓練學生如何發問成為教學的重要一環。為此,我是這樣做的:
從課題特點處質疑。有些課題是理解文章的魂,即我們所說的題眼,抓住題眼進行質疑,可以幫助學生直接進入文章重點,在理解中能快速捕捉要點。
從文章的主要內容處質疑。在主要內容中讓學生抓重點進行質疑,如為什么的問題,怎么樣的問題,都能直接感悟出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可以正向發問,即順著課文的文脈深入理解,在疑問處正向質疑;也可以逆向反思,即從事物的反面進行思考。
在理解重點段的過程中,可以教給學生從關鍵語句上質疑,以及關鍵性的標點符號處進行質疑等。學生質疑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結構,抓住關鍵問題,領悟文章中心。
3.讓學生愛上“發問”
學生把問題提出來了,教師必須好好保護這種可貴的探究學習品質,給予有效指導。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得到有效提高。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在理解、感悟、欣賞和評價文本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提高,對語文學習也有了濃厚樂趣。更主要的是,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感受到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生命的碰撞,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了基礎。
課后作業有實效
課后作業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延續,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留作業的原則是“讓學生體會到各得其所,各盡所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各自的最優發展”。
如課后凡是要求寫一寫的作業,我都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但完成的標準不同,有這樣三個層次的作業:第一層次,請用通順完整的語句把你的感受寫出來;第二層次,先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用簡練的語句寫出,再把你的感受寫出;第三層次,先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用簡練的語句寫出,闡述你的感受點,結合實際寫出感受。這樣三個層次的作業學生會針對自己的學力水平進行選擇。
評價措施有實效
為了把語文教學落在實處,我的激勵性評價伴隨全程,且以實效為評價細則。
預習作業的評價,我側重于正確書寫生字和生字組成的詞語。這一內容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預習的好習慣。課堂上的評價,則主要以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主。課后的評價,我除了以課后作業為評價內容之外,每一次的單元驗收更是我的重要評價內容。
在有效的評價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日趨上升。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善教”促進了“樂學”,帶來了“實效”。
□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