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兵 郭淑華 梁吉濤

摘 要:依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于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教學要求,引導體育教師走出基礎知識教學中的認識誤區,探討提升基礎知識教學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基礎知識;體育教師;教學能力
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達成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廣大中小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結構、認識體育項目,明確鍛煉目的、掌握動作原理,從而提高其鍛煉的目的性和積極性,為今后參加體育活動乃至終生鍛煉打下基礎。但在實際的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教學沒有受到應有重視,也遠未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經過調查,筆者認為,部分體育教師對于基礎知識教學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是導致這一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依托對《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精神解讀,通過對一線體育教師在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教學中存在的四個認識誤區進行描述和分析,從教師層面探討提升基礎知識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助力體育與健康教學的質量提升,推動新課標的落實實施。
一、體育教師在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教學中常見的四個認識誤區
1.認識誤區之一——對基礎知識教學價值的錯誤認識
主要觀點: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基礎知識教學是技能教學的附屬,可有可無。
存在問題:這是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性質的片面性認識所致。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課程,屬于典型的實踐性學科,也是體育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最鮮明的學科特點。但這不代表在學習運動技能的同時可以忽視基礎知識的掌握。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知識與技能很難割裂開來,而是始終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相對技能學習而言,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學習可以發揮三點關鍵作用:其一,通過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體育鍛煉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增強技能和方法學習的目的性和自主鍛煉的積極性;其二,通過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運動項目的內在規律,為技能動作的掌握提供指導,并防止運動中意外傷害的發生;其三,通過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樹立健康生活的觀念,有助于良好的衛生和鍛煉習慣的養成。由此可見,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教學對于運動技能學習的重要性,任何輕視知識學習的想法必將對體育教學的整體質量產生消極的影響。
正確解讀:新課標中關于課程性質的描述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課程”。這段描述比較清晰的勾勒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框架(圖1),也可以看出基礎知識在課程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因此,課標修訂組的相關專家在解讀新課標時,將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和方法一起稱作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新三基”。
2.認識誤區之二——對基礎知識教學內容的錯誤認識
主要觀點: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就是健康教育,就是衛生與保健常識。
存在問題:這種認識來自于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程名稱的曲解?!绑w育與健康”不是“體育+健康”,而應該理解為“體育為健康”。換而言之,從“體育”到“體育與健康”,并非簡單地在原來的體育課程中注入了健康教育的內容,而是強化了課程的健康目標。變更名稱后的體育與健康課程仍然是一門獨立和完整的學科,其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范疇非常廣泛,除了衛生保健等健康教育的內容之外,運動項目的名稱、健身價值,奧林匹克運動的知識等同樣是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礎知識簡單等同于健康教育,不僅會影響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完整性,還會讓基礎知識教學“變味”,很難與小學科學、生物及生理衛生等課程中的健康教育內容有所區別。
正確解讀: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綜合性”特點非常突出,以其基礎知識為例,幾乎融合了體育、生理、心理、衛生保健環境、社會、安全、營養等諸多學科領域的有關知識,多種學科相互交叉,組成一個綜合的、有序的體系。對此,有學者將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分為“體育類知識”和“健康類知識”,這種分類方法雖有人為割裂“體育”與“健康”密切聯系之嫌,卻較清晰地表明了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遠非單純的健康教育。即便是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中的“健康類內容”,也是與體育鍛煉實踐密切結合的知識,對學生的體育鍛煉和運動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幫助作用的知識。
3.認識誤區之三——對基礎知識教學形式的錯誤認識
主要觀點: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教學等同于體育理論課。
存在問題:這種觀點有一定的“歷史淵源”。長期以外,每逢雨雪天氣,很多體育教師就在教室里安排一些運動常識介紹、體育比賽欣賞、安全鍛煉知識等內容,向學生講授運動知識。這種做法體現了體育教師在面對特殊天氣狀況的靈活性和責任心,本身無可厚非。但長此以往,代代相傳,卻在部分中小學教師的頭腦中形成了一種反向的“根深蒂固”的認識,即體育基礎知識只能通過理論傳授的方式開展。這種認識的結果是很多學校習慣在學期之初或者雨雪天氣安排一定數量的體育理論課,講解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加之部分教師不能準確把握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缺乏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意識,一味照本宣科地講解體育理論,其結果當然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很多中小學生對體育基礎知識的學習缺乏重視和興趣,對體育理論課表現出厭倦甚至抵觸情緒。
正確解讀:新課標在“實施建議”的“教學建議”部分提出:“在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習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實際、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等方面進行選擇與合理運用?!币虼?,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內容非常廣泛,相應的教學方法也應該是形式多樣的,不應該局限于單一的和固定的理論講授形式。此外,正是由于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對運動技術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和輔助性,因此相當一部分基礎知識可以與學生的技能學習緊密結合,以在體育實踐課中進行滲透的方式來開展。總之,正確的做法是: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選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認識誤區之四——對基礎知識教育途徑的錯誤認識
主要觀點: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教學只能通過體育課堂開展。
存在問題:這種觀點是狹隘的課程觀所致。由上所述,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范疇非常廣泛,涉及的學科也很多,其中的很多知識點學生已經通過其他學科的學習、通過課外閱讀書籍、報刊等途徑有所了解。如果教師固守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教學只能通過體育課堂傳授的理念,過于死板地執行教學參考書上規定的基礎知識教學,其結果是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容易導致重復教學,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還容易在學生中產生厭煩的心理。
正確解讀:新課標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章節的“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部分提出“學校和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各種媒體(如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渠道地獲取體育與健康的有關信息,豐富學生的體育文化知識、健康知識和素養,幫助學生學會體育學習和鍛煉?!币虼?,體育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外的各種教育教學資源為學生搭建學習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向其灌輸知識并形成良好的行為。作為新時期的體育教師,應該樹立“大課程觀”,積極開發、整合和利用新課標提出的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將課內教學與課外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將課堂拓展到家庭、社區,往往容易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體育教師提升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教學能力的途徑
作為課程標準的執行者,體育教師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為了推動新課標的實施,加強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教學勢在必行。體育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發展和提升自身開展基礎知識教學的能力:
1.強化意識——重視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地位作用
在新課標的前言部分,增加了“近二十多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持續下降,已經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的描述,其目的在于強調進行體育課程改革的現實意義。前言部分進一步指明造成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由于國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整體提高帶來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人們體力活動減少和心理壓力增大”而產生的負面影響,并且指出“這種狀況在我國青少年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北娝苤?,不良生活方式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健康知識的缺失。在此背景下,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傳播顯得更為緊迫和重要,因為學習和掌握這些知識是樹立健康生活觀念的前提,是培養健康行為、良好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根本保障。因此,體育教師要從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高度來認識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教學的重要性,認真研讀和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從思想上真正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為積極主動地開展并探索基礎教學的途徑方法做好觀念上的準備。
2.梳理內容——明確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教學要求
在提升思想重視程度的基礎上,體育教師還應該通過對新課標“教學內容”部分的學習,梳理出課程標準對于基礎知識具體內容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新課標延續原課標中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學習四級水平的劃分方式,在保證學科知識系統性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對不同學段的基礎知識進行了統籌安排。在合理安排同一水平內各類知識點的橫向分布基礎上,新課標非常注重同一類知識在不同水平之間的縱向聯系。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 按照知識內在的邏輯順序,保持各水平之間的同類知識的連續性和層次性。以“心理健康”類知識情緒部分的內容為例,四個水平的要求依次可以概括為:水平一,體驗情緒的變化;水平二,保持穩定的情緒;水平三,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水平四,能夠應對挫折和失敗并保持穩定的情緒。
因此,作為體育教師,應該充分把握體育與健康各類知識點在新課標中分布的橫向和縱向規律,在教學中力爭體現學科內容的系統完整和遞進順序。同時,應該在對地區和本校教學現狀、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現有課程資源等情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體育與健康實踐類教材和其他學科教學的聯系,將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融入各學年和學期的教學計劃,明確各水平和年級的教學內容與課時數分配,制訂詳細的教學安排。
3.夯實基礎——積淀基礎知識的專業儲備
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自身必須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體育教師如果想開展好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教學,前提條件是自身相關知識儲備要具備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體育教師應該通過參加培訓、閱讀專業書籍期刊,主動學習體育學科的前沿知識,了解最新的科學鍛煉和健康生活理念,掌握運動項目的發展變化,拓寬知識的廣度,擁有更新、更廣博的專業知識。同時,要善于聯系運動實踐,思考現象背后的原因,挖掘技能背后的原理,拓展知識的深度,努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以鍛煉前的準備活動為例,很多體育教師都能夠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熱身練習,并且指出隨著環境溫度的降低,準備活動的強度和量要更加充足一些。但當學生問起原因的時候,卻只能以“冬天肌肉不容易拉開,不做好準備活動更容易受傷”來簡單搪塞,卻不能夠說出“肌肉的粘滯性隨著外界溫度的降低而增大”這一運動生理學的基本原理。因此,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學習,夯實自身的專業基礎,盡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與運動相關的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知識,才能夠在開展基礎知識教學中密切聯系實際,用體育科學的規律、原理來解釋和解決學生在運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口服、心服,提升教學效果。
4.深研教法——豐富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教學方法
相對于運動技能的學習,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教學內容更為復雜,因此對教學方法的要求也更為靈活和多樣。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教學時,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征,根據教學對象的身心特征,靈活地選擇并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根據新課標中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不同內容的特點,可采用運動實踐滲透、室內理論講解、專題活動教育以及環境影響灌輸等多種教學形式和方法。
以水平三“運動系統的基本構成”知識點教學為例,體育教師可以將其融入到技能教學中,具體的做法是在講解技術動作要領的同時,向學生介紹完成這些動作的主要骨骼和肌肉,以及其在完成技術動作中發揮的作用。還有一些教師在體育課的準備部分安排學生活動身體各部位時,要求他們同步說出活動部位名稱,在身體練習的同時鞏固了身體結構名稱的知識。還有很多教師在開展“奧林匹克”知識的教學時,會結合四年一屆的奧運會,設計和開展一些應時的奧運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通過參加活動中了解相關知識。即便是對類似“營養飲食”等理論性較強,適合以室內課的形式講授的知識,教師也要應該開動腦筋,嘗試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一些探究式和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的主動參與,提高課堂的實效。
從實際調查的結果看,體育教師對于基礎知識教學方法的掌握和運用往往不及技能教學熟練和自如。在這種情況下,集體備課和教學觀摩是豐富基礎知識教學方法的有效途徑。由于基礎知識教學的特殊性,這里所指的教學觀摩,不應僅限于體育課堂教學,觀摩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有時會帶給體育教師很多新的啟發和靈感。
5.科研支持——推動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教學發展
科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通過科研活動的開展促進教學能力的提升,也同樣適應于體育教師開展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教學。首先,開展一些學生體質健康、體能發展和心理變化等方面的橫向比較或跟蹤調查,有助于體育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體質健康現狀,掌握身心發育的規律,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并據此選擇最適宜的教學內容并確定教學方法,提升基礎知識教學的針對性。其次,通過與基礎知識教學相關的教學實驗的開展,或者對已有教學實踐的總結梳理,撰寫科研論文,也有助于先進教學經驗的交流,客觀上對于學科發展也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以研促教也是提升體育教師提升基礎知識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總之,新課標的實施對于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教學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新時期的體育教師,應該能夠正視挑戰,抓住機遇,通過各種途徑發展和提升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的教學能力,在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同時,為新課標的實施和課程改革的深入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毛振明,等.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3.
[3]胡永欣.對體育衛生如何融入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的教法探究[J].體育師友,2011(3).
[4]劉志華.初中體育與健康理論課組織形式創新[J].中國學校體育,2008(10).
[5]譚軍.淺談體育理論知識的教學與改革[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4(3).
[6]顧淵彥.教材教法的核心是什么——體育教學的方法論與方法[J].體育教學,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