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中央財政農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補助資金(以下簡稱農技推廣資金)的管理,提高農技推廣資金的使用效益,財政部農業司對《農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補助資金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中央財政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財農〔2012〕501號)于2012年12月21日公布,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實施。近日,財政部農業司有關負責人就《中央財政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資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一、為什么要修訂《管理辦法》?
《農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財農[2004]81號)的印發實施,對規范農技推廣資金的使用管理,推廣示范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科技的貢獻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年來,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和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央財政安排的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種類不斷增多,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強化此項資金的管理,有必要對現行的管理辦法進行修訂。
(一)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和形勢發生了變化。隨著2006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 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2006]30號)的貫徹和落實,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已由原來的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一家發展為農業大專院校、農業科研單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家個人等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也就是“一技多元”,一項技術出現多元化推廣服務主體。為適應新情況的變化,有必要對原辦法進行修訂,充分考慮實際需要進行合理設計和安排,進一步細化和明確農技推廣資金支持對象。
(二)資金的管理模式發生了變化。按照2004年《農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財農[2004]81號)的規定,農技推廣資金是由中央立項管理的項目,即由省級財政部門上報項目和申請資金,中央財政根據專家評審結果,確定支持的項目和支持的資金規模,并按項目撥付資金。從2008年開始,為了促進支農資金使用效益的提高,進一步提升支農資金管理水平、優化支農項目管理,充分發揮地方財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中央財政改變了資金管理模式,不再按照項目管理方式,而是采取補助資金切塊下達各省,由各省立項,進行項目管理,并實行省級績效考評制度。為了適應資金管理模式的變化,也需要對原辦法進行修訂。
(三)農技推廣資金的種類由一項變為多項。近年來,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對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投入,其數量不斷提高,種類不斷增加,原來只有“農業科技推廣補助資金”一項,近幾年又增加了旱作農業技術推廣、農業高產創建補助資金、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資金、測土配方施肥補助資金、土壤有機質提升補助資金、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資金等多個細項。由于新增項目的管理要求有較大差異,原辦法難以準確適用,需要對辦法進行較大修改。
二、修訂《管理辦法》的思路是什么?
(一)體現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三農”的一系列方針和政策。主要按照中央連續九個“三農”的一號文件、國發2006年30號文件、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以及新修訂頒布的《農業技術推廣法》等相關文件法規所體現的新政策要求。突出強調了農業先進技術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以及增加農民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體現適應新形勢新變化的需要。在辦法的修訂過程中,我們結合農業技術推廣新形勢,與時俱進地體現一些新理念。比如,強調農產品質量安全、突出生態環保、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等新理念在此次辦法修訂中都有所明確。
(三)體現以法律為依據以實效為重點的原則。《預算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是修訂《管理辦法》的基本依據,同時也考慮我部近年對預算管理、專項轉移支付管理、績效評價管理等方面的新要求新規定。此次修訂的辦法專門對加強績效評價做出了規定。
三、與原《管理辦法》相比,新《管理辦法》主要做了哪些修訂?
新辦法共有五章十八條,修訂的內容主要涉及:
(一)關于辦法的名稱。原辦法的名稱是《農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新辦法將其修訂為《中央財政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資金管理辦法》。主要考慮這個提法比較規范,既符合《農業技術推廣法》的法律語言,又與預算科目的名稱相一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2130106技術推廣與培訓)。此外,考慮到此辦法修訂的內容較多,變化較大,新辦法名稱涵蓋面更廣。
(二)關于農技推廣資金的使用原則。資金使用的原則,新辦法規定了三條,強調農技推廣資金使用的適用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要與當地優勢農業發展需要相結合,有利于提高技術對農業生產支撐能力和貢獻率。突出推廣技術的安全環保原則,提出技術推廣要樹立安全理念,主要是針對近年來存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對推廣技術缺少必要的安全性評估,片面追求產量的增加而忽視了一些推廣技術投入品可能對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環境的影響。注重選定的主推技術在生產環節的實際應用,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示范、試驗環節,避免專家項目、科研單位項目過多,要將成熟的技術向田間地頭推進,讓農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服務下,真正在農業生產中運用先進技術,切實把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最終目標是把應用農業先進技術變成農民的自覺行動。
(三)關于農技推廣資金支持的主要技術范圍。農技推廣資金支持的技術范圍是根據《農業技術推廣法》中關于農業技術的名稱而列示的。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的支持技術主要圍繞提高糧食產量、質量安全、產品增加值和農業環境保護等方面先進適用技術。目前,這些方面的農業技術較多,適用性比較強,涉及到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能夠在推進農業生產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撐,可以作為技術推廣資金支持的重點范圍。我們按照技術的主要使用環節進行了分列,基本上包含和對應著不同產業生產環節的技術類型。
(四)關于農技推廣資金的補助對象和使用范圍。主要是要規范農業技術推廣資金誰使用和使用在哪些方面。目前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單位很多,農業新技術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財政部門會同相關部門組織專家評審,確定適合當地實際情況、能夠產生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先進技術加以推廣。推廣資金的補助對象是推廣項目的承擔主體和在生產中使用所推廣技術的生產者,即誰推廣服務補助誰,誰使用補助誰。
農技推廣資金的使用范圍與老辦法相比,做出了更詳細的規定,使用了更科學準確的表述。
(五)關于農技推廣資金的分配原則。這是我們反復研究、也是最難以拿捏的問題。我們力求在資金的分配上,既公正規范,又科學合理;既突出重點,又統籌兼顧。最終,辦法規定了“耕地面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農業增加值、績效評價結果”等幾個因素,作為中央分配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的基本依據。
(六)關于實行省級項目管理。這是新辦法與老辦法的主要差別之一,也是新辦法的亮點之一。為充分調動地方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的積極性,發揮地方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的作用,辦法規定,農技推廣資金實行省級項目管理。這是農技推廣資金在管理模式上的重大變化,對省級財政部門在管理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大了省級財政部門的任務與責任。關于實行省級項目管理,要求省級財政部門,從立項、評審到確定主推技術和具體項目,都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科學合理和公開公正。
(七)關于實行績效評價。按照《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財預【2011】285號)的精神,《管理辦法》規定農技推廣資金實行績效評價。由于農技推廣資金包含的種類較多,各細項在管理上的要求不盡相同,《管理辦法》提出了實行省級績效評價和部級績效評價,并規定了不同的要求。為充分發揮績效評價的作用,《管理辦法》規定要重視績效評價結果的運用,將績效評價結果與資金分配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