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斌
安徽省天長市是全國首批大型商品糧、商品油生產基地縣(市)之一,農業結構布局合理。民營經濟發達,全市擁有個體工商戶近2萬戶,私營企業近5000家,企業快速發展使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向二、三產業,為農村耕地通過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以及種植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的蓬勃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氣候和土壤,家庭農場應運而生。
一、家庭農場的背景與現狀
近年來,天長市委、市政府根據實際,準確把握“三農”工作走向,創新經營機制,出臺了一系列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的獎補政策與措施。市財政從2009至2012年四年內累計直接獎勵農村土地流轉900萬元,加上省、滁州市的扶持,全市農村土地流轉獎補項目資金累計超過1600萬元。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流轉耕地面積23.3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6.2%,全市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出快速、有序、健康的良好發展態勢,從而形成了家庭農場的雛形。
2011年,天長市開始醞釀成立家庭農場,并于2012年2月17日召開專門會議,討論創立家庭農場有關事宜。通過探索發展家庭農場的新思路、新模式,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由自然人向家庭農場(個人獨資企業)的身份轉變。到2012年底,全市在工商部門已注冊的家庭農場達69家,并于2013年元月22日正式成立了天長市家庭農場主協會。
天長市家庭農場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家族型,以家族為基礎,血緣為紐帶,大約占70%左右;二是聯戶型,幾個種植大戶聯合起來共同組建,優勢互補,大約占20%左右;三是村干聯合型,由于村干部工資低,大家共同流轉經營耕地,組建家庭農場,大約占10%左右。家庭農場分為三類:一是糧食類65戶,占94.2%;二是經濟類3戶,主要是蔬菜種植,占4.3%;三是水產養殖類1戶,占1.5%。
二、家庭農場創辦的主要做法
一是條件設置。首先,召集優秀種植大戶代表座談,了解情況,聽取意見,最后明確土地流轉面積在200畝以上,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有技術、懂管理、講誠信,連續幾年經營較好的種植大戶,作為登記家庭農場基本條件。
二是在工商部門登記。市農委商得市工商局同意,由農委設立前置條件(附登記表),由本人提出申請,經村(社區)、鎮(街)兩級初審,市農委(農經站)復審合格后,到市工商局申請注冊為“家庭農場”(性質為個人獨資企業),實現由自然人向企業的身份轉變。工商部門按個人獨資企業登記家庭農場,核發營業執照到有關部門申辦機構代碼、稅務登記證,制作銜牌、刻制印章。市農委和工商局給家庭農場授牌,使家庭農場主由自然人轉變為企業法人。
三是成立協會。全市家庭農場發展到60多家時,由明文家庭農場等發起,經市科協、民政局批準,于2013年元月22日成立了天長市家庭農場主協會并召開成立大會,目前69個家庭農場主全部加入了家庭農場主協會。
四是創新運作模式。為引導家庭農場的發展,天長市于2012年3月成立了“天長市大地農業專業合作社”,吸納了168位種糧大戶和69位家庭農場主作為大地聯合社成員。家庭農場主協會與大地聯合社聯合辦公,便于引導種糧大戶登記家庭農場。
推出“職業農民服務中心”。協會和大地聯合社以職業農民服務中心為依托,為成員開展農資團購、農產品聯銷、資源配置、資金融通、管理及素質培訓、技術培訓六項服務。
創辦“大地職業農民網”。在安徽省農委支持下,創辦了大地職業農民網站,立足天長、面向全省、全國,共同探討家庭農場、職業農民的發展之路。
五是積極開展服務活動。2012年,天長市大地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協會先后分層分級開展了19次會議和培訓,為家庭農場團購肥料500噸,麥種35萬斤,聯銷稻麥6000多萬斤,融資563萬元,調劑勞力500多人次,調劑機械500多臺,調劑秧苗余缺2000多畝,為成員節本100多萬元,并帶動了天長肥料市場降價,為農民節約支出500多萬元。通過組織外出考察、示范農場創建、組織觀摩和糧王大賽等一系列的活動,讓農場主們開了眼界,提振了農場主們的光榮感和自信心。
三、家庭農場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年來的實踐表明,天長市家庭農場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下,以家庭為單位,以農業規?;洜I為基礎,專業從事農業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非常適應現階段我國農村生產力的需要,特別是專業種養大戶的需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在發展過程中,天長市家庭農場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農業自然風險大,經濟效益低。農業是個弱勢產業,特別是出現自然災害造成損失時,農業保險因政策原因不能有效彌補家庭農場的損失,造成經濟效益低下,部分種糧大戶在向家庭農場轉變時有觀望的情緒。
二是水利基礎設施老化,土地平整性差,影響規模種植。這幾年中央雖然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但部分地區田塊細碎,土地平整性差,不利于機械作業和規模種植,基礎設施投入完全靠家庭農場主投入改造,影響了家庭農場主的積極性。
三是部分家庭農場主不能正確評估自身經營能力,盲目擴張種植規模。盲目追求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在經營管理不善或出現自然災害時,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虧損。
四是部分家庭農場不能準確進行成本核算,與家庭日常收支混在一起,規范化程度不高。因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體的經濟形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收支與家庭農場的收支界限劃分不明確,不利于家庭農場進行準確的成本核算,家庭農場的規范化程度不高。
五是家庭農場搞“小而全”,重復投入農機及農業設施,農機農業設施利用率較低。因協會的服務程度不高,缺少信息資源的有效溝通,家庭農場主們都自己投入生產用的農機及農業設施,以確保農忙季節的順利完工,但增加了家庭農場的成本,降低了經濟效益。
六是家庭農場主年齡老化,后繼無人。全市300多個種糧大戶中,40歲以下的不到百分之二十,40到60歲的占百分之七十,60歲以上的占百分之十,青年農民的比例較低。
四、對策建議
為了切實做好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家庭農場流轉的精神,圍繞“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總體目標任務,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是建立完善農業保險機制。由農業保險公司與各家庭農場主直接辦理,破除一些條框的約束,從而有效彌補家庭農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家庭農場主們裝上“減震器”和“安全網”。
二是鼓勵支農部門加大對家庭農場的投入。鼓勵各級支農部門加大對家庭農場建曬場、倉儲、烘干、高效插秧機、高效植保噴灑機、秸稈打捆機、百畝以上農田整理、抗旱排澇電費等給予補助。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示范作用,吸引各方面的資金投入,逐步形成穩定的資金支持來源。
三是加強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宣傳與管理。積極宣傳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鼓勵大家從自身的技術能力、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出發,選擇合適的規模,一般家庭農場的種植面積控制在500畝為宜,不要盲目擴張。
四是給予家庭農場政策或資金上的扶持。對在工商部門登記的家庭農場,給予適當的開辦費補助;對能準確進行財務核算的家庭農場可以給予適當獎勵或政策上的扶持,從而推動家庭農場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
五是積極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資聯購服務、農產品聯銷服務、資源配置服務、經營管理與素質培訓服務、農業技術服務”做好做實,從而更加合理地配置農業機械資源,切實提高農機的使用效率,真正做到為家庭農場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化服務。
六是鼓勵職業化青年農民成為農場主。支持人才比支持資金、設備更有意義。對40歲以下農民、大中專畢業生辦家庭農場或到合作社工作,可以參照大學生村官的辦法,給予政策扶持,以解決職業農民后繼無人的問題。
(作者單位:安徽省天長市財政局農發辦)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