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忠
首屆北京農業嘉年華描繪的是展會活動發展的另一種軌跡
為期近兩月的首屆北京農業嘉年華已近尾聲,但其熱度卻絲毫未見衰減:清明節的三天假期,超過15萬人涌入展館,此后的每個周末,日參觀人數始終保持在3萬人左右,五一的三天假期超過清明節也已成必然。幾乎可以斷定,超過百萬人次的參觀規模已經開創了國內同類農業展會活動的歷史。
展會活動作為彰顯城市內涵的名片,近年來受到了政府部門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扶持。但“百花齊放”的各類展會活動在成長中必然要經歷市場的多重檢驗,與一些動用行政力量免費參觀營造的展會活動“表面繁榮”不同,政府主導之下的北京農業嘉年華50元一張的門票卻時常被搶購一空,見微知著,首屆北京農業嘉年華描繪的是展會活動發展的另一種軌跡。
通過策劃階段對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細化分類,確立最接近城市市民需求的城市農業、物聯網農業、精準農業等等板塊,并特別強調市民的參與性、互動性,首次舉辦的北京農業嘉年華大獲成功,讓所有的參與者均從中受益:政府一改傳統的乏味式說教,通過立體直觀的方式,向全社會傳播了農業在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參展的農業企業,在充分展示產品綠色、科技、文化等含量同時,通過參與性的活動吸引了眼球,賺取了可觀的銷售收入;市民則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獲得了對農業與城市、農業與生活等的全新認識。
成功的“布道者”
好玩。這是市民在北京農業嘉年華最為強烈的感受。
每天分布在農業嘉年華各個角落進行的南瓜保齡球、手機尋寶、番茄迷宮、精準農業游戲機、你畫我猜、植物大戰僵尸等等農味兒游戲,盡管沒有了科技人員的專業講解,卻最為入園市民所喜愛,這種寓教與樂的科普方式,既傳播了知識,又充滿趣味。
就連當下的時尚文化元素也被組織者引入其中,在農業嘉年華的文化活動舞臺,組委會精心引入了魔術表演環節,為嘉年華增添一份神秘魔幻的色彩。在創意農業體驗館,昌平區將轄域內的特色文化融入其中,組織了昌平香堂村“和諧文化藝術團”現場表演,魔術師們用一些看似與農業毫無關聯的魔杖、空盒子、書等等道具,幾經翻轉便變出了西紅柿、黃瓜、豆角、草莓等新鮮蔬果,這也讓首屆北京農業嘉年華的游覽更具歡樂特色,更顯藝術情趣。
很顯然,首屆北京農業嘉年華試圖用市民最樂意接受的方式,來詮釋農業除傳統的生產功能之外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服務體驗功能,使現代農業的理念真正走進城市、走進家庭、走進市民生活。
事實上,伴隨農業與城市化的此消彼長,城市空間的擴張不斷擠占蠶食著農業的傳統“地盤”,農業的概念對于北京這座擁有著兩千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而言,已經發生了本質上的轉變,大田農業逐步被城市中心區域零星、鑲嵌、插花式分布的方式所取代,城郊農業也變身為依托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建設發展戰略的都市型現代農業,農業的原有功能更是由生產性拓展到生態性、社會性、生活性等多個方面,農業已成為城市產業體系、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然而,被賦予了太多“絢爛”功能的農業,卻讓市民感覺到離自己的生活越來越遠,讓年青一代的城市人群了解每天吃的蔬菜水果到底是怎樣的生長方式,以及這樣的農業會對自己的生活品質帶來怎樣的影響,愈發任重而道遠。
負責首屆北京農業嘉年華城市農業展區的北京派得偉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寶祝就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近幾年公司投入數百萬資金宣傳城市農業的好處,可回報始終不高,至今還沒有實現正收益,原因就在于市民對于農業的認識越來越模糊,感覺即便冠上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名頭,也與自己沒什么太大關系。”堅信明天一定美好的楊寶祝認為,只要市民認識到都市型現代農業能夠改變生活品質,認識到位了觀念就會轉變,觀念轉變了市場自然就有了。
和楊寶祝一樣,一些布道“都市型現代農業”的企業,使出渾身解數四處宣揚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種種好處,但篤定的不應只是一些專業企業,還需要政府、社會輿論的引導支持,將發展的好處傳播給全社會。
整合更多的力量為都市型現代農業搖旗吶喊,被賦予重任的首屆北京農業嘉年華顯然讓業界充滿了期許。
“從現在看,政府主導之下的北京農業嘉年華已達到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楊寶祝說,農業嘉年華用最直接的方式展現了農業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而且集中展示了如此之多的前沿技術與融合形式,參觀的市民超過了一百萬,經過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社會效益無疑是巨大的。
讓參與者各取所需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各色人群都在農業嘉年華搭建的舞臺上發現了價值。
從最直接的效果看,參展的企業獲益最豐。據楊寶祝統計,開展以來,派得偉業平均每天的產品銷售收入超過了1萬元,簽訂的工程意向合同達一百多萬,每天關注單一場館的人群就達五千多人,這些均大大超出了企業預期設想。
而前來參觀的相關企業最看重的還是新的農業技術,像農業博覽園農業項目“田立方”家庭立體農場就吸引了無數參觀者的目光,這個偌大的自動化立體蔬菜種植大棚,相比傳統的種植方式節約了很大空間,提升了3倍以上,有效降低了種植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管理成本。
類似的前沿技術有數百種之多,也讓相關的企業趨之若鶩。“一家廣東的企業老總在北京出差,聽到廣播里說這里有拇指西瓜,專程在北京多逗留了一天來看展會,據說已經與相關企業達成了初步的技術合作意向。”一家參展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北京農業嘉年華集中了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多項新技術,儼然是一次農業科技的饕餮盛宴,吸引了諸多農業公司前來取經。
事實上,前來取經的不只是農業企業,博納宏業(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志浩告訴記者,由他們公司負責的番茄實驗室,工作人員通過有趣的實驗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學生,同時企業也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獲。
其實這個實驗非常簡單,只需向兩瓶含有VC的溶液中分別加入指示劑,其中一瓶溶液就會迅速變成深藍色,而另外一瓶則呈現淡淡的粉紅色。通過這一實驗,工作人員告訴小學生,之所以變藍是因為溶液經過高溫加熱處理,導致了維生素的大量流失,而沒有經過高溫加熱的VC溶液則保留了大量的維生素,這背后的深意是告訴人們,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生吃的營養價格更高。
“已經有天津、河北等周邊的學校領導找到他,希望能把這種試驗帶回課堂,讓生活在城市的小學生從小也能了解農產品的更多功能及食用方式。”黃志浩說。
此外,一些農業觀光采摘園區也從農業嘉年華找到了靈感,據黃志浩透露,在參觀了公司設計的參與性項目番茄迷宮后,采摘園區的管理者已經開始與黃志浩探討如何在自己的園區中增加一些互動性項目,以增強園區對市民的吸引力。
農業的科技含量更高了,文化的元素增加了,呈現給市民的驚喜也隨之增多,無土栽培、微噴滴灌、變量施肥以及人工促進光和作用,一系列科技手段的運用,進一步拉近了科技與農業的距離,也拉近了農業與市民的距離,讓市民切身的感受到了農業科技為市民生活帶來的美好。
市民在農業DIY創意實驗室里,可以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自己動手,利用番茄、橙子等水果制作出各種果汁飲料,并檢測出它們的營養成分。
而農業旅游觀光展區更是令市民耳目一新。走在使用3D技術裝飾的地面上,仿佛在鮮艷亮麗的瓜果蔬菜簇擁下凌空飛渡;步入200多米長的農業觀光走廊,綠藤滿目,瓜果飄香,使人目不暇接。據介紹,這種種植方式不僅滿足生產休閑需要,還可以廣泛應用于景致綠化、農業觀光旅游等。
這一切也讓參加過無數次相關展會的農業企業萬分感慨:還沒有一次農業展會像北京農業嘉年華這樣成功,因為以往的展會活動過多地強調專業性,真正的消費者參與廖廖,即便是有消費者參與的,也基本上搞成了廟會,只重銷售不重影響,而此次北京農業嘉年華從關注市民的需求出發,吸引到了農業產業鏈條上的各色人群,成功在偶然中亦有必然。
讓農業牽手創意
與農業科技盡可能地展現深奧不同,農業嘉年華對于農業文化卻是盡可能地把深奧變成通俗,而這也是本次展會活動服務城市與市民的另一種體現。
在創意農業體驗館的紅酒莊園展區,市民通過親手灌制,并貼上自己的大頭照酒標,可以任意制作自己專屬的紅酒,而這個紅酒卻是來自名頭響亮的法國波爾多三大酒莊之一。
多年來,農產品一旦被罩上“文化”的光環,便變得深不可測起來,伴隨神乎其神的吹噓,產品價格也一路飚升,甚至成為一些小眾的私屬用品,遠遠脫離了農產品服務大眾的根本屬性。
“其實在國外,紅酒就是普遍百姓的日常消費品,并不像國內成為一種奢侈品,甚至是身份的象征,而所謂的酒莊文化,其實也就是一種‘神奇了的制作工藝與過程。”上述紅酒企業中國總代理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國內一直按這種方式炒作紅酒文化,雖然會贏得一小部分市場,但最終受傷的還是企業本身。
不容置疑的是,文化賦予了農業靈魂,一個個看似普通的農產品,經過文化的創意組合之后,便有可能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這本身仍值得肯定。
富含文化底蘊的“昌平禮物”便是這次農業嘉年華推出的農業與文化融合的重頭戲,在場館里共設了兩處展示區,一處在精品農業展銷館內,另一處在創意農業體驗館內。此次參加“昌平禮物”店展賣的企業有20余家,共計200余種特色旅游商品。
參展的“昌平禮物”主要分為非遺產品、都市工業品、特色農副產品等。其中,包括第九屆“北京禮物”旅游商品大賽和“我最喜歡的昌平禮物”評選活動中的獲獎作品。
首屆北京農業嘉年華活動開幕后,“昌平禮物”店里非常熱鬧,農家藝人還在現場展示了手工制作,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看,豐富了農產品的價值,演繹了農業的別樣風情。
即使是一個普通的農產品,也有可能因為文化的元素身價倍增,一家農業文化企業將市民經常食用的綠豆、紅豆等,通過在一個固定畫板上的巧妙組合,市民便可制作成五彩的各類豆畫,這一創意區在北京農業嘉年華的創意農業體驗館幾乎天天人滿為患。
這些都足以說明文化是都市型現代農業創意開發的源泉,也是提高農業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但創意之后的農產品并非只是虛高的價格,更不能成為文化的附庸。
關于融合了文化之后的都市型現代農業,政府的態度是:既要給市民帶去全新的感受,更應該讓市民消費得起。而這也是北京農業嘉年華組委會所要傳達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方向。
“我們能夠中標參與到創意農業體驗館,組委會就是看中了我們對農業文化的深刻理解。”上述負責人說,企業參會的目的就是想讓高高在上的紅酒文化走下神壇,變成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紅酒消費回歸到正常軌道,而這恰好與組委會所宣揚的宗旨相一致。
這一契合市民需求的做法,通過展會活動的形式傳遞到了每一個參觀者,也深刻改變了參與企業的發展理念,成為了首屆北京農業嘉年華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