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家長們問過我很多問題,譬如無條件接納與縱容的區別是什么、孩子撒謊怎么辦等等。其中,我最常被問到的是:夫妻在教育孩子方式上出現分歧該怎么辦?所以我先和大家談談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好的家庭關系比教育方式更重要。
認識到分歧是必然的,學會包容和尊重。
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思想的自由。如果能理解這一點,那夫妻就會對彼此的觀念、思想和行為多一份尊重和包容。
其實,育己就是育兒,我們在親子關系中所要追求的無條件的愛、尊重、平等、整體接納等原則,只有先在夫妻之間踐行,才有可能最終在育兒中實踐。如果夫妻之間學會包容和尊重,那就不會苛求兩人時刻保持一致。而恰恰是這種接納和包容,能讓我們平和、理智地溝通,意見更趨于一致。
突破自以為是的障礙,關系先于教育。
有網友問我:“當夫妻教育孩子的理念無法調和的時候,是為了夫妻關系妥協,還是為了孩子利益堅持呢?”問這個問題的網友其實已經預設了一個前提:自己絕對正確,對方的做法一定會傷害到“孩子的利益”,而這是不是有些“自以為是”呢?在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更多的是一種選擇,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相比父母對孩子的諄諄教導,父母過什么樣的生活,構建了什么樣的家庭關系對孩子的熏陶和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對孩子的教育是親子關系的一種體現,而親子關系又是家庭關系的體現。即關系先于教育,關系包含教育。所以,夫妻關系不和諧,甚至天天吵架,才是對孩子利益最大的傷害。
在教育內容或階段上分工,在實踐中交流和完善。
當夫妻倆在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上出現很大的分歧時,不妨先按其中一方的方式教育孩子。譬如經過一段時間后,發現妻子的教育方式效果不好,甚至適得其反,那就換丈夫來主導。因為事實已經證明妻子的方法行不通,這樣就會比較有說服力。
也可以是一方主要負責生活,另一方主要負責學習,在教育的內容上分工。然后,在實踐的過程中,夫妻隨時關注孩子的反饋,檢討各自教育方式的利弊,做充分的交流和完善。
不要當著孩子面爭執誰對誰錯,獨處時再溝通。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去爭論誰對誰錯,更不能吵架、動手。否則,既會削弱父母的威信,也會讓孩子產生“怎么做都是錯”的感覺。時間長了,孩子會遇事變得喜歡逃避,看大人臉色而“趨利避害”。同時,也會影響孩子情緒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正常發展,導致孩子任性而霸道。所以,在夫妻一方教育孩子時,另一方盡量少插話,多傾聽。如果實在不認同,那就暫時回避,等到夫妻獨處時再溝通。總之,在一個階段或一種情況下,盡可能讓孩子聽到一種聲音,別讓他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
尊重一方的決定,需要改變時,誰做的決定誰溝通。
爸爸本來承諾孩子周末去看電影,但媽媽卻認為這會影響孩子復習功課,所以告訴孩子,看電影的計劃取消了,在家學習。類似的案例很多,這會讓孩子認為父母是不守信用的人,也傷害到了親子感情,讓孩子記恨。所以,如果一方對孩子提出了要求或做了承諾,另一方不要直接去否定。即使覺得不妥當,也要和對方溝通,讓他自己去和孩子交流,做出調整。這不僅是夫妻間的彼此尊重,也是建立父母威信的必要保證。
借助第三方力量,共同學習育兒知識。
就像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一樣,夫妻對伴侶的意見不夠重視,卻對親戚、朋友,甚至書籍、雜志、電視上的意見比較重視。所以,夫妻倆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來一起學習育兒知識,比如看相同的教育書籍,聽同一位專家的講座,一起去學校參加家長會或與老師溝通等等。時間久了,夫妻倆的看法就會趨向一致。
真正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的,往往不是分歧本身,而是父母對待分歧的態度。比如夫妻間缺乏包容和尊重,過度爭奪教育權,缺乏開放的心態和不斷學習的熱情等等。只要我們把如何構建溫馨和諧的家庭關系放在首位,相信分歧不僅不會傷害到孩子,還能是孩子學會包容、理解差異、尊重多元的一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