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論柏拉圖的〈會飲〉》,[德]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著,邱立波譯,華夏出版社
這是施特勞斯1959年《會飲》課程的講稿,在講稿中,“施特勞斯從表面看似瑣屑的事物中洞悉最極致的意味的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會飲》中,有六個人依次就“愛欲”發言,施特勞斯說:“《會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競爭智慧的最高位置時哲學打敗了詩,哲學比普通所謂的詩更有真正的詩意。”
15.《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奧]里爾克著,馮至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03至1908年,30歲左右的詩人里爾克給一位不到20歲的青年詩人寫了10封信,其中這樣論及快感:“身體的快感是我們應得的豐富而無窮的經驗,是一種對于世界的領悟,我們感受身體的快感并不是壞事,所不好的是,幾乎一切人都錯用了、浪費了這種經驗,把它放在生命疲倦的地方當作刺激,當作疏散,而不當作向著頂點的聚精會神。”
16.《不合時宜的沉思》,尼采著,李秋零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為教育者的叔本華”是尼采30歲時發表的一部充滿激情的著作,他說,人們因為懶惰和怯懦而不去成為自己。“叔本華的哲學教導人們,無論財富、名聲還是學問,都不能使個人擺脫對其人生無價值的深深煩惱,對這些東西的追求唯有靠一個高尚的光芒普照的總體目標才有意義,這就是獲取權力。他區分了三種人格類型:盧梭型的,這種人如同熊熊的烈火,帶有危險的亢奮;歌德型的人是高貴風格的靜觀者;叔本華型的人是英雄,甘愿為真誠而受苦,對自己不復希望什么,唯愿洞察萬物直至絕望的底蘊。
17.《〈敵基督者〉講稿》,吳增定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這本書細致、深入地解讀了尼采后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敵基督者》。《查拉圖斯拉如是說》代表了尼采哲學思想的肯定部分,闡述了超人說——有限的生命對自身的無限肯定。《敵基督者》屬于否定性的,批判猶太教和基督教。“我們發明道德、宗教和形而上學這些東西,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生命。因為活在一個變化無常的塵世間,我們有一種深深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所以我們希望有一個永恒不朽的彼岸世界。但是最后,恰恰是宗教、道德和形而上學等彼岸世界成了對我們生命的否定。”
18.《普通讀者》,[英]沃爾夫著,劉炳善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普通讀者》顯示出沃爾夫廣泛的興趣和淵博的學識,她從古希臘悲劇、蒙田一直談到簡·奧斯汀。她說:“說到流言,能夠傳到后世的流言從來不是可鄙視的,稍加整理就可以極好地滿足我們的需要。奧斯汀提供的看上去是一些瑣事,卻含有某種東西,它在讀者腦海中擴展,賦予外表瑣碎的生活場景最持久的生命形式。”她精準地把握到了“俄國人的角度”。
19.《巨人與侏儒》(“紀念施特勞斯”),[美]阿蘭·布魯姆(Allan Bloom)著,張輝等譯,華夏出版社
這本書收錄了布魯姆回憶其老師施特勞斯的文章,以及論柏拉圖、莎士比亞和盧梭的文章。他說:“解讀偉大作品,已經不僅是個人或某個學派的為學旨趣,而是與生存選擇緊密相關。關鍵在于,偉大作品給出了關于什么是美好生活、什么是美好德行等緊要問題的深刻思考與解答。即使我們要尋求只屬于自己的答案,也無論如何必須首先面對那些偉大的書。”
20.《柏拉圖對話中的神》,[法]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著,吳雅凌譯,華夏出版社
這本書收錄了薇依論《伊利亞特》、古希臘悲劇、柏拉圖的《會飲》等名篇的文章。米沃什說:“薇依是法蘭西對當今世界的一份珍貴獻禮。她一生短暫,1909年出生于巴黎,1943年在英國去世,年僅34歲。她自幼受古希臘哲學熏陶。柏拉圖是她心愛的大師,一讀再讀古希臘原文的柏拉圖對話。”
21.《灰色的寒鴉》,[德]馬克斯·布羅德著,張榮昌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作者馬克斯·布羅德(1884~1968)是卡夫卡的終生摯友,是其遺作整理出版者和影響力推動者,在傳記中再現了卡夫卡孤獨、奮斗的一生,包括他的學習、工作、生活、創作,以及他曲折的愛情、婚戀和年輕生命的匆匆終結。作者還詳細闡述了卡夫卡的文學經歷、文學成果、文學風格和文學思想。
22.《巫士唐望的教誨》,[美]卡洛斯·卡斯塔尼達著,魯宓譯,上海文藝出版社
23.《做夢的藝術》,[美]卡洛斯·卡斯塔尼達著,魯宓譯,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
2 4 .《前往伊斯特蘭的旅程》,[美]卡洛斯·卡斯塔尼達著,魯宓譯,上海文藝出版社
這三本書的作者卡洛斯·卡斯塔尼達(1925~1998)曾經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人類學研究生,1968年他就讀大學的出版社出版了他寫的《巫士唐望的教誨》。書中說一位叫唐望的印第安巫士帶領他進入了古代墨西哥巫士的“認知系統”,說巫士能用自己的意志移動能量的聚合點,由此造成的新能量場能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25.《基督教導論》,[德]約瑟夫·拉辛格,靜也譯,雷立柏校,上海三聯書店
作者是剛剛宣布辭職的教皇本篤十六世,這本書源自他1967年夏在圖賓根大學給學生做的演講,討論了三位一體、肉體復活等諸多神學問題。
26.《哀痛日記》,[法]羅蘭·巴特著,懷宇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羅蘭·巴特從他母親去世的第二天起開始記哀痛日記,一直記了兩年。羅蘭·巴特最喜歡的格言是“戴著面具前行”,在哀痛日記中他丟掉了面具,呈現了他為人子的一面,以及他的脆弱。
羅蘭一直跟母親在一起生活,母親的去世令他非常悲痛,他經常“淚流滿面”。他發現,“正是在我們陷入無序、忙亂、有人求、忙于應酬的時候,我們最悲傷。內心性、沉默、孤獨并不使悲傷變得更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