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清單式管理
所謂清單式管理,是指針對某項職能范圍內的管理活動,分析流程,建立臺帳,并對流程內容進行細化量化,形成清單,明確控制要點,檢查考核按清單執行。它方便快捷地反映出動態化的痕跡,能展現整個管理過程的來龍去脈。因此,清單式管理又稱為臺帳式管理、流程式管理等。清單式管理最初是為了配合《ISO9001中國式質量管理》的實施,由福州日出東方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創而推出的支持性管理工具,由于它突出了全面提醒、細節提醒等特點,簡單實用,后來慢慢延伸至整個項目管理,并滲透到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被越來越多的管理層所接受[1]。
清單式管理的特點是:首先,它有著鮮明的導向性和計劃性。它以組織整體目標和組織根本任務為依據,以工作單位及其人員的職責承擔和實際能力的培養為著眼點,以現實階段工作預期為出發點,將具體工作清單化,并將清單信息傳遞給相關單位,督促其按時按量按質完成。其次,它為工作單位的執行提供研究和行動的藍本。工作單位可以根據接收到的清單,圍繞焦點、難點問題,成立研討小組著手研究,找到項目管理的辦法。再次,它可以實現可控制性和可追溯性。組織可以通過了解單位工作項目的進展情況,隨時進行調控,并可根據需要,對工作項目的最終結果和先期過程進行追溯考量,以總結成績和找出不足等。總之,它可以實現管理的動態化,以保證工作過程和結果的效度相對最大化。
二、中小學中層執行力的提升適合采用清單式管理
不管是說學校管理贏在中層執行力,還是說學校管理贏在中層創造力,抑或是說學校管理贏在中層領導力[2],筆者以為,在組織結構目前仍以科層化為主要特征的中小學校,中層的主要任務仍是執行,而中層執行力的提升,不妨結合學校工作的特點,借力于清單式管理。
1. 清單式管理適用于中小學發展的“第一階段”
從現代教育管理的角度來看,一個好學校的發展需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人治階段,即學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長的觀念、人格與能力;第二階段是從人治走向法治階段,學校的管理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機制;第三個階段是完善法制、超越規范階段,這時的學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園文化來引領學校的可持續發展[3]。究其實質,這三個階段可理解為“養育階段”“習慣階段”和“自覺階段”,即學校管理境界的提升需要“養育習慣以達成行為自覺”。相應而言,校長管理中層境界的提升一般也須經歷這樣的階段,這和學校管理的境界提升相輔相成。
中小學中層執行力的“養育”,固然離不開中層的主觀能動,但從學校管理的客觀角度而言,校長能否把自身的“觀念、人格與能力”嫁接于中層,并通過中層對師生施加影響,是中層執行力是否得以“養育”的關鍵。而這個關鍵的實現,在中小學發展的“第一階段”經常遇到以下尷尬:校長利用會議、交流或文字等一般形式,對中層進行口頭或書面的灌輸,試圖對中層做思想、思路、辦法、舉措等方面的引領,而中層卻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即使有部分中層人員領悟能力較強,對校長的用心有所體味,但由于中層整體隊伍的相對茫然,仍不能以較好的合力對校長的意圖做出貫徹執行,最終使學校管理長期滯留在初期階段而不能躍進。其中的原因,可能不是校長主觀情意上存在問題,而是在客觀方式上存在不足。鑒于此,若運用清單式管理方式則可能有所突破。
清單式管理的關鍵詞是“清單”,它是反映工作安排的明細單。當校長意識到自己正在統率的學校尚處在發展的“第一階段”及其中層隊伍尚須強化導引時,不妨在階段工作(如周工作或月工作)中,以清單的形式,安排布置工作、檢查調控工作以至評議推動工作。其優勢在于:(1)導向性。工作清單能于點滴或方寸之間折射校長的辦學理念和管理理念,讓中層在經常性的審察中,發現校長的精神風貌及品質內涵,進而受其影響趨于思辨。(2)計劃性。工作清單能把學校階段工作在經過校長統籌后予以協調分配,且眉目清楚,條理分明,使中層處室部門既能在職能范圍內“各行其是”,又能在學校全局上密切配合,形成支持關系。這種“工作清單計劃”,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空口無憑”式的工作安排弊端,表現出“法定性”“鄭重性”“規范性”和“強制性”的格調。(3)調控性。校長或其委托人可以根據工作清單對中層工作進展情況加以跟蹤,對存在的“滯、緩、劣”等現象及時加以提醒或幫助其改進。(4)反饋性(追溯性)。校長根據階段工作清單的兌現情況,對中層的階段工作進行綜合性或總結性考量,定出等級或打出分數,作為學期、學年度(或年度)評選優劣的依據,作為中層干部是否續聘的依據,同時作為以后相關工作力求科學安排的參考。
2. 清單式管理同樣有利于中小學發展的“二、三階段”
處在發展過程中的“二、三階段”學校,由于其制度和機制已趨于完善,尤其是其文化氛圍已變得濃厚(主要是其執行文化形成氣候),中層執行力已由主要靠“外部推動”轉向“內部主動”,已由主要靠上層的“具體指導”轉向自身的“理性把控”,已由“要我干”轉向“我要干”,好像無須帶有明顯“規范性”“強制性”“約束性”的清單式管理予以控制,但學校管理的高層次進展仍然不排斥清單式管理的存在意義。
首先,從校長層面而言,校長的管理理念在主客觀因素的左右下帶有復雜的流變性。如現代學校民主管理趨勢漸進的影響、新課程改革與實踐活動的推動、人員績效管理的不容回避的現狀以及校內干部選聘真正由“校長負責”的新動態等等,都在校長的思想、情感、意識、態度上產生著即時反應,這些反應自然會引發校長對于處在校內中堅環節的處室及其人員管理的新思考、新嘗試。而這些新內容如反映在清單上,自然可以促成中層對校長新理念的直觀和快捷的認識,進而以此為準則,安排好處室工作。
其次,從中層層面而言,一是要不斷接納和了解校長的管理意圖,并合乎“規則”地執行;二是要在新內容的安排空間上尋求拓展,增強潛在的創造力和領導力,以跨越和趕超的姿態,爭取達成既在校長意圖之內,又超出校長所料的理想局面。原因很簡單,無論學校處在何種發展階段,無論校長授予中層何等“自主權”,中小學“校長負責制”的主旋律不可能改變。無論是校長“喜歡”對上負責,還是“愿意”對下負責,校長都是學校的核心負責人,中層只有也只能對校長直接負責,校長的核心作用也才能順利發揮。由此來說,中層執行校長把關的“清單”,即是對校長負責的表現。
再次,從清單層面而言,處在發展“二、三階段”的學校自然可以和處在發展“第一階段”的學校有所不同。相對而言,前者可能更趨向于宏觀、粗獷和寬松,后者本就應該注意微觀、具體和嚴格。這種不同點不僅是學校發展特定階段狀況的客觀要求,恰好也是對清單式管理同樣適用于發展處在“二、三階段”的學校的反向證明。
三、清單式管理怎樣運用于提升中小學中層執行力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清單式管理是在借助“清單”這個載體,撬動和提升學校中層執行力。這種清單不只是白紙黑字,而是一種思想和行動的過程。若要達成過程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把握好以下三個步驟是為關鍵。
(1)制定清單,注重引領。學校決策層可在認知本校“執行文化”所處的相對水平(如中層人員的德能素質)的基礎上,依據上級及校內階段整體工作計劃,將“月工作”或“周工作”分門別類地列出清單(如政教工作、教務工作、教研工作、總務工作等),明確工作項目、工作目標、工作方法、責任人、完成時間、預期效果、完成情況及原因等,以紙質或電子形式,傳達給中層。“清單”制定時,不僅要注意常規工作與臨時工作的統合,處室工作與其他工作的配合,工作辦法與工作目標的切合,完成時間與預期效果的諧和,更要注意完成過程與主觀情意的融合,體現出思想性、時代性、創新性。如某校制定學年度開學“第一周工作清單”,在給相關部門的工作清單中,列出的工作項目為“組織好開學典禮暨教師節慶祝活動”,擬達到的目標為“增進校園活力,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建議的方法為“本著隆重熱烈、簡樸節約的原則,活動由團委會、學生會組織,大會由學生主持,對教師的‘愛心’表達方式由學生確定”,預期效果為“訓練學生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讓教師在觀看中受到感染和鼓舞”。
(2)兌現清單,注重創新。中層當建立落實臺帳的制度,認真落實清單內容,根據內容性質,至少做到三個遞升層次的執行:第一是按照“命令”和“規則”做事(聽話照做,完成清單中的簡單事務);第二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有所作為(按章做事,完成清單中復雜程度一般的事務);第三是將想法變成現實(規劃實現,完成清單中復雜程度較高的事務)。這三個層次的執行是逐步支撐的,只有到了第三個層次,執行的效率才算是真正提升,因為只有第三個層次帶有創新性,在設計、策劃、走出自我習慣等方面才會有顯著進步[4]。學校工作帶有周期性、循環性,極易陷入“惰性”“慣例”和“低效”的迷谷,如果在兌現清單過程中缺乏新意,敷衍了事,即失去了清單式管理的原初意義,有損學校管理檔次的品位進級。相反,如若中層能夠圍繞清單重點,按照平等、民主、自由的方式研究問題,找到項目完成的新穎高效的辦法,則可以助推執行的質量。
(3)點評清單,注重提升。學校應在清單列明的時間范圍內,先由校內分管領導對所屬部門和具體責任人的工作完成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后由校長或其委托人進行細查,發現問題及時對上或對下酌情反饋,同時提出糾偏糾錯的意見或建議。月工作或周工作結束后,由學校領導組成考核點評小組,對各項工作完成情況進行“追溯式”點評,研究查找問題,總結交流經驗,展示特色亮點,并將點評結果與中層日常考核對接,與中層年度考核牽連,與中層任職聘任掛鉤,借此拉開“干與不干、干好與干壞”的差距,力爭通過“清單式管理”模式,充分調動中層“愿意干事、想著干事、樂于干事、善于干事”的積極性,逐步營造“不干事不行,不干好事不行”理想氛圍。
四、結語
學校管理“贏在好校長”“贏在中層執行力”已獲共識,而提升校長領導力和中層執行力的理論研究仍方興未艾。筆者以為,在這一強大聲場中,注意探尋具體的實踐法式,是學校管理實際的急需。“清單式管理”模式作為一種嘗試,既是在考驗校長之“好”,又是在考驗中層之“能”,同時也是對一所學校能否真正做到規范化、精細化、人本化管理的檢驗。“清單”作為一種形式載體,可以以點帶“面”,針對不同職能中層單位而設計的清單,能夠組成學校現實工作的立體畫面;可以以點成“線”,學校不同時段的清單,能夠連綴成學校發展的歷史進程。“小清單,大世界”,相信該種嘗試能在實踐中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清單式管理[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678365.htm.
[2]張俊平,朱從衛.話說“中層執行力”執行力:一個時髦話題的標本意義[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版),2009(11):4-13.
[3]蔡宗奎.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嗎[N].中國教育報,2009-12-29.
[4]胡劍鋒.企業執行力的三個層次[DB/OL].http://blog.dichan.com/allrun1995/articlesshowˉ686768.html.
(作者單位:安徽省濉溪中學)
(責任編輯:馬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