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僅具有女性所特有的婉約、細膩與韻致,也不失一位校長的風范,言談之中,更是透露著智慧與靈氣。這是初見鄭閩秋校長時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在她的身上閃耀著“廣東省南粵教壇新秀”“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廣州市先進教育工作者”“荔灣區名師”“荔灣區優秀黨務工作者”等許多光環。但她并沒有陶醉于此。自2002年上任文昌小學校長以來,她便致力于教育教學管理的探索與研究。在十年的探索與實踐中,鄭閩秋校長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理念——“建心靈校園,育智慧人生”,并且在這一主題思想的指導下,大力推進體驗式教育教學模式,最終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教學理論體系。
理論產生于實踐,并反過來指導實踐。鄭閩秋校長的教育思想正是在不斷反復的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隨著記者的深入采訪,沿著鄭閩秋校長教育思想形成的軌跡,“心靈校園”的真正內涵逐漸顯現。
歷史探幽,揭秘文昌百年積淀
文昌小學是一所擁有百年歷史的老校,蘊藏著深厚而豐富的文化積淀。而鄭閩秋校長教育思想的形成,與文昌小學百年文化積淀也有著深厚的淵源。
十九世紀末期,隨著清朝政府的日趨衰落,中國延續了上千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那么,科舉制度廢除后,中國教育的出路在哪里?為此,引發了一些有識之士的嚴肅思考與探索,也因此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興辦新式學校的熱潮。1906年,廣州西關地區的紡織商人何秉民與鄧達、任裕賢等人在“西來初地”的錦綸會館組建了一所學校,并起名為“普育學堂”。
作為文昌小學前身的普育學堂,自創辦初期就奉行“開啟國民心智,普及文化教育”的宗旨。這在當時的校歌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普及教育,民智大開;德智體育,培養多才;學子莘莘,蒸蒸日上;繼往開來,樂哉樂哉……”普育學堂的開辦具有開創歷史的意義,它標志著舊的教育制度的結束以及新的教育形式的開始。普育學堂自創辦以來始終秉持普及教育、廣開民智的堅強信念,靠著“敢為人先,開拓進取,團結協作”的精神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成為當時廣州西關最著名的私立學堂。也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她在漫漫百年歷程中,歷經艱辛,一路走來。即使是在風云變幻的清朝末期,也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文革”動亂時期,她從來沒有停過課,猶如一株屹立潮頭的蓮花,溫馨地綻放著。
1949年解放以后,普育學堂改為公辦并于1956年更名為華林一小,1966年“文革”開始后又更名為具有時代印記的挺進小學。進入新世紀以后于2001年正式更名為文昌小學并沿用至今。文昌小學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里,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后的十余年里,學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還是教育教學模式上都發生了重大轉變,成為一所真正意義上的新時代小學。目前文昌小學已被命名為“廣州市一級學校”,并獲得“書香校園”“廣州市綠色學校”“廣州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國家教育部重大課題研究團體心理輔導實驗基地”等榮譽。
兩大課題,叩響心靈校園之門
建設心靈校園是文昌小學的核心文化,也是文昌小學主要辦學特色之一,更是鄭閩秋校長十年來在教育教學管理中探索與實踐的結果。
由于受到文昌小學百年文化積淀的熏陶和追求民族教育精神的影響,鄭閩秋校長一直在不斷探索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發展的新模式,致力于心理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努力要用心理教育打造文昌小學的辦學特色。1996年,文昌小學獲得市級教育科研課題——“小學生整體素質養成教育”的實驗研究,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引起鄭閩秋的極大關注。尤其是2002年鄭閩秋擔任文昌小學校長后,學校獲得了國家教育部的兩個研究課題——“團體心理輔導”和“小學生認知方式培養”,并且在華東師范大學馬文駒教授和廣州大學蔡笑岳教授的分別指導下開展了實驗研究。至此,鄭閩秋校長正式確立了以建設心靈校園為校園文化的核心、以心理教育為主要內容、以體驗式教育為主要教育方式來打造學校特色品牌的長遠戰略目標,從而叩響了心靈校園之門。
在鄭閩秋校長的帶領下,全校上下齊心協力,經過幾年的探索、研究與實踐,兩個國家級研究課題結出累累碩果。2006年,文昌小學分別出版了題為《心靈相互通,凝聚展活力》的“團體心理輔導”課題研究成果集和題為《科學探新知,善學展才華》的“小學生認知方式培養”課題研究成果集。兩部成果集共計37萬字,收錄了全校各科老師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案例90余篇,以及學生成長案例十幾篇,分為理論篇、實踐篇、探索篇、活動篇、成長篇、成果展示等部分,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兩個國家級課題研究的成果,總結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比如:語文教師梁一恒在做“小學生認知方式培養”課題研究時,通過教學實踐,總結出古詩教學的科學方法,提出了“多元品讀”的古詩教學新模式。他認為,古詩的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開拓學生的思維,積極探究多元的古詩學習途徑,并且總結出古詩學習的五步法:收集信息,了解詩人—發現問題,善解詩題—理解概括,明了詩意—充分想象,感悟詩情—自主搜索,巧記詩文。又如:語文老師羅倩雯在總結“團體心理輔導”課題研究時就深有感觸地說:“‘要了解一個人,最好在團體中了解;要改變一個人,最好到團體中去改變。’自從接觸了團體心理輔導,這句話便在我心中扎了根。在各種體驗式的活動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團體的力量是那么強大,她改變了我,也改變了我身邊的人,這一切是那么自然,卻又那么深刻。”她在“團體心理輔導”的研究實踐中,還創造性地設計了“定向探索—規范建立—磨合轉變—凝聚信任—成長建設—結束跟進”這一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歷程結構,在教學實踐中收到良好效果。
“團體心理輔導”和“小學生認知方式培養”兩個課題的研究,不僅為文昌小學建設心靈校園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也為文昌小學打造文化品牌學校奠定了基石。
三大文化,澆開心靈校園之花
建設心靈校園的內在含義究竟是什么?它又揭示了鄭閩秋校長怎樣的辦學理念呢?對此,鄭閩秋校長解釋說:建設“心靈校園”,就是以“心理和諧”為靈魂,通過對學校環境文化、管理文化、活動文化的建設以及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使學校與社會、家庭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教師與學生相互接納,樂教樂學,從而逐步形成“心靈和諧,自強志遠”的教育生態環境。在鄭閩秋校長的理念中,心靈校園就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而環境、管理、活動三大文化形成了心靈校園的脈絡,從而使心靈校園成為一個鮮活的教育載體。
鄭閩秋校長說,文昌小學的環境文化建設就是要通過創設能夠充分體現學校傳統文化特點和新時期辦學理念的校園環境,營造一個生動向上、多姿多彩、人際和諧的育人場所。比如,在校園形象設計上,學校在對校徽、校訓、校歌、校服、學校吉祥物等的設計中,把學校辦學理念與學校特色結合起來,融入“心靈和諧,自強志遠”的學校主題精神,逐漸形成一種實踐式的、提示式的、榜樣式的新型校園文化氛圍。再如,學校因地制宜建成三大類“主題實踐”活動場地:心情走廊——以心理知識專題宣傳為主,同時建有學生繪畫的自我心情小畫廊,讓學生學習心理知識,表達自己的感受;心樂園、知心屋——學生開展班級、小組活動的場所,通過團體輔導活動,讓學生學會放飛心靈,積極參與人際交往;童心園、親綠園、綠翠坊——專門針對低、中、高年級段學生而設立,是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自我活動的基地,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心理品質。
據鄭閩秋校長介紹,在“心靈校園”管理文化建設中,主要以班級管理為著眼點,突出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的理念,通過創設“班級議會”、開展“班級主題活動”等形式展開。學校借鑒國家議會制度的形式創設“班級議會”,每次“班級議會”的召開都有基本的程序和比較具體的議題,每個學生都可發表對議題的想法,由“議會主席”(由學生輪流擔任)組織討論并記錄大家對議題的最后決定。“班級議會”的創設為學生打造了一個鍛煉組織能力和參與能力的平臺,使他們學會了如何通過討論和集中全班同學力量有效地解決班級內各種問題,避免了許多班級矛盾,促進了班級的健康發展,也促進了學生自身的健康發展。在“班級主題活動”中,教師還根據班集體中部分同學存在的疑惑和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主題的團體輔導活動。通過團體活動,讓同學們共同參與、共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形成互助氣氛,讓他們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學會如何處事、如何做人,通過自我體驗和感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而健全的人格。
在活動文化建設中,文昌小學主要依托“心靈和諧,自強志遠”的校園精神為核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通過創新校園活動內容、拓展校園活動領域,構建出了具有“心靈校園”特色的校園活動文化體系。鄭閩秋校長說:“校園活動文化體系主要包括‘心靈和諧’和‘自強志遠’兩大系列,以培養校園精神為核心,突出了心靈校園的主題性,是依托具有文昌特色的體驗式教育模式而展開的。”
體驗模式,結出心靈校園之果
依托體驗式教育模式開展的活動文化建設,是文昌小學具有鮮明特色的教育實踐活動。體驗式教育模式就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把課堂上說教式教學形式轉化為生動活潑、可視可觸的有形的教育新模式。它是文昌小學活動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文昌小學教育教學的主要特色之一,是鄭閩秋校長心靈校園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心靈和諧”系列活動中,學校要求在設計活動時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特征,以人為本,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心靈互動,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例如:在低年級的系列校園活動里就引用了《弟子規》中優秀經典,開展“孝悌、誠信、友愛、勤學”的學習活動。但在學習過程中,老師不僅引用了“孟母教子”“孔融讓梨”等大量生動故事,而且還根據故事內容設計一些課堂活動,把故事講解與行為體驗完美結合。比如,在講“孔融讓梨”的故事之前,將學生按6人一組進行分組,每組放5只香蕉,在吃香蕉之前給大家講“孔融讓梨”的故事。講完故事后才宣布開始吃香蕉。這時,面對少一只香蕉的情況,大家開始面面相覷,誰也不先下手拿香蕉。在老師的催促下,有的學生干脆先拿一只遞給別的同學,宣布自己不想吃。經過一再推讓,有的學生就決定兩人共吃一個。通過這種故事講解與行為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行為準則教育,達到了習禮尚道的良好效果,使學生的行為習慣有了極大的轉變,也引起家長的強烈共鳴。
正是通過體驗式的教育模式,使文昌小學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了激勵學生共同合作、和諧發展的效果。
三全德育,鑄就心靈校園之魂
德育教育在中華幾千年的教育史中始終是一切教育的主題,始終都是放在教育的首位。文昌小學在構建和諧心靈校園的過程中,德育教育也是貫穿始終的一個主題思想和行動指南,并且在教育實踐中確立了“三中心”和“三全德育”的德育教育理念。鄭閩秋校長說:“我們的‘三中心’德育理念就是在學校德育中以學生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并且在德育內容上體現養成性,在德育過程中體現體驗性,在德育方式上體現實踐性。‘三全德育’的理念就是全員德育、全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我們的德育理念滲透在學校德育工作的各個方面,融匯于每位德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之中。”
例如:如前所述,《弟子規》是中國古代青少年求學修身的入門必讀書目,是中國國學的經典,是中國德育教育的傳統精華。文昌小學在低年級學生的修身養性教育中,大量引用《弟子規》中的精髓,結合《三字經》中的生動故事,如“孔融讓梨”、“擇鄰教子”、“臥冰救母”等等,并結合故事設計生動有趣的情景游戲,讓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領悟做人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在體驗中達到習禮尚道、培養志向的效果。又如:文昌小學專門設立了一個“志遠基金”,發動學生、教師、社區、家長共同為“志遠基金”進行籌募,將籌募的基金用于扶助弱勢、獎勵優秀,通過“志遠基金”與特困學生手拉手,與特困家庭手拉手,與惠東鐵涌小學手拉手,為小伙伴送溫暖,傳遞愛心,激勵奮進。總之,文昌小學在構建心靈校園的過程中,一切的活動、體驗都貫穿著德育概念,德育教育鑄就了心靈校園的靈魂。
理論來自于實踐。鄭閩秋校長建設“心靈校園”的理論體系正是在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不斷的探索、研究和總結而形成的,并在反復的實踐檢驗中證明:這一理論體系是文昌小學打造特色品牌學校正確的理論指導思想。
(責任編輯:陳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