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近代哲學家培根曾說:“一切知識的獲得都是記憶,記憶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人的智力結構離不開記憶,沒有記憶,無論是觀察、注意,還是想象、思維與創造都無法進行。良好的記憶力對于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更是尤其重要。但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發現學生的記憶力較差,學過的知識記不住,記了后面忘前面,運用時不能很好地提取知識,造成學生學習成績無法得以提升。在經過多年的觀察并和學生交流之后,本人認為大多數學生的記憶力并未得到充分發揮,如果能充分發揮學生大腦的功能,將會大大改善學生學習的記憶。
一、表象訓練的理論基礎
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大腦中的反映,亦可視作是經驗的保持,有時在保持的過程中發生積極的創造性的心理過程,包括識記——保持——認知(再認)這三個依序發展同時又密不可分的環節,是整個心理活動的基本條件。其中識記和保持屬于“記”的方面,認知或再認屬于“憶”。而記憶力是人們在記憶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能力,即人們記住事物的形象或事情的經過的能力,實際上包括了對各種信息材料的識別、分析、加工、抽象、比較、概括、儲存、再現等各種綜合能力。有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記憶的最佳年齡通常在青年時代。小學高年級階段是記憶力上升的階段,也是進行記憶力訓練的黃金時期。此外,現代生物學研究表明,大腦皮層由140多億個神經細胞組成,神經細胞通過眾多的突觸建立聯系。每個神經細胞上有3萬多個突觸,腦內突觸總數超過100萬億,因此大腦的總存儲量可達1 000萬億個信息單元,相當于50個藏書1 000萬冊的美國國會圖書館。然而,人對大腦的利用極其有限。所以,只要認真培養和訓練,充分發掘大腦的記憶潛力,記憶力是可以很快提高的。而表象訓練正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表象指當前不存在物體的一種心理表征,是形成頭腦中的圖像這一相對特殊的活動,也是指積極回憶或操縱空間表征這種更一般的非言語思維過程。它是所有心理意識過程的基本建構要素;是低級的感知覺轉變為高級思維的中介;它對感知覺、記憶、思維(包括形象、邏輯和創造性思維)起促進作用。總之,表象是人們積累感性知識的一種形式,在心理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從感知向思維過渡的橋梁作用,沒有表象,思維也難于發展起來。
我們可以通過表象訓練進行注意、記憶、思維等的訓練。實踐表明,表象記憶是將一個完整表象作為一個單位來記的,它的容量十分驚人。同語言記憶相比,表象記憶在數量上可以高出100萬倍左右。加拿大的愛倫·帕維歐經過實驗證實了人對圖形的回憶比對抽象的詞的回憶要好得多。對具體詞的回憶比對抽象詞的回憶多75﹪,究其原因可能是具體的詞可以誘發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心理表象。
在以上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在心智訓練課及日常教學過程中借助學生已有的表象能力培養學生的記憶力。
二、創設利于表象清晰的心理環境
1. 真正靜心,排除雜念
在操作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放松至心靜:將身體坐直,頭放正,肩要平,雙腿與肩同寬自然擺放,舌尖頂住上齒,輕輕閉上雙眼舒舒服服坐一會兒。(若學生情緒激動,可在訓練前帶學生做深呼吸)然后聽音樂使學生逐步達到心情平穩狀態。我在教學中采用的是《走過綠意》,特點是自由、舒緩、輕松。用語言給學生一點提示,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腦內。
在這種狀態下人體會出現兩層變化:一是因機體松弛,主要的外部感官封閉,使身心能量消耗降低,幾乎停止一切有形的肢體活動,進入新陳代謝的儲備階段;二是在機體放松、能量恢復的基礎上,大腦皮層處于高度敏感狀態,對特有的言語暗示信息具有較快的接受能力。
2. 積極暗示,建立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胡德華說:“凡是記憶力強的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記憶充滿信心。”學生要想樹立起這種信心就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在靜心之后,這種心理暗示的效果特別明顯。可以讓學生在心中默念:“我一定能記住”,也可以回憶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當這些過去良好的記憶形象再次浮現時,會增強學生一定能記住的信心。
3. 調整注意,集中記憶
希臘文學家艾斯·強森說:“真正的記憶術就是注意術。”集中注意力,能使大腦最敏捷、最準確、最清晰地記憶被注意的知識與經驗。在開始記憶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要記的內容上,不要刻意關注結果;在訓練記憶時,要帶領學生觀察需記憶的材料,充分感知;在檢測記憶效果時,重點關注記憶的過程,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記住的,幫助學生分析記憶過程和記憶結果的關系、記得清和記不清的原因、對下次再記憶時有什么幫助等。
三、進行表象記憶專項訓練
1. 選擇材料,循序漸進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形象到抽象的過渡,因此我們將記憶訓練程序確定為:圖形記憶——圖片記憶——數字記憶——文字記憶——段落記憶,選擇訓練材料時充分考慮這一原則,保證不同階段之間的連續性與漸變性。
2. 形成表象,幫助記憶
我們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識記了很多東西,卻很少去回憶。識記和回憶之間的不平衡,使我們的記憶變得十分模糊。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記憶后及時回憶記憶的材料:閉上眼睛,在大腦當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再將信息盡可能完整地讀取出來。
漸漸地,學生具有一定的表象能力,就可以隨時在理解語言文字意義的基礎上將文字內容轉化為連續的活動畫面,通過表象記憶語言文字內容。我們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例如在指導學生背誦心智訓練課上需要記憶的一段內容:
“蝴蝶谷里的景色非常迷人。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種黃顏色的蝴蝶,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燦燦,十分壯觀。有的山谷里有幾種蝴蝶,五彩繽紛的蝴蝶上下飛舞,就像誰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顏六色的紙片,隨風飄來,又隨風飄去。”
教師先帶著學生熟讀這段話,然后讓大家閉上眼睛,想象描述出來的畫面,這一過程如同將人置身于情境之中,流連忘返。
3. 提煉方法,幫助記憶
學生在敘述自己記憶的過程時,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如何記憶的,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提煉記憶方法,鼓勵學生運用有效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記憶力。如學生記憶數學概念:“一個數的倍數有無數個,最小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一個數的因數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學生陳述道:“我先從整體上看,它是說倍數和因數的。然后我發現它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第一句話,說的是倍數。另一部分是第二、三句話,說的是因數。把每部分記住,再合起來這樣就記住了。”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反思此同學的記憶過程:他是怎么記住的?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對記憶思路進行梳理:先整體再分部分,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再回到整體。如此,使分散的信息趨于集中,將零碎的信息組成系統,把雜亂的信息構成條理,從而使信息更加趨于系統化、概括化,便于記憶。
4. 與日常教學相結合,經常練習
日常各個科目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心智訓練課上總結的方法,指導學生背誦。例如,背誦文言文一直是學生比較犯怵的事,因此上《葉公好龍》一課時,我就嘗試用心智訓練課上的方法,效果很好。交流怎么背得這么快時,學生說:“我用在心理課上學到的方法把這篇文章分成了幾部分來記,文章先說葉公怎么喜歡龍,再說龍知道了怎么做的,葉公見了真龍怎樣,最后是對這件事的評價。然后再合起來記一遍,很快就背下來了……”
此外,人需要經常回憶,讓記憶成為習慣。經常回憶,回憶得盡可能精細,是鍛煉記憶力的好方法。在教學中,我們經常要求學生回憶“上節課講了什么”“剛才那個同學說了什么”“回憶書上是怎么寫的”……這種“強制”般的回憶能夠鍛煉學生的記憶力。在生活中也可以引導學生經常回憶,如“晨讀的要求是什么”“回憶一件快樂的事”……久而久之,學生形成隨時記憶的好習慣,記憶力會明顯提高。
四、訓練效果與反思
期末,在我們對表象記憶訓練的調查問卷中全班學生都談到訓練對提高記憶力有明顯的效果。以下截取一些片段說明學生經歷表象訓練后的感受:
【學生1】
以前我很多字記不清,經常出錯,一考試我就緊張,越緊張越想不起來。現在記字比以前快多了,也清楚多了。這次考試之前,我先閉眼做了靜心,大概做了5分鐘,什么都沒想,腦子里慢慢浮現出了一些漢字、拼音。考試時,有的題也拿不準,我就閉著眼回憶,后來答案就出現在我的腦子里,我就寫出來了,沒想到準確率極高。
【學生2】
我很喜歡這個訓練,使我掌握了有效記憶的好方法。短時間內背一段文字,可以用分段的方法記住;記圖形時,可以用簡明的話向大家描述,也可以將圖分成上下兩部分來記。
【學生3】
我認為這個訓練課程對背課文很有幫助。五年級要求背的課文多,有的還很長,一提背課文,我就緊張。這個課讓我知道了背東西的方法。教師也會經常訓練我們的記憶力。原來我背一段話,得背十遍左右。現在,我只要讀五遍就能背下來。
【學生4】
這個訓練對我有很大幫助,學會了記憶的竅門,如何靜下心專注記憶,記東西也越來越快。但我最大的收獲是重獲勇氣,只要戰勝自己心里的膽怯,勇敢地去面對到來的機會,大膽地去嘗試。摔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一顆敢于嘗試的心!
【學生5】
這個訓練可以提升我們背課文的能力和觀察能力。上了這個課,我就可以觀察更加細小的東西。在上這個課以前我只能背一小句話,現在我能背長一點的句子,這讓我有了自信,上課敢于發言了。
學生1所描述的感受正是表象訓練的基本過程。當學生掌握了記憶的方法,并能隨時合理運用時,收效會突顯出來。期末考背誦時,在背誦難度增加的情況下,很多孩子卻覺得背誦容易多了,甚至還有一個孩子追著我問:“孔教師,什么時候考試,我早就準備好了!”學生樂于背誦、積極應考的狀態,讓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在各科測試中,學生基本功成績有很大提高。以語文基本功考試為例,本學期全對人數達到14人,比上學期增加了6人。同時,通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伴隨著記憶力的提高,學生自信心得以建立,能夠“勇敢地去面對挑戰,大膽嘗試”。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萬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