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期起,我們來聊聊各具特色的百歲壽星,先說說上海的“男一號”,他就是生于1902年4月18日的秦茂堂老人,如今已111歲。
秦茂堂,無錫人,6歲入私塾讀書,13歲因父母過世到上海學藝,從事服裝設計工作至60歲退休。老壽星性格開朗,思維清晰,除雨天外,每天上午自行上下5樓,在戶外呆2~3小時,不僅散步還喜歡與人閑聊,下午則看電視聽京劇、看報或自娛通關2~3小時,晚8點前上床至次日7點起床,雖常失眠但從不用藥,也沒有午睡習慣。與人閑聊時,還常開導年紀輕的老人:凡事看開些,小輩的事不要多管,管好自己就行了;不要抱怨孩子的不好,關鍵是把孩子從小教育好。(點評:這些話對于如今老齡化、高齡化社會的老人們來說,其實非常的中聽;只有管好了自己,才有能力關心小輩,并減輕小輩的負擔,生活過得有質有量。)
老壽星有8個子女,其中6個健在;100歲時喪偶,現與三女兒同住,家庭關系非常和睦。除了愛動愛說,他還愛干凈,一年四季堅持每天洗澡或擦身,且喜熱水;生活基本自理,有根不離身的拐杖,從未跌倒過。(點評:防跌倒,對老年人來說,非常重要!)雖有20余年的冠心病史,發過1次心梗(90歲),但每天堅持用藥(天麻和丹參),故很少生病,109歲時仍視力、聽力良好,頭發花白;近兩年視力有明顯減退,故已很少看電視、看書,但仍喜歡交談。(點評:生活起居有規律,按時用藥,慢性病控制良好。)
飲食上,老壽星也有自己的特色,定時定量,每日6餐:晨醒喝水服藥加餅干,三餐之外再加2頓點心。雖然60歲左右牙齒已基本只剩殘根,但飲食并不受影響,二葷二素,且正餐必有高湯1碗;喜肉食、甜食、燙食,夾心餅干是常年的點心;因怕腥不喝奶,常年喝豆漿。在他109歲時每天的平均營養攝取為:能量約2 500千卡、蛋白質65克、脂肪86克,與100歲時相比已略有下降;110歲后,進食量開始逐步減少,同時伴有體重的減輕。(點評:飲食的規律和質量,是保障體能和健康的基礎,要留意老人進食量和體重的變化,考慮必要的改善措施。)
養生上,老壽星本無煙酒嗜好,自60歲開始,注重保養。例如十全大補酒,每天1兩,一直堅持到100歲,后因皮膚瘙癢而戒除;西洋參片泡水,每天一飲(400毫升)堅持至今;為改善便秘每天食蔬菜,尤其葉菜不斷;因發生過心梗,雞蛋減少到每周3枚;109歲后,因飲食攝取的逐步減少,開始服用善存銀片(老年型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制品),并增加豆制品和少量薯類的攝取。(點評:飲食是營養的根本來源,應根據需要調整其結構和供給;此外,還可根據個體情況,選擇適宜的營養補充劑,以彌補膳食來源的不足;老年人的營養評估和咨詢,尤其強調個體化。)
意識上,老壽星從不落伍,除了與年輕老人們的交流,他還有個好跟班——居委會主任,每天到小區亭子里拜訪他,與他知會小區的點點滴滴;另外,老人隨身的拎包里,總是裝有他在小區便利店買的或他人送的點心,分享給鄰里的孩子們。(點評:這樣時新的老人,相信放在哪兒都是個寶,也招人尊敬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