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5月起我在《食品與生活》上開始撰寫《大廚解密》專欄文章,之后易名《廚廚動人》,到2013年9月底,共寫了42位大廚。申城一定有人比我認識更多的名廚、高廚,但也許沒人比我與這么多大廚兄弟相稱,深情誼厚。當我虛齡66歲時,66位大廚為我做“66塊肉”,即依滬俗,每人為我做一款以葷料(肉食)為主料的佳肴,技驚浦江,我一無財二無勢,有如此之盛事,敢說上海不可能有第二人。就憑這一點,我可以自豪地吟唱:“悠然近黃昏,夕陽無限好!”
金牌搭檔大俠常問我:“你能講出他們之間細微的差別嗎?”我知道,這不是評論誰高誰低,在我們眼中,他們無高無低,但他們之間風格的差異是有的,有時還很大。
童子功的魅力
出生于1960年的陸寶榮和出生于1963年的周瑞興,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入行,分別是本幫名館“同泰祥”和“喬家柵”。同泰祥是“糟醉大王”,陸寶榮遂成為“最后的糟醉大師”。周瑞興后來去日本深造,回國后又入紹興飯店龍華店掌廚政,也順理成章地成為“霉臭糟醉”的“百變神廚”。
同樣做糟醉,兩位大廚呈現出不同的光彩。阿寶(陸寶榮)更重視挖掘本幫傳統,他制作的糟鹵、糟油,一嘗就想起幾十年前的老味道。他的醉蟹秘方至今還在專業食品店、餐館中使用,而他本人已去澳洲同妻女團聚,糟香醉味在異國他鄉飄香。至今一說起阿寶,口中汩汩生津,糟缽頭和雞圈肉的滋味在鼻間彌漫。當然也有創造,我們在麒麟閣美食總會共事時,他的“巴巴弗利達”(雙色油炸薯片)、京蔥牛蛙(在微波爐烹就)、蕃菇瓤牛肉糜曾使古巴大使吃得如癡如醉。
周瑞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善于變化,他見多識廣,創意多多。2012年他代表紹興飯店到馬來西亞參加第四屆世界中菜大賽時,以一款熱菜“干菜墨魚球”獲得金牌。這道菜是粵菜灌湯蝦球的升級版,用細結、肥嫩、質感好、彈牙的刺身墨魚,不灌湯,而是將紹興梅干菜切末,加上炒過的蝦茸末及雞油、高湯炒成豆沙狀,瓤在墨魚球內,不但制作十分細致,連油溫都用測溫計測好。粵菜的外形,加上紹興菜的原味,想多美有多美,評委們舌尖驚艷,一致給了高分。
茅益與周瑞興同年,幾乎同時進入上海的百年名館,茅益入“大鴻運”,和喬家柵同屬本幫名館。他也出過國,曾擔任阿聯酋阿布扎比皇宮酒店總廚。周瑞興祖籍蘇州,茅益的母親則是上海寶山羅店人。兩人生活的環境差不多,也都在本幫名館受到潛移默化熏陶和嚴格的廚房操作訓練,“童子功”深厚,又出過國,且都早已在民營餐館掌廚政。
因為茅益和經營者同時創立“金鳳凰”餐廳,菜肴必須精細、美觀,給舌尖出其不意的沖擊,如今又到“天天特號大酒店”當總廚,“變化”在他身上體現得更為突出。我在2007年伏天初到“金鳳凰”之時,在疲軟的食欲中,舌尖因他的“東海戲游龍”(俗稱“辮子帶魚”)為之一振。茅益的菜精致,卻未必昂貴。有一味醬帶魚是用做“醬油肉”的廚藝將極細的帶魚醬好,曬成后蒸一蒸上桌,鮮得不得了,但成本很低,賣價也不高。上海有一老菜“黃漿”,是豆腐衣包肉油炸了再紅燒,因色如黃雀而得名。如此,入味了,卻失去外皮的脆感。茅益先用薄百頁包了少許肉糜紅燒,并用田螺增味;入味后再包一層豆腐衣炸脆。這樣,舌感和齒感俱佳,且在裝盤時將黃漿圍成一圈,中間是一砣田螺肉,食客口水橫流。
少帥風采迷人
歷史車輪滾到21世紀10年代,80后大廚進入人們視線。1980年出生的陽光男孩李強,人稱“鮑魚強哥”。他不僅以“使鮑魚慢慢由動物變成食物”征服我的味蕾,更有一套“陽光食材,陽光調料,陽光烹飪,陽光心情”的“陽光理論”令我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我一直信守“大味若淡”的菜理,李強則說:“我贊成老師的理念,學生還愿補充一點,就是大味簡烹。”他的作品不做作,不折騰,只是順其自然地讓食物成熟,所以吃他的菜不必格外提防,比較隨心所食。
我與同為1980年出生的李杰,是在一家名為“上海時食火鍋”餐廳相遇的。他同他的老板是在“食有時,情無間”的理念下走到一起的。所以,他們的食材都是按“不時不食”的原理來做菜的,吃完之后沒有半點不舒服的感覺。
更年輕的崔佼生于1986年,2003年他在國際飯店入行,學的是本幫菜。初上灶操作,受到師兄捉弄,燙傷了手臂。媽媽對他說,苦難也是人生的一種經歷,挺過去就好了。后來他又學了西菜,其間受到許多“洋教頭”的教誨,如今在新西蘭總領事館商務處從廚。年紀這么小,個子也不高大,在國內外大酒店“高端行走”的經歷卻不少。他覺得中西廚藝各有千秋,應該Fusion(混搭),所以,鮮嫩的新西蘭青口貝,他用來燉蛋,而新西蘭羊排在他手中也有了川香“宮保”味,確系“世界真奇妙”,我也不可救藥地成了他的老年粉絲。
廚界“大男孩”真不少,劉雖出生于1976年,但看上去挺“后生”, 37歲的他,廚齡已有20年。1993年他在上海旅職學習后,進入錦滄文華大酒店從廚,后來又在香格里拉、威斯汀、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喜來登大酒店工作。2007年5月,小南國集團在西郊賓館為店慶宴客,劉去做外賣。小南國董事長王慧敏說起小南國將在五角場開一個大酒店,記住了“王慧敏”三個字的劉四年后得以一了夙愿,并成為小南國花園酒店行政總廚。我在現場見他指揮入定,有條不紊,心想,這就是我們當代的大廚。
上世紀末有人預言,21世紀餐飲競爭將是廚師和創意的競爭。新世紀上海餐飲界的發展現狀證明了這一預言,上海餐飲不會淪亡,也不可能衰敗。凡是敬業愛崗的廚師,一定有無數粉絲在追逐。當你們廚藝、名聲雙豐收,“越做越大”之時,莫忘有一個年屆古稀的“老猿”以閑云野鶴的心情在注視著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