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世人稱為“大豆的故鄉”,《蘇聯大百科全書》中寫道:“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國,中國在5 000年前就開始栽培植物。”大豆歷來是中國人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在古代更是位列五谷之一,早在春秋時期,《詩經》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記述。
在豆類食物中,大豆的營養價值最為豐富,有“豆中之王”的美譽。然而這種廉價易得的優質食物,在食用上也存在一定局限——寡淡的口感,與生俱來的豆腥味,多食脹氣等,使其在食物原料極其豐富的今日,失去了過往的風光。好在智慧的古人早就掌握了“點金之術”——通過將大豆、水和石膏這三樣普通的事物結合,大豆仿佛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完成了從主食到菜肴的蛻變,并在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中大放異彩。只要施以少量的石膏或者鹵水,或厚或薄,或軟或韌,或香或臭,都可以通過對時間、溫度、水分等因素的微妙控制,來實現對大豆千變萬化的形態塑造。
豆腐性味平淡,卻能極大地包容各種滋味,或許這一食用價值之外的品性引起了文人的共鳴,借物喻人,抒發情操。元人鄭允端贊之:“色比土酥凈,香逾石髓堅。味之有余美,五食勿與傳。”寥寥十數字,道盡了豆腐的色、香、味、美。“本期策劃”忝以蘇軾的詩句“煮豆作乳脂為酥”為題,盡量在有限的篇幅中,向讀者展現蘊藏在豆腐清淡素雅外表下的豐富內涵。
無論是奢侈繁雜的豆腐宴,還是一碗清爽簡單的豆腐腦,豆腐的吃法都有著無限種可能,沒有雅俗之分,只有充滿個性的發揮。世人都愛豆腐菜肴之鮮美,卻也有人以臭為美,臭豆腐、毛豆腐等也別有滋味。然而對于那些嗜臭的味蕾來說,臭豆腐之類僅是偏居一隅,“東方廚情”《臭味相投》之人的臭甕中,正醞釀著令人驚嘆的臭味美食。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