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懷一顆不素心
豬油幫主老波頭
一家咨詢公司找上門來,約我談談酒。我又不是什么酒專家,好在胡說八道一通,也過關。
問:“你怎么看待餐廳和酒的關系?”
答:“去什么餐廳喝什么酒,西餐配洋酒,日本菜配清酒,中國菜當然配中國酒,就這么簡單。”
問:“先說中國酒,你最常喝哪一種?”
答:“黃酒,大廠出的沒問題,有時喝到一些小品牌,更喜歡。”
問:“我看數據,白酒的消費才高呀!”
答:“白酒太過強烈,會讓你的舌頭麻木,蓋過菜味,我不太喜歡。而且,當今的白酒,勾兌技術用得太厲害。本來,勾兌的食用酒精應該由糧食制成,但一些酒廠追求快、快、快,改用化工貨,香氣不夠,所以又要加大量的香精,更別提其他亂七八糟的添加劑了。
問:“茅臺也不行嗎?”
答:“除非是陳酒,或者軍隊的特供,否則銷量那么大,怎么來得及生產?白酒之中,山東的瑯琊臺我較能接受,雖然有70多度,勝在是原漿酒,一點也不辣喉嚨。其實汾酒里有一種玫瑰的,特別好喝,可惜已停產。”
問:“那么黃酒就沒這些問題?”
答:“以次充好還是存在,不過只是加焦糖,提色增稠,對身體倒沒什么危害。廉價也是一方面因素,百多元的白酒和紅酒你不敢喝,換成黃酒已算高檔。”
問:“既然說到紅酒,如果想在中餐廳推廣,你認為可行嗎?”
答:“標一個很高的價格,就有暴發戶會上當。不然的話,我勸你還是找家意餐或法餐館較合適。”
問:“為什么呢?中國有那么久遠的酒文化。”
答:“我們只有飲酒的文化,沒有品酒的習慣。也許有些西化的朋友已逐漸受到影響,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什么酒到了手里,唯一的出路就是干杯、干杯、干杯。紅酒也這么亂喝一通,法國人和意大利人看到,會活活氣死。”
問:“能不能說得再詳細一些?”
答:“說到底,洋人喝紅酒,一杯搖上大半天是家常便飯,但我們奉行的飲酒定律,叫‘酒逢知己千杯少’。”
問:“你懂不懂欣賞紅酒呢?”
答:“老實說,不太懂。我只知酒分成容易入喉的和難以入喉的,前者就是好酒,和價錢、品牌都沒關系。至于那些酒評文章開口閉口什么單寧,什么覆盆子、蜂蜜、紫羅蘭、黑胡椒、橡木的香味,好比形容紅燒肉吃出佛跳墻的味道,虛偽得交關(滬語,意為‘厲害’)。最夸張的是連腐銹味也說了出來,唉,那是你的開瓶器沒擦干凈嘛!”
問:“威士忌一類的烈酒會不會好一點?比較接近白酒。”
答:“硬要搭配中餐,威士忌不像白酒那么霸道,反而效果不錯。”
答:“有沒有成功經驗?”
問:“上次和一個老饕友人到百年老店‘德興館’,用冰糖甲魚、紅燒魚和草頭圈子來搭Laphroaig 18年的威士忌,沒有合適的酒杯,就拿普通的玻璃杯裝著,1.5升的大瓶,你一杯,我一杯,一下子喝完。”
答:“啊!不是說洋酒要慢飲嗎?”
答:“還是那句話‘酒逢知己千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