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工具性學科,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創造力是人的一種潛能,沒有適宜的外部條件,就很難誘發得出來。正像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所說,“創造力是無法教的”。這些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課堂上統得過死,課外又塞得太滿。小學生沒有可能去探究,去創造,沒有自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沒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哪里還談得上去發展創新思維呢? 怎樣才能在學語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我以為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 通過逆向思維訓練,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逆向思維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激勵學生大膽創新。
語文課不宜統得過死。理解某個詞語,只要聯系上下文意會就行,不要從工具書上抄很多定義讓孩子來背。一篇課文,該怎么分段,有時角度不同,分法就不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就是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時也是可以見仁見智的。閱讀不是一個被動機械地吸收課文里的信息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從課文里吸收各類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頭腦里儲存的相似模塊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課文,其認識與感受也不會是相同的。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學生中,對一篇課文出現了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只要言之成理,就應當予以肯定,有創見的還應予以鼓勵。
在課堂上,教師還要善于提出問題,使學生處于一種問題情境之中。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當學生處于這種“憤”“悱”的境界,才能激發起探究的心態,才有可能產生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于永正老師就很善于營造這樣的問題情境。他教《壁虎》一課,在板書課題之后,就對同學們說:有人認為,這個課題的后面還要再加上“捉蟲”兩個字。你說是加了好,還是不加好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探究心理一下子被激發起來,無不在全神貫注地讀書,并不時翻動書頁,認真思考。過了一會兒,便紛紛舉起了小手。大家各抒己見,不光講了觀點,還擺出了理由。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
二、通過知識遷移,、培養語感提高創新思維
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而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造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思維品質。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篇課文,包含著作家個人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情感體驗,呈現出作家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創造力,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對課文的解讀也會有所不同。有位老師教《早春》這首詩,問學生:你是怎樣理解“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詩的?不少學生感到困惑:應當是離小草越近看得越清楚,怎么會“草色遙看近卻無”呢?有個學生卻能聯系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我覺得這跟看報紙上的照片是一樣的。從遠處看,照片上的圖像很清楚,可近看就不同了,只是一片密密麻麻、有疏有密的小黑點兒。‘草色遙看近卻無’我想也應當是這么個道理。”你看,學生對這句詩的感悟不是頗有創意嗎?
三、通過比較分析,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只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的過程是事物間同中辨異,異中求同的過程,也是知識系統化、結構化的過程。在比較分辨時,或溫故知新,新舊知識相互滲透,融會貫通;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斷拓寬知識領域,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擴展思維空間,把語文教材中一個個知識點連接起來,逐步構建合乎邏輯的知識體系,促使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順利發展。
四、通過變化題型,搞好考試改革,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考試題目不要出得太死,不要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要出“解詞”之類容易導致學生死記條條杠杠的題目。在不超越“大綱”、不提高難度的前提下,可以適當聯系生活實踐考查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應當允許一題多解。要鼓勵創新,有創見的答卷要給較高的等級。這樣考,不僅能檢驗學生實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勇于創新。
總之,培養適應新世紀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是時代賦予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在語文教學中,營造創新氛圍,創設創新情境,激發創新興趣,多措并舉,不斷訓練,引導學生養成創新的思維習慣,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