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當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贊譽。本文試圖梳理近三十年來國內外莫里森研究的重點,并在此基礎上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有待闡釋的空間。
關鍵詞:托尼·莫里森;研究綜述
美國當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1931-)是20世紀美國文壇崛起的眾多黑人作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曾在美國文壇掀起一股“黑色浪潮”。1993年,莫里森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黑人女作家,至此,莫里森更是引起了讀者和評論界的廣泛關注,相繼涌現了大量的研究性專著和論文。國外對莫里森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日漸呈現出向縱深化發展的趨勢;而中國國內對莫里森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近十年來對她作品的關注呈現突破式的發展,其小說成為國內美國少數族裔文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和美國文學研究的熱門話題。本文關注國外對莫里森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和方向,同時比照國內研究現狀,試圖從總體上把握國內外莫里森研究的特色和態勢。
一、莫里森生平簡介
托尼·莫里森原名克洛艾·沃福德,一九三一年二月十八日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附近的鋼鐵工業小城羅倫。作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已在當今文學界產生深遠影響。被公認為當今世界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她的小說成就是美國黑人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莫里森致力于保存和弘揚黑人文化。自從1970年發表第一本小說《最藍的眼睛》以來,她共創作了九部小說,還包括《秀拉》(1973),《所羅門之歌》(1977),《柏油孩》(1981),《寵兒》(1987),《爵士樂》(1992),《天堂》(1998),《愛》(2003)和《慈悲》(2008),這些小說都關注在白人主流社會中美國黑人對自身文化生存和文化身份的探索,引起了諸多關注和贊譽。
二、美國莫里森研究
盡管1970年莫里森第一部小說《最藍的眼睛》發表后,即引起了評論界的關注,但美國第一篇關于莫里森研究的學術文章直到1975年才得以正式發表。瓊·比斯肖夫(JoanBischoff)撰寫的《莫里森的小說:對受挫感的研究》(ThenovelsofToniMorrison:StudiesinThwartedSensitivity)對莫里森早期的兩部小說《最藍的眼睛》和《蘇拉》作了簡要的分析,文章要求評論界更多關注莫里森作品中令人難以忘懷的道德張力。南希·J·彼得森卻認為瓊·比斯肖夫吧莫里森與亨利·詹姆斯等經典作家加以對比分析的方法,是一種通過與多為白人、男性的經典作家進行比較,以此肯定莫里森創作價值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忽略了莫里森本人反復強調的自己文本與黑人文化的密切關系,而強調了莫里森小說的普遍性。為了說明莫里森的“非洲性”,大量分析莫里森作品中源于非洲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學傳統的評論文章涌現。同時,有不少文章關注莫里森作品中運用非洲口頭傳統和傳統音樂元素,如布魯斯,爵士樂的文章,這也從一個新的角度說明莫里森是一個有強烈非洲文化意識的作家。
1977年,芭芭拉·史密斯(BarbaraSmith)在一篇有關女性主義批評的文章中宣稱,《蘇拉》是一部充滿復雜性的文本,只有新的理論才能闡釋它,她把這種新理論稱為“黑人女性主義批評”(blackfeministcriticism)。至此,在芭芭拉的推動和倡導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黑人女性評論家們對莫里森作品分析日趨深化,發展了黑人女性主義文學理論。
從后現代、后結構主義批評的角度評論莫里森作品也是一個重要趨勢。研究者們主要聚焦于莫里森文本的后現代主義特征,以及鮮明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在分析方法上,他們往往將后現代理論的解構策略與歷史文化批評的意義追尋融合在一起。較有代表性的論文為《編織和系扎敘事線索----作為后現代小說的<寵兒>》(KnittingandKnottingtheNarrativeThread---BelovedandPostmodernNovel)和《后現代主義與托尼·莫里森和E.L.克托羅后烏托邦的欲望》(PostmodernismandPost-UtopianDesireinToniMorrisonandE.LDoctorow)等。
總的來說,國外的莫里森研究成果十分豐碩,視野開闊,文本闡釋與理論論述結合十分緊密,而且重復性研究相對較少,但對莫里森的創作的發展脈絡以及后期作品,如《樂園》和《慈悲》的研究尚未有效展開,所以仍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三、莫里森研究在中國
與國外的研究相比,我國的莫里森研究相對起步較晚。莫里森曾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訪問過我國,但是學術界并沒有對她的創作引起關注。國內第一篇莫里森研究的學術論文是1987年《黑色的寶石—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收在錢滿素主編的《美國當代小說家論》中。這篇論文以《最藍的眼睛》、《蘇拉》、《所羅門之歌》和《柏油孩》為據,較為深入地探討了莫里森筆下人物形象的文學意義,作品的主題思想以及作家的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從研究內容上看,國內莫里森研究者較為關注的問題有:莫里森作品的女性主義主題。關注黑人女性的生存狀態是莫里森小說的重要主題。二是莫里森小說的黑人文化主題。國內評論者探討較多的是黑人傳統文化的政治意義,即黑人傳統文化在對抗白人主流文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三是莫里森小說的歷史內涵和社會意義。中國學界對莫里森作品的社會歷史主題表現出較大的研究興趣,但有的論者僅僅從歷史和政治的層面探討美國蓄奴制給黑人帶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傷害,內容難免顯得單薄。四是莫里森小說的敘事藝術。莫里森小說的敘事模式、敘事策略、敘事話語都是研究者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莫里森的作品為什么能引起國內外諸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和贊譽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莫里森獨特的創作才能和技巧,使她的作品內涵深刻,大氣,涵蓋內容及其廣泛,現實、歷史、藝術、文化、人生、社會、人性等等,都被她盡收眼底。她的作品既有詩化的語言,又有厚重的歷史感;既有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也有對人生與存在的思考;既描寫個體情感的歷程,也探索民族以及人類的命運。對這樣一位偉大的作家,一定會引起讀者和評論界越來越多持續的喜愛和關注。
參考文獻:
[1]王守仁,吳新云.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說創作[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章汝雯.托妮·莫里森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3]杜志卿.托妮·莫里森研究在中國[J].當代外國文學.2007(4).
[4]王玉括.美國莫里森研究綜述[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