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性戀相對異性戀是弱勢群體,但在男同性戀周圍,有一個更弱勢更隱秘的群體,就是男同性戀的妻子。她們生活在邊緣地帶。大多數男同性戀的妻子都是被謊言帶進婚姻,而在目前案例中,以丈夫與同性發生性行為或同居提出離婚,要求判定對方離婚過錯的訴訟案件,還不曾出現過。本文通過分析羅洪玲自殺案等一系列現實生活中男同性戀的妻子們的遭遇,引發了對現行婚姻法對妻子這一特殊群體的保護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男同性戀的妻子;過錯賠償制度;同性婚姻合法化
曾因題材爭議而備受矚目的電影《斷背山》,講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鄉村的兩名男青年相愛,后來又分別與異性結婚生子的故事。只不過,當聚光燈遠離、看客轉身之后,男同性戀妻子之痛,卻乏人問津。
一、川大女博士羅洪玲自殺案
2012年6月15日凌晨,成都某高校外國語學院的漢語教師、剛考取博士的羅洪玲,從自家小區一座公寓的13樓跳下,當場死亡。而就在三個與前,她曾在網上留言說,自從結婚以來,丈夫程某對自己非常冷淡。偶然一次,羅洪玲還從丈夫手機上發現了他很多和男性的曖昧短信,意識到自己深愛的丈夫是同性戀,自己被騙婚。對于羅洪玲的懷疑,丈夫承認騙婚的目的是為了掩蓋自己同性戀的身份。經過一個月的調查,警方認定羅洪玲為跳樓自殺。
羅洪玲是家中的獨生女,她的死亡不僅切斷了家中的經濟來源,更給雙親帶來了身心雙重悲痛。羅父羅母都身患病痛,沒有工作,家里現在僅靠羅母一個月幾百塊的退休金維持,而重慶梁平老家還有一位80多歲失明的老奶奶跟隨羅父羅母生活在政府的公租房里。而事件主要當事人程某至今失聯。9月20日幕后區法院為訴程某侵權賠償立案。
辯護律師認為,第一,程某對羅洪玲的死亡存在嚴重過錯。羅洪玲死亡當晚喝了酒,她的情緒波動是有程某引起的,原因是程某嚴重的不誠信行為;第二,程建生沒有盡到法律要求的相互扶助義務,羅洪玲此前曾向程某表露過輕生的念頭,在羅洪玲酒后情緒波動很大的情況下,程某不僅沒有勸慰,還用語言刺激她,更是在吵完架之后和朋友去吃火鍋。但是羅洪玲是一個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有自主控制能力,雖然程某有過錯,但羅洪玲選擇這種行為,應當自己承擔主要責任。
二、迅速壯大的群體以及其產生的社會根源
同性戀相對異性戀是弱勢群體,但在同志周圍,有一個更弱勢更隱秘的群體,就是男同性戀的妻子們。她們生活得更邊緣,不能發出聲音,被傳統文化打壓,為孩子而忍辱負重,不敢大聲申訴,她們數量龐大,年齡各異。據公益組織統計,國內約有3000萬~5000萬同性戀傾向者,期中處于性活躍期的男同性戀者至少有2000萬。男同性戀中有90%在社會輿論壓力下選擇婚姻,其中80%會進入婚姻或已經在婚內。他們的配偶大多對此一無所知。由此可見,中國的男同性戀的妻子數量至少在1600萬名以上。“男同性戀的妻子”之痛,不僅在于無性婚姻和疾病傳播風險,更在于夫妻互動的匱乏。對男同性戀的妻子們來說來說,婚姻只有“花架子”,婚姻質量和幸福指數都成了水中花。
這一現象是一個最富中國特色的現象,在世界任何其他國家都很少見到,因為其他國家的同性戀者或者獨身,或者與同性同居,或者與同性結婚,很少進入異性婚姻。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是中國文化特別強調結婚和生育,到了強迫癥的程度。中國文化就是這么強迫癥似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就是這么強迫癥似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逼著一批男同性戀者與女人結婚,還生了小孩。
很多男同性戀者有著穩定的工作和收入,這些男同性戀者婚后仍然保持著男性關系。為了不再被家人催促,為了得到一份表面的安寧,他們把家庭和妻子當成了社會輿論的擋箭牌,從而催生了男同性戀的妻子這一特殊的弱勢群體。這些男同性戀的妻子的經歷往往不為人知,她們正在遭受著婚姻生活中情感和生理上的雙重折磨。受傳統文化和觀念的束縛,多數男同性戀的妻子在知道丈夫是男同性戀這一真相時,往往會選擇默默承受。
一位來自天津的67歲男同性戀的妻子玉容說:“我們結婚40多年,是無性的夫妻。之前對這方面了解太少,只知道他不愛我,他愛同性。之前他一直不想離婚。今年我說他是同性戀后,他同意離婚了。”
三、現行婚姻法對這男同性戀妻子這一群體保護的空白
離異的男同性戀妻子李某說,大多數男同性戀的妻子都是被謊言帶進婚姻,只因丈夫要掩蓋同性戀的真相或為完成傳宗接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走出迷茫需要很長時間,有了小孩更加困難。對于男同性戀的妻子來說無論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離婚是最優的選擇。因為即使所謂為了孩子不離婚,那這個孩子在一個冷漠的父母關系環境下成長,也是不利的。然而,離婚是那么容易的嗎?如果對方同意,財產沒爭議、子女撫養沒爭議,離婚很容易。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大部分男同性戀的妻子的老公都不同意離婚,更別提財產分割和子女撫養問題了。因此大多數想離婚,又想要孩子的男同性戀的妻子,在現實中面臨的一個困境是如何在法庭上證明老公“性取向”,如何證明“冷暴力”造成夫妻感情破裂? 在目前案例中,以丈夫與同性發生性行為或同居提出離婚,要求判定對方離婚過錯,還不曾出現過。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國的《婚姻法》并沒有將性取向作為離婚過錯之一,而且涉及個人私生活中的“冷暴力”、“同志情結”等私隱性東西也很難取得有效證據。
《婚姻法》第四十六條中規定了過錯賠償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至于同性戀是不是以上規定說的過錯,這要分析,雖然這里規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看起來與同性戀行為類似,但其實并不適用,因為最高法院在關于婚姻法的司法解釋(一)特別規定:婚姻法第三條、第三十二條、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這里明確了是異性,當然排除了同性戀,因此法律上不認為同性戀是需要進行賠償的婚姻過錯。
面對這樣的空白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四、對我國婚姻法關于男同性戀的妻子權益保護之思
每個社會現象必有其源,中國之所以有龐大的男同性戀的妻子群體與其文化傳統密不可分。“中國同性戀和西方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大多數人會結婚,這種狀況依然存在”。[4]某基金會在一次涉及2600多名同性戀者的問卷調查顯示57.3%的同性戀者已經或將要接受異性婚姻的只有25.0%的同性戀者表示一定不會
結婚。
1.建立完善的婚內損害賠償制度。
根據我國《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無過錯方只有在離婚時,才能對配偶方的過錯行為請求損害賠償。根據民法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因實施了民事違法行為,主要承擔債務不履行的民事責任與侵權的民事責任。而《婚姻法》四十六條所規定的夫妻一方的過錯行為符合民事違反行為承擔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理應獲得相應的損害賠償,而不能以離婚為代價。
2.參照外國建立婚內侵權的精神賠償制度,保護已經進入婚姻的男同性戀妻子的權益。
現行《婚姻法》應在夫妻人身關系中明文規定夫妻相互忠實的義務及違反這一義務的法律責任。國外法律除了規定夫妻互負貞操義務外,也規定了違反義務的法律責任,如《日本民法典》第七百七十條的規定。法國、日本等國家的法律還規定,第三人與有配偶者通奸屬于對配偶他方的侵權行為,無過錯方享有向第三人提起中止妨礙之訴和向第三人要求損害賠償的權利。
3.三是夫妻財產關系的規定上對女性權益保護措施的完善。
增設非常法定財產制。非常法定財產制是指在特殊情況下,在出現法定事由時,依據法律規定或夫妻一方或債權人的申請由法院宣告,撤銷原以法定或約定而設立的共同財產制而適用分別財產制的財產制度。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四條的規定,當夫妻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或者當一方負有法定扶養義務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醫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關醫療費用時,有權請求分割婚內夫妻共同財產。在此基礎上,我國應進一步完善非常法定財產制度。
4.促進同性婚姻合法化進程,從根本上杜絕同性戀走進異性戀婚姻生活中。
當同性戀進入公共領域,同性婚姻合法化也就成了公共問題。同性戀者的命運并不能完全由他們自己決定,對同性婚姻的理解也必須深入到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盡管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訴求已經在我國出現,但這并不表明傳統的婚姻觀念已經發生巨大的變革,社會大眾對同性戀產生了普遍的寬容。改變傳統觀念,正視同性婚姻合法化,減少同性戀步入異性戀婚姻。的確,中國沒有保守的宗教勢力,也沒有持槍對同性戀的迫害者,但同性婚姻面臨的更大壓力卻是溫情脈脈的傳統文化和孝道生育觀念。面對社會和傳統這塊堅冰,我們要明白法律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而在社會本身! 一個人具有怎樣的性傾向,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完全是個人私事。的確, 國家不應該禁止一個僅僅因普遍被視為不道德或邪僻,但實質上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為必然受到譴責。同性戀者認為他們自己有權利過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社會大眾和政府不應該干預他們的生活,這完全是正當的。然而人難免不是社會的產物,是在個人自由與社會自由之間戴著枷鎖的舞者。
五、結語
在這種婚姻關系中,丈夫“出軌”和婚前隱瞞往往很難用法律形式來追責。這一方面反映出法制建設的滯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婦女權益保障的缺失。礙于“臉面”忍氣吞聲不愿表達也好,苦于“門路”堵塞無效表達也罷,“男同性戀的妻子”們很難為“沉沒的聲音”找到出口。一是要消弭社會歧視,對同性戀這一特殊群體予以更多社會關注;二是要加強“男同性戀的妻子”的權益保護,讓制度“補血”慰藉她們受傷的心靈。
參考文獻:
[1]蔣月.夫妻的權利與義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06.
[2]羅曼.“同性戀”研究文獻綜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
[3]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
[4]李銀河.酷兒理論面面觀[J].國外社會科學,2002(2).
[5]李霄敏.淺析同性婚姻——以法經濟為視角[J].消費導刊.2007(10).
[6]劉婧琪,我國同性婚姻立法淺探,[J],今日南國,2010,154,229~230.
[7]陳思,淺析同性婚姻立法,[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06,27~28.
作者簡介:鄭云芳(1987-),女,朝鮮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延邊大學法學院2012級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