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引入是整堂教學的首要也是重要的一環,教師精心設計引課環節,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整堂課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一節老師精心準備的課,需要形式多樣且優美的引課。本文介紹了有效的化學課堂教學設計中幾種行之有效的新課引入方法。
關鍵詞: 新課引入;化學課堂;探索學習
化學課堂教學是一個整體,其中新課的引入是整個課堂教學首要的也是重要的一環。新課的引入在每節課中雖僅占幾分鐘,或許只幾句話,然而這幾分鐘或幾句話,所起的作用卻很重要。人們常說:良好的開頭,成功的一半。一個成功的課堂開頭,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可使整節課的教學進行得和諧自然,有如“春色初展,鮮花含露,叫人鐘情”。因此,設計良好的新課引入也就形成了課堂教學的“鳳頭”,為整個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奠定基礎。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化學的新課引入也要因新課內容的不同而選擇相應的方法,要貫徹趣味性、新穎性、啟發性、針對性的原則。
一、從其他學科中提問引課
鹵族元素的引課:我們在初中語文中學過《白毛女》,佃戶楊白勞與女兒喜兒相依為命,惡霸地主黃世仁想霸占喜兒,在除夕之夜強迫楊白勞賣女頂債,楊白勞被迫喝鹵水自殺。在舊社會她的父親楊白勞喝鹽鹵自殺了。鹽鹵的鹵究竟是什么?我想通過本節的學習將會了解。首先了解鹵素的組成……
乙醇的引課:古詩有云,琵琶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岑夫子,丹邱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閑愁如飛雪,入酒即消融。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很多古詩與酒有關,也有傳言李白斗酒詩百篇,酒究竟有何魅力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乙醇、醇類。
二、探索性的實驗引課
化學是一門源于自然的科學,許多基本概念、原理是源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并從觀察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如果能把化學的教學還原于原始的發現過程即實驗,對開發學生的智力、引發“好奇”的興趣、探索事物的運動規律,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是大有好處的。如講“金屬鈉”一課,可設置一個探索性的實驗作為引課:一個盛有水的大燒杯,一塊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屬鈉。教師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提問:① 、取用鈉時,打開瓶塞聞一下瓶中液體的氣味。②、用鑷子取鈉,不用手拿思考為什么? ③、大塊鈉切割時你能獲得什么現象和結論?④、不規則的鈉塊在水中如何運動,自身有何變化?⑤、反應結束后向溶液中加入酚酞變紅,是何原因?⑥、如何驗證反應產生的氣體?
原電池一課:用番茄鋅片銅片和音樂賀卡組裝一個大番茄音樂電池,將番茄藏在學生看不到的盒中,只給學生看到音樂賀卡的閃光,聽到音樂賀卡的優美的旋律,當教師將番茄電池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巨大的疑問和濃濃的興趣一起涌現在學生的腦海中,教師此時再展開課堂教學內容,可以說水到渠成。
乙炔一課,引導學生觀察在兩個培養皿中分別放大小相仿的電石和普通的石頭,分別滴幾滴水,并點燃,隨著乙炔火焰的燃燒,學生們的好奇心也隨之熱烈的燃燒起來了。為使好奇心得到滿足,學生能主動地去學習有關知識。
堿金屬元素的第二課時,先不用書本中的焰色反應的過程,設計如下實驗:將鈉鹽、鉀鹽、銅鹽、鈣鹽、鋇鹽等撒到酒精火焰上,(將酒精盛在的蒸發皿中效果較好),在學生驚嘆那些鮮活的跳躍的多彩的火焰后再如實講解書本中的實驗操作。
又如,講“燃燒和緩慢氧化”一節時,先安排學生看一個“水中生火”的趣味實驗:通過玻璃管將氧氣與浸在熱水中的白磷接觸,結果白磷竟然在水中燃燒起來,出現了“水火相容”的奇跡。這種酷似魔術的實驗,讓學生感到不可思議,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非常高漲,從而為燃燒條件的講解作了一個良好的鋪墊。
三、從科學故事引課
苯這一課筆者在引課中是通過苯的發現史來設計的,19世紀初,歐洲國家的照明已經普遍使用煤氣,在生產煤油的過程中有一種無色臭味的液體不為人所知,在1825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從這種油狀液體中分離出一種新的碳氫化合物。此后幾十年間,人們一直不知道它的結構。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坐在壁爐前打了個盹,碳原子和氫原子悄悄的潛入凱庫勒的夢中,12個原子們開始在夢境中跳舞,一條碳原子鏈像蛇一樣咬住自己的尾巴,盤旋起來。清醒之后,凱庫勒推測苯分子是一個環。至于苯的真正結構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又如,在講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最簡單的有機物——甲烷”這節課時,一上課,教師說:“今天先講個故事。”全班鴉雀無聲。“1928年夏天,趁軍閥混戰,群龍無首的機會,軍閥徐源泉部下的一名軍長,把貪婪的目光盯上了富麗豪華的東陵慈禧墓,想發筆橫財,開墓后,他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精致的煙盒裝著上等的鴉片,這時一個軍官煙癮大發,摸出火柴就想美美抽幾口,那知剛一點火,墓室就發生了爆炸,里面的官兵被炸得血肉橫飛。后來經調查才知道,爆炸是一種叫甲烷的氣體引發的。甲烷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我們這一節課就來認識它的一些性質。”近乎離奇的故事,讓學生驚訝不已,學生立刻就對甲烷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心理,從而自覺地進入學習的角色。這樣引入新課,不僅給學生制造了一個懸念,使他們產生的濃厚的學習情趣和求知欲,而且為主題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足見故事導入的長處和優點。
四、引用古詩、成語、農諺引課
不少古詩中含有化學知識。在學習“石灰石”時,可引用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樣導入新課,學生覺得非常有趣,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又如,許多學生對電視劇《還珠格格》中小燕子的形象仍記憶猶新。在“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一節的新課導入中,不妨借用一下小燕子的歪詩:“人每天都要喝水/早上要喝水/晚上要喝水……渴的時候要喝水/不渴的時候也要喝水。”教師邊朗誦,邊模仿小燕子的動作表情,既讓學生很自然的體會到水的寶貴,又為教學帶來輕松愉快的氣氛。類似地,通過成語“百煉成鋼”導入“生鐵和鋼”,“冰清玉潔”導入“溶解度”,通過農諺“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導入“化學肥料”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正如傅元根老師所說:“導語無一定之規,但有一定之妙。”新課導入雖然很重要,但它畢竟是為新課講授服務的,所以不能喧賓奪主,拖泥帶水。故新課導入應篇幅簡潔,快速到位。
教學的靈魂在于創造,使每一堂課都上得生動活潑,富有成效,僅有引課這一個環節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和深入淺出的講解,絲絲入扣的分析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