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先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地剖析,用案例呈現的方式列舉了數學教學中在情境創設、課堂活動、課堂提問、教學過程鋪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再用案例呈現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本應保留的特色,即數學問題應多一點,思考感悟應多一點,思維交流應多一點,更應關注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筆者想與廣大教師共勉:沉下心來,實實在在、扎扎實實地教學,還數學教學本應有的特色。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數學問題;思考感悟;思維交流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刻意追求形式之風存在于不少的數學課堂,使得數學教學極具“觀賞性”,顯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特別是一些公開課、展示課,教師幾乎是使出渾身解數,創設情境、實踐操作、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等,層出不窮,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得興致盎然,學生的參與熱情被調動得淋漓盡致,這似乎說明數學課程標準理念已經落到實處了。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華,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數學問題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維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靜反思,則很容易使數學教學步入“歧途”。當務之急是要讓數學課堂回歸本色,實實在在、扎扎實實地教。
一、華麗情境少一些,數學問題多一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的確,在數學教學中,好的問題情境能撥動學生思維之弦,激發求知欲、喚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富有吸引力,讓數學課堂充滿詩意。因此,情境創設已經成為當前數學教師煞費苦心的一件事,他們往往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創設華麗的情境,然而結果卻引發了不少問題。
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情境應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過這個情境能夠產生一連串、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的問題。因此,我們在創設情境的時候,要思考這樣的情境是否存在“華而不實”的狀況,它蘊含了多少數學問題,激發了多少數學思考。我們要讓所創設的情境,數學問題多一些,思考價值高一些。
二、低效活動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來負擔。而課堂活動不但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而且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并不是讓人生畏、令人討厭的,而是其樂融融、美妙至極的一件樂事。但是,現實很多的課堂活動學生的“手”動了,“心”卻未動,操作多了,氣氛活躍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三、空泛提問少一些,思維交流多一些
“思維從問題開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地設置科學的問題,是師生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徑,是師生的思想認識產生共鳴的紐帶;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有位教育家說:“教學的藝術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的作答?!倍抡n程下的很多課堂提問成為了公開課的一種裝飾,提出的問題沒有質量,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只是隨意的應和,不加以科學的、深度的引導,使得師生間沒有思維得交流,造成課堂從表面看轟轟烈烈,但是卻少了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思維的有效提升,提問的積極作用也就轉化成了消極作用。
我認為教師的課堂提問要做到切口適量,具有數學含量,提一些看似簡單卻能揭示規律的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更要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對話,利用集體的智慧,取長補短,更要在學生回答出現偏差時及時地引導,學會與學生思維交流。這樣既能讓學生經歷規律的生成過程,又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概括性。
四、過程鋪設少一些,能力提升多一些
新課程目標注重學生自己的探索與發現,強調經歷數學學習的全過程,體驗充分,數學思考,但又不能放松對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往往盡可能想做到面面俱到,每個過程的鋪設都盡可能“全”和“齊”,但結果卻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實質,少了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
什么是數學,它應該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作為新時代的數學教師,我們應時刻反思自己:在滾滾而來的改革中,我們應堅守什么?舍棄什么?關注什么?有沒有帶著冠冕堂皇的帽子、心安理得地進行著“不著邊際”的教學活動?應該做到不管外面的風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虛求實、與時俱進。讓我們還它那份質樸與寧靜,讓它生命的本色重見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