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從環境資源犯罪的現狀、環境資源的刑事責任的概念、犯罪構成、因果關系的認定及犯罪防治對策方面論述了我國現階段加強對環境資源犯罪打擊的重要性和意義。
關鍵詞:環境資源犯罪;現狀;對策
一、 我國現階段環境資源犯罪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環境資源犯罪嚴重,有的地方形式還相當嚴峻,總的看還有加劇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故意或過失造成環境污染犯罪
某些企業和個人惟利是圖,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大量的有害污染物流入江河、排入空中、進入土壤中,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甚至是嚴重的直接損害。例如,貴州省畢節縣農藥污染案,供銷社倉庫內存放的170噸各類農藥以不同形式進入大氣、河流、土壤,并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導致49人嚴重中毒,2000人中度中毒,21000人輕度中毒,之后主要責任人被追究刑事責任。
2.故意破壞林業資源、野生動物植物資源犯罪
在我國每年發生危害森林資源的案件大多是盜伐、濫伐林木的違法犯罪案件。
3.破壞各種礦產資源犯罪
破壞礦產資源的犯罪主要表現在:沒有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進行盜采濫采、哄搶礦產資源、越界進行開采、不按設計規劃進行開采、采富棄貧嚴重的資源浪費。
二、環境資源的刑事責任
環境資源犯罪作為一種特殊的犯罪,由于環境污染嚴重、資源的嚴重破壞,特別是環境危害行為的嚴重性,一般會給社會公共利益造成嚴重且不可估量的后果,同時持續時間長、范圍廣,還具有不可逆轉性,因此,國家有必要運用刑法這一最嚴重的懲罰手段來打擊此類違法犯罪行為。
1.環境資源刑事責任的概念
對環境資源刑事責任的概念,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比較受到認可的觀點:
A.認為環境資源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故意或過失實施了嚴重危害環境資源的行為,并造成了人身傷亡或公私財產的嚴重損失,已經構成犯罪要承擔刑事制裁的法律責任。
B.認為環境資源刑事責任是指單位或個人因違反環境保護法律規范,嚴重破壞環境資源,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構成犯罪所應負的刑事方面的法律責任。
C.認為環境刑事法律責任是指環境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因違反環境法律法規的規定,或違反環境行政和民事合同的約定,嚴重破壞了法律上的或合同中的功利關系或道義關系所應承擔的對人、單位、國家、社會和環境的補償、懲罰或其他性質的具有強制性的不利刑事法律后果。
2.環境資源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A.犯罪主體
犯罪主體是指依照刑事法律規定,能夠對自己所實施的嚴重危害社會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的人,所以本罪的犯罪主體即是達到法定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
根據1997年刑法和環境法的規定,破壞環境資源罪的主體包括自然人和非自然人,在環境資源犯罪的主體上,打破了只處理自然人的規定,非自然人,即單位可以成為犯罪的主體。一般是這樣規定的“單位犯罪的,處以罰金,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以規定處罰”。
B.犯罪的主觀方面
破壞環境資源犯罪的行為多數是故意,而污染環境的多數為過失。因此,環境資源犯罪的罪過形式應為故意和過失,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故意形態是指自然人和單位,明知自己排放、處置行為會造成環境資源的污染和破壞,但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而構成的犯罪;過失形態是指自然人和單位,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環境資源的結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到,或者已經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因而構成的犯罪。
C.犯罪客體
犯罪客體是指犯罪行為所侵害的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在我國,環境資源犯罪的犯罪客體是指侵害各種環境要素和自然資源從而侵犯財產所有權、人身權和環境權。
D.犯罪客觀方面
犯罪客觀方面,是刑法規定的說明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侵犯性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征。危害行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而行為對象、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是某些犯罪的客觀方面的內容。環境資源犯罪造成的后果可能會特別嚴重,往往會造成重大污染事件,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
3.環境資源犯罪中因果關系的認定
環境犯罪作為一類新型的犯罪,其中突出的一 點在于因果關系認定上十分困難和復雜,運用一般技術手段、知識經驗和傳統理論難以或查明,如日本的水俁病,1955年前就發生了讓人費解的奇怪病狀,7年后有人懷疑是有機汞中毒所致,但直到1968年,政府才最終查明確是有機汞中毒的后果。可見在環境犯罪案件中,查明因果關系的復雜程度。由于環境犯罪的特殊性,使傳統意義上因果關系理論面臨嚴峻挑戰。我國法律對因果關系認定沒有明文規定,對于普通刑事案件,運用傳統因果關系理論就可以解決,但是在環境犯罪中應該盡快確立因果關系推定原則。
三、環境資源犯罪的應對
1.加強立法工作
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完善打擊環境資源犯罪的法律體系,完善與環境資源犯罪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現行刑事立法,1997年新刑法雖然在環境資源犯罪的立法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如:法條之間不協調、有些該規定為犯罪的沒有規定、有些條文規定不嚴謹。
2.嚴格執法
在執行環境資源犯罪的立法時,執法者要嚴肅文明執法,樹立正確的刑事政策觀,即,準確理解和遵循“罪刑法定”、“無罪推定”等現代刑法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刑事政策的調節作用。
3.從司法解釋上解決實際審判中的問題
刑法中有關環境資源犯罪的條文中,有諸多存在模糊用語情形,司法機關應當盡快出臺明確的司法解釋。
4.普法宣傳上加強力度
對于不知者進行懲罰,既對他本人不公,也起不到刑罰的預防功能,而且國家在此種情況下應負一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