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仍充斥在文言文教學的課堂中,文言文的教學應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教會學生舉一反三,讓人文情感走進文言課堂,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讀課文,用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
關鍵詞:語文;文言文;教學誤區;矯正
就語文課堂教學現狀而言,文言文教學是素質教育比較薄弱的環節。傳統教學中“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被許多教師奉為至寶,在學生方面卻異化成為令人頭痛的緊箍咒。
一、文言文教學的誤區
“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學的課堂中:重文言詞句解釋,輕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課堂教學結構呈渙散狀態,說到那里算那里;教學的流程方式機械、刻板,缺少創意;不重視文章自身特點,用同一種模式組織教學……這種課堂教學導致教和學的脫節,缺少探索與研究,缺少師生的互動,嚴重地束縛著學生的思維,遏止了學生的創造力,令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篇淪為學生難以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殘羹冷炙”。
二、矯正誤區的策略
1.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文言文教學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其結果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因為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掌握勢必不牢。文言文教學同樣應倡導自讀——質疑——討論,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最后解決問題。自讀、質疑的過程是學生探索、研究的過程,討論的過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結論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能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自主學習不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去掌握知識,而且會發現教師發現不了的問題,將課堂教學引向深入。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為名詞作狀語?(提出問題的學生認為這兩個詞的用法有區別)。這個問題問得很深入,是學生探索研究閃出的思維火花。許多參考資料上都認為“東”和“西”是名詞作狀語,課文注釋“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往西擴大邊界”也有視它們為名詞作狀語的傾向。但深入探究句子的內部結構,這兩個詞在用法上確有區別:“封”,名詞作動詞,解釋為“把鄭國當作邊境”,“東”放在動詞之前,理解為名詞作狀語,但“又欲肆其西封”中,“西”處在動詞之后,名詞之前,把“西”也理解為名詞作狀語,理由不充分,這里的“西”實際上就是名詞修飾中心語,充當定語,此處“西”沒有活用現象。
2.教會學生舉一反三——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常見的實詞和虛詞的解釋,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實詞解釋時要兼顧到通假現象、詞類活用現象,虛詞理解不僅要知道它的意義,還要弄清它的用法(詞性)。如果不講究方法,讓學生機械地去死記硬背,文言文教學就被動得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肯定不濃,知識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詞句的翻譯上,不能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教師講清知識要領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讓學生去完成,從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增強文言課堂的思維力度,文言課堂才能活起來。如名詞作動詞和名詞作狀語這個知識點,教師首先必須充分發揮主觀“導”的作用,從古今語言運用規律上講清楚什么是詞類活用現象,從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確名詞作動詞和名詞作狀語的區別。如讓學生比較“蹄之”(《黔之驢》課文原句)、“蹄踢之”(改動后的句子)中兩個“蹄”的解釋,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確名詞作動詞,它后面勢必不可能帶動詞,名詞作狀語,它后面肯定是動詞。然后開展學習競賽,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有這種活用現象的句子,比誰找得多,找得快,找得準,學生的思維就得以充分調動起來,在實踐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變得富有生氣,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就在充滿思考的學習氛圍中不斷得到提高。
3.讓人文情感走進文言課堂——高中新教材選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來滋養著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精神樂園。文言文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讓學生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滋養中,情感上產生共鳴?!队|龍說趙太后》一文的教學中,許多同學就字詞的理解提了很多的問題,也有的同學就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出了疑問:“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郗也,故愿見太后?!碧笤唬骸袄蠇D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贬槍τ|龍的發話,太后的回答令人費解,應作何理解?此問觸及文言文的人文情感,提問質量很高。對這一問題,教師絕不能輕松地繞過,敷衍回答。我讓學生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問題有思維力度,學生參與熱情很高,說出了個人獨到的見解,在此基礎上,達成共識:太后的回答,語氣生硬,回答極不情愿,對觸龍的提問,不愿正面加以回答,這正微妙地表現了人物當時當地的心理,與“有復言令長安為質,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龍愿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的語言環境相吻合,真實地表現了人物當時的心理。
這個環節,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價值,對教師自身的素養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內涵,才能很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將人文情感呈現出來。如《勾踐滅吳》一文教學后,為了給學生對勾踐這個歷史人物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我出了《我看越王勾踐》一題,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 ,四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查閱有關資料,寫出自己的認識。課堂交流時,學生對勾踐這個歷史人物作出了全方位的評價,課文節選寫越王勾踐處在逆境之中,但沒有自甘墮落,一蹶不振,而是臥薪嘗膽,奮發圖強,終于贏得民心,擊敗了吳國。節選中的勾踐,確是一代圣君,那種在逆境中奮起精神值得今人推崇。但越國不久就逐漸走向衰落,究其原因,真是“成也勾踐,敗也勾踐”,有李白的《越中古覽》為證: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吳國興衰又何嘗不是如此?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引用史實,對歷史人物做出了客觀的評價,深深體味到文言教材內涵的博大精深。
著名特級教師陳鐘梁說:“創新的土壤是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蔽难晕恼n堂教學應尊重并發展學生的個性,而發展個性的重要一環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就意味著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讀課文,用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對作品的不確定的“空白”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的觀察,更新途徑重新審視,注重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去發現,發現知識,發現感受,乃至發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