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而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識字過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識字質量?工作中我體會到要激發孩子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孩子識字能力。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漢字的重要性,并對識字產生積極興趣,就能自覺去學習并掌握漢字的音、形、義。怎樣才能做到使孩子對枯燥的漢字教學產生濃厚興趣并增強自我識字的能力呢?我認為可采用以下幾種行之有效方法。
一、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活動中學、情境中學,不斷被新鮮的刺激所吸引,變枯燥乏味的識字為快樂識字,以增加識字的趣味性、參與性和可接受性。從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入手,開展各種活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詞串、兒歌、對聯、故事等,再加上生動、鮮活的多媒體等多種形式,激發兒童識字興趣,引導他們在語言環境中識字。讓學生的興趣持之以恒,讓單純的興趣變為學生的一種心理滿足,形成學習的內驅力。
二、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
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實踐證明,在這種氛圍下進行的學習,學生的興趣濃,主動性高,往往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對剛入學的兒童來說,漢字與他們周圍其他的事物一樣,都充滿了好奇心。于是,我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興趣,精心設計每一堂識字課,把生字出現在使學生喜愛、令學生驚奇的情景中,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例如在入學教育中,我就這樣向學生介紹:“小朋友們,你們好!我是王老師,你能向老師介紹一下你的名字嗎?”學生們都會很樂意地說:“我是xxx。”然后我又讓孩子們把自己的名字設計成各種各樣的名片,把它分給自己的伙伴,拿到名片的小朋友認認名片上的字,如果有不認識的字可以問問身邊的小朋友或老師,說說自己拿到的名片上的名字。通過這樣一個設計,使學生們更快地認識自己班中的同學,也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讓學生們進行了第一次識字練習。
三、尋找漢字的構字規律
根據漢字的構字規律,一些象形、指事、會意類的字可以運用形象的圖畫,幫助學生建立起漢字符號與事物之間的聯系,把字的音、形、義有機地聯系起來。既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又培養了他們觀察認識事物的能力。如《稱象》一課教學“象”這個字時,先用課件出示象圖,讓學生聯系已有的形象記憶,結合眼前的圖來介紹大象。再在象圖旁并列出示“象”字,讓學生說說“象”字的每個筆畫像象身體的什么部位。學生有的說“象”上的角字頭像大象的耳朵;有的說“象”中間的“口”像大象的頭;有的說“象”第6筆撇是象的長鼻子,第7筆彎鉤是象的身子,第8.9兩筆撇分別是象的前后腿;有的說最后兩筆是象的尾巴……孩子們議論紛紛的同時,“象”字深深地植根于學生的腦海中。
四、采用直觀教學手段
心理學告訴我們:動態的變化著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學生的注意,而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一個學生都不約而同地迷上“動畫片”。針對這一現象,識字教學時,可以多媒體聲像系統為先導,通過多彩的畫面和美妙的音樂,誘發學生探尋知識的強烈愿望。如教“春”字,先出示“三個小朋友在陽光明媚、楊柳依依、草綠花紅的環境中游玩”的畫面,讓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使他們形象感受“春”是四季中第一的含義。接著,憑借畫面上三個小朋友在陽光中游玩的情景,與漢字“春”建立起識記聯系,把“春”分解成“三”“人”“日”三個部件,讓學生根據畫面意思編識字兒歌:“三個小兒樂悠悠,紅日睛天去春游。”然后,小結記字方法后指導書寫。這樣通過動畫、兒歌等形式,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中識字,效果十分理想。
五、進行“詞串識字”
詞串識字是借鑒傳統識字教材的呈現方式和古典詩詞的藝術手法編寫而成,具有整體性、形象性、和可讀性等特點。你分開來看,課文是排列整齊的幾組詞語;而你連起來讀,又壓韻上口,便于記誦。而且教材的內容大多與學生的生活有密切關聯,例如一年級安排的太陽鬧鐘、小鳥、穿衣、下床、起早、刷牙、洗臉、早餐、上學、升旗、做操等均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一致,小學生讀來會感到非常親切,他心里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誒,這不就是講的我自己嗎?這樣的安排意在使識字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語文教育的豐富內涵。再比如當冬季到來時,教材又適時安排了一組與冬天有關的詞串:寒流大雪?北風?臘梅?翠竹?蒼松?蟒蛇?螞蟻?刺猬?滑雪?溜冰?跳繩?,其每一橫排又是以?氣候、植物、動物、活動?為歸類標準而組合而成的。運用這種形式來識字,不但可以十分便捷地讓學生掌握那些需要他們掌握的漢字,而且能夠為今后的閱讀和寫作作好鋪墊,我們可以設想,學生憑借著反復誦讀,將原本貌似獨立、實際具有關聯的詞語有機整合,并儲存于腦海之中,他們便擁有了以下的可能。若今后再碰到冬天這個概念時,他的頭腦中便會立刻浮現出呼嘯的北風、蒼茫的大雪、盛開的臘梅、傲雪的蒼松、冬眠的青蛙等等鮮明的形象,若需要他們來描述一下冬天時,我想應該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
六、開展課堂游戲
教育家卡羅琳說:“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戲,在游戲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是他們愿意接受的。”低年級學生更是喜歡游戲,因此要盡可能通過游戲、表演等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真正喜歡漢字,對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識字教學中,我們使用了許多游戲方法,如“猜字謎”游戲,我們經常根據漢字的結構,把漢字編成謎語,激發學生識記漢字的興趣。如:一頭牛走在獨木橋上(生);大口里小口藏(回)。我們也鼓勵學生自己開動腦筋編字謎讓大家猜。有的編出了“一人前面走,一人后面跟(從)”;有的編出了“有個人,他姓王,袋里裝著兩顆糖(金)”;“井里一只大青蛙(因)”;“十月十日(朝)”等。雖然有時候學生編的字謎比較粗糙,但是他們的創造力還是不得不令我們折
服的。
綜上所述,識字教學決不能將識字成為學生的負擔,應該利用不同的有效的方法對不同的字進行科學有趣地教學。以“趣”為前提,讓學生開心識字,自然而然增強了他們識字的欲望,興趣有了,識字教學也就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