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是已經學過的東西在新情境中的應用,也就是已有經驗對解決新問題的影響。這一現象廣泛地存在于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學習中,引起了人們普遍的關注。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一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討,終于對遷移過程中復雜的認知活動有了較完整而科學的認識,發現遷移過程是由審題、聯想、分析類化幾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認知成分構成的,即首先必須形成對有關問題的最初映象,讓映象激活頭腦中有關知識結構,然后統一分析新問題與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將具體問題歸入原有知識結構,形成概括化聯想,從而解決新問題,構成一次完整的遷移。
這一理論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主要表現為通過對已有知識的概括和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進而達到獨立寫作的遷移,不斷用原有知識解決新課題的遷移,等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下面僅就閱讀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談幾點看法。
一、培養聯想力是進行遷移的前提
對所學知識和以往經驗進行了高度的濃縮和概括,但在解決新問題時卻不能讓映象激活舊有的知識結構,產生準確的聯想,也同樣無法進行遷移。
聯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這是一種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心理活動過程。劉勰說:“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就是強調聯想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聯想能力的提高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學生自讀,準確審題
在閱讀教學中,讀課文是學生理解與接受作品內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論是課上課下、默讀朗讀,都要求準確地展現作品的內容。準確的閱讀,能引導學生審準方向,正確地展開聯想。如文言文閱讀,斷句很重要,“今齊地方千里”(《鄒忌諷齊王納諫》)一句,如果把“地方”連在一起讀就不能正確翻譯全句,也就不能準確聯想,當然也就不能把“地方”嵌入到“古今同形異義詞”的知識網絡中。
所以一定要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久而久之就進入高層次的閱讀,即憑語感自動地、直接地了解課文,快速準確地產生聯想。
2.教師點拔,尋找契機
教學中有很多問題是學生自己無法解決的所以這時教師的作用就極為重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提示和啟發,從新問題中尋找契機,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之迅速準確地產生對舊有知識結構的聯想。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學習散文《燈》時,教師可做這樣的提示:“本文屬于哪類散文?”學生如果還不能產生聯想就進一步提醒:“是寫景的,還是記事的,還是詠物的?”明確了這是詠物的散文后,再進一步引導:“詠物的散文多以什么為線索?”學生立刻會聯想到舊有知識中對散文線索的概括——“詠物的散文往往以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為線索”。至于“燈”的象征意義,教師可以刺激學生聯想自己的生活感受:“漆黑的夜晚,一只螢火蟲在面前飛過;半夜在噩夢中驚醒,母親打亮了臺燈。這樣的亮光會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學生自己會想到“光明、溫暖和希望”,這樣“燈”的象征意義就明確了。
3.師生共創,設立情境
為了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聯想,還可以借助音樂、繪畫、詩歌等形式,提供與新課題有關的條件,創造適當的情境,使新舊知識自然地聯系起來。
在學習《雄關賦》之前,同學生和著錄音帶一起高唱《萬里長城永不倒》,把學生帶到古老的長城,回顧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和奮進的足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心中充滿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之后,再去分析課文,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
再如為了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意境,用圖畫,像《野渡舟自橫》、《獨釣寒江雪》等,通過直觀的感受,激發學生聯想舊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挖掘詩歌深沉的內蘊。在學習戲劇沖突時,可借助數學中的坐標,橫、縱坐標軸表示矛盾雙方,中間用波線圖的起伏表示沖突的緩急,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二、分析類化能力的培養是遷移的關鍵
通過聯想,激活頭腦中有關知識結構,回想起與之有關的舊有的知識經驗,之后就是通過分析舊知識與新問題的相似點與相關處來解決問題,這個環節就是分析類化。
1.同化遷移中的分析類化
同化就是已有經驗應用到同類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義、作用,從而把新事物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這類遷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識、經驗,再有準確的聯想,教師因勢利導,新問題會迎刃而解。
例如,學習葉圣陶小說《夜》時,可以把它嵌入到魯迅先生的小說《藥》中去分析它的情節線索及主題。兩篇小說都有明暗兩條線索:《藥》明寫華家,暗寫夏家;《夜》明寫老婦人,暗寫革命夫婦。《藥》通過對明線上華家代表的民眾的愚昧和暗線上夏瑜為代表的革命者的英勇的描寫,反映小說深刻的主題——揭露封建統治階級毒害人民、鎮壓革命的罪行,啟示人們:只有啟發民眾共同革命,才是救治中國的良藥;《夜》通過明線上老婦人的逐步堅定和暗線上革命夫婦的無畏,揭示“四。一二”大屠殺的罪行和人民群眾已覺醒,將前赴后繼進行斗爭的主題。
同樣的,在分析《夜》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老婦人形象時,可以把它套入《母親》的人物框架中,以分析老婦人這位映川的母親與高爾基筆下的巴威爾的母親一樣的由膽怯到憤怒再到堅定的心理歷程。利用舊有的知識解決新問題進行知識遷移。
2.順應遷移中的分析類化
順應是指將已有的經驗應用到異類事物中去,對已有的經驗進行重新組合,以形成能包含新事物的新的更高一級的認知結構。這類遷移中,舊有知識只能是開啟新問題的鑰匙,舊知識與新問題之間只有相關之處,分析類化的整個過程其實是一個創新的過程,這就增大了學習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其靈活性,提高應變能力。
如,我們在學習《祝福》時重點講了“畫眼睛”的手法,并概括出通過“畫眼睛”的手法可以反映人物的遭遇和心理歷程,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尤其是祥林嫂死之前的“只有眼珠間或一輪”的描寫,更成了學生記憶中難忘的一頁。那么當學習《明湖居聽書》這篇小說時,同學看到王小玉“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時,自然想到祥林嫂的“一輪”,但這一舊有的知識只能提示學生“畫眼睛”可以展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而絕不能生搬硬套說王小玉“精神麻木”,恰恰相反,這“一顧一看”反映的是人物明眸善睞,聰明靈慧的特點,學習經過分析,把原有知識結構加以重新組合,形成一個對于“畫眼睛”手法反映人物不同性格思想的更高更完整的知識結構。
總而言之,知識遷移在語文教學中廣泛存在,注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可以說是提高語文教學整體水平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