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了,在小學高段數學教學中開展數學活動的一些基本方法。
關鍵詞:教學;情景學習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強調:“兒童要高度活動。在活動中讓兒童動腦、動手,進行探索,通過活動逐步豐富兒童的認知結構;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兒童自身積極的活動,讓兒童探究、發現知識。”因此,數學教學不應該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是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來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以及對數學的理解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本人總結了我教學中成功運用活動的一些方法與大家分享。
一、明確目標,做好引導
在設計一個數學活動之前,教師必須明確這一活動的出發點是什么。也就是說,必須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參加這次活動,通過這項活動應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平時應做個有心人,注意收集活動資料,在設計活動中緊扣目標,使活動有較強的針對性。如教學“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時,教師可設計一個“握手”的游戲,讓學生明白“分別去乘”的含義。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要借助活動,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環境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例如,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兩個盛有相同多水的兩個杯子里分別放入大小不同的兩個石塊,由此觀察水面為什么會上升,為什么上升的高度又不同。這一活動的設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課的學習,質疑到釋疑隨之迎刃而解,學生輕松地嘗到成功的喜悅。
三、動手操作,理解知識
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首先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活動,即使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使數學抽象知識變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動手操作是小學生最喜愛的一種學習活動,通過操作,學生動手、動眼、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操作、觀察、思維、語言有機結合,從而多渠道地促進知識內化。如教學“圓面積”時,可讓學生觀察圓,先看整體,再分析圓的各個組成部分(周長、半徑),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片沿半徑剪成同樣大小的12個小扇形,再將這些扇形顛倒擺放形成一個近似于長方形的圖形(引導學生探究:分的份數越多平成的長方形的長就越接近直線),接著讓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長和圓的周長是什么關系?長方形的寬和圓的半徑是什么關系?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出來。在學生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推導出:
最后綜上所述,形成對圓面積的整體認識。這樣,每個學生在活動中觀察、操作、表達、分析,既清晰認識了圓面積的求法,又培養了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與分析推理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錯誤實際是通向理解的自然階梯,是兒童通向更高理解水平所必需的中間環節。在學生的活動中,教師應當盡量少干預,允許學生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犯錯誤,讓學生在活動中對不同的事物進行探索和嘗試,學生就可能會獲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知識。如講解“馬路的一旁每10米有1棵樹,問小兵從第1棵樹跑到第10棵樹,跑了多少米”這一問題時,不少學生會得出跑了100 米的答案,也有學生會說跑了90米。這時教師可不立即做出對與錯的結論,而是安排兩個學生為一組,通過擺火柴棒,具體地去數一數到底跑過了多少個10米。通過實際操作、共同探討,學生很快就能正確地解決問題,原來做對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加深了對“植樹問題”的理解。
四、合作研究,探索規律
數學學習往往需要學生經歷為檢驗某一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操作活動,來建構某一數學概念或掌握某一知識。我們可以把這類活動稱之為專題研究。專題研究的一般步驟是:
(1)選好研究內容;
(2)明確研究目的;
(3)做好研究記錄;
(4)得出研究結論。如“圓的周長”一課的新授,就可采用專題研究這一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圓的周長總是比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的規律。
通過研究,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索數量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過程,不僅學會了數學知識,而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聯系實際,喚起記憶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喚起學生的記憶表象是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在實踐活動中激活創新思維;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表現自己,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例如,在學習有關圖形的面積計算后,我組織學生進行戶外測量與面積計算,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測量了操場的長與寬,算出操場的面積。我又指導學生估算面積,在操場上畫了許多圖形,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請學生單憑自己的“眼力”,看誰估算得最準確,然后再實際量一量、算一算。學生就在這樣的“量算”與“估算”中,思維能力(特別是直覺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我認為其實質就是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知識、發展個性,從而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性,使知識在活動中升華,智慧在活動中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