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網絡的媒體,微博對社會的影響巨大,微博與大學生群體本身所具有的高素質、年輕活躍、參與性強等特點相契合,使微博在大學生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遠超社會其他人群。本文主要嘗試從正反兩個方面來探索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關鍵詞:微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它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等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twitter。2009年8月中國門戶網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冊用戶達到5.36億,2012年第三季度騰訊微博注冊用戶達到5.07億,微博成為中國網民上網的主要活動之一。
然而作為站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群體,對新生事物總有極大的熱情,他們思維活躍,充滿朝氣,渴望得到肯定與關注。微博可以讓大學生塑造完美形象,展現自我個性的心理,記錄多彩生活,表達情緒情感的心理。從某種程度上契合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述求,所以微博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重大。
一、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響
1.1微博師生交流溝通提供一個嶄新的平臺,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
網絡文化的興起與發展,給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諸多便利,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也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產生了沖擊,這也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機遇與挑戰。微薄在大學生群體中普遍流行,這為開展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通過查看大學生發布和轉發的微博內容,可以及時的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把握思想動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通過評論微博等方式,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積極引導大學生抵御網絡上不良信息的影響,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2微博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微博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其快捷的特質,微博大量及時、準確、生動的信息發布、瀏覽與轉載,在教育雙方深度交流的過程中會產生思想的碰撞,而這種碰撞的過程恰恰又成為學生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從而擴大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和時間的覆蓋面,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1.3微博是大學生表達簡介和緩解壓力的重要渠道
在現代社會,由于生活的快節奏和學業的激烈競爭,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普遍感覺比較大,需要通過參與網絡空間里的社交互動來緩解心理壓力和舒緩緊張情緒。通過微博大學生課余隨時隨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緒,而自己的表達又能在短時間內引起大眾的關注和共鳴,這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的心理需要。
1.4微博有利于營造寓教于樂的教育氛圍
現代心理學認為,求樂與求知、求善、求美一樣,也是人們最樸素的審美情感之一。充分發揮寓教于樂的功能,是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微博具有形式新穎、操作簡便、簡單易學、形象直觀等特點,深受廣大同學的喜愛。從微博的發展趨勢來看,它的娛樂化特點將會愈發明顯。因此,充分利用微博的特點,使廣大同學在休閑娛樂中愉悅身心、修養性情,有利于增強網絡育人功能,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
二、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2.1大學生的價值觀容易受到影響
在微博環境下,各種思想交互、碰撞、融合,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思潮,其中不乏一些西方的腐朽觀念。大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缺乏理性判斷的能力,很容易被動地接受信息。這些紛繁復雜的價值理念,對大學生價值標準的選擇形成強大沖擊,尤其是一些原來被普遍否認的價值觀念被冠以“新”,“潮”等名而登臺亮相,極易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的紊亂。
2.2部分大學生過渡沉溺微博,易產生社交恐懼
微博雖然有利于人們更好地溝通交流,進入網絡就有機會與陌生人相識,并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但虛擬世界遠遠有別于真實的生活,真正的人際交往必不可少的有口頭語言、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以及心理活動的共同參與。人們熱衷于上網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網絡不需要人們顯露真實身份,可以使人有一種擺脫壓抑、無拘無束的感覺,創造虛擬的自我或隨意欺騙他人,無形之中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
2.3在微博和現實中,部分大學生出現人格分裂的問題
有一些大學生在微博中說的話,和現實的實際行為差距過大,導致言行不一致。少數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非常的講禮貌、團結同學,表現優秀,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但是在微博上,寫的微博卻是污言穢語,內容低俗,甚至表露出對于社會的不滿和仇視等等,出現微博和現實生活中的雙重人格,甚至出現了人格分裂的問題。
2.4易產生道德弱化,侵犯他人隱私
現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們真實地表達自我,而微博空間隱藏了人的自然和社會屬性。微博給人們一個不受約束的空間,人與人在微博中的交流是隨意的。道德信念是人們通過對社會道德規范的認識和了解,在自身強烈的道德情感驅動下,對履行某種社會道德產生的強烈責任感。由于博客監督機制的缺乏,網絡缺少約束和監管。大學生的識別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不良事件的影響和困擾,失去理性思維,出現道德危機,從而產生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為。
三、結語
總之,新時期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刻認識和把握微博傳播的特點與規律,深刻認識大學生的思想發展規律,并把微博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好奇心和信息接受的積極性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種。微時代,標志著互聯網進入到一個新時代,也標志著我國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進入一個新時期,借助微博,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廣度和深度,使大學思想教育工作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工作的時效性。微博與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多角度、多側面、高難度、意義大、影響深的科學研究課題,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亟待拓展和深化。
參考文獻:
[1]劉祖清,何平.借助微博拓展大學思想政治教育[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年7期.
[2]蔡藝穎.淺析微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年12期.
[3]方宏亮,杜建.以微博為載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1年6期.
[4]楊繼枝.論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J].才智,2011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