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現象。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并尤其在春節時期尤為明顯。“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無論哪種類型,其所反映出“荒”的特征都可以概括為一種結構性短缺。在現今的中國社會中已經成為了一個區域性的社會問題,是值得我們研究并且找到其問題所在并予以解決的,本文通過對中國近期兩次大型民工荒問題的比較與分析,來闡釋中國的民工荒問題。
關鍵詞:勞動經濟學;民工荒;就業問題;存在問題;完善途徑
一、我國民工荒現象研究背景概述
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進入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階段,與此相適應,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工作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解決好農民問題是解決好農村問題和農業問題的關鍵和基礎。廣大農民兄弟遍布全國660 多個大中小城市,在建筑、服務、環衛、運輸、輕工業工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就業比例高居榜首,他們對城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外來務工人員權益得不到保障、生活工作條件差、維權之路艱辛已成不爭事實。同時許許多多用工單位招工難,特別是一線操作工人大量短缺嚴重影響到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也是現實問題。我省沿海地區企業招工難現象呈蔓延趨勢,2010年調查顯示,廣東“珠三角”地區用工缺口達200萬,僅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東莞一地就缺工超百萬。雖然,各用工單位在招不到工的情況下,為保證生產任務的完成,已提高了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及各種福利待遇,但“民工荒”的現象還是相當嚴重。招工難導致沿海地區一些企業出現開工不足、勞動成本上升、惡性招聘競爭、生產不穩定等問題。
二、造成我國民工荒的主要因素分析
1.勞動力供求關系不平衡。許多學者認為,農村勞動力的供求關系不平衡,農村勞動力從長期的供大于求轉向既過剩又不足的現象。民工荒成因并非農民工絕對數量不足,而是結構性有效供給不足。勞動力供給將逐步趨于緊張,致使農民工的供給趨于緊張。新觀點是加工貿易的粘性工資低于農民工的預期工資時,農民工“用腳投票”,選擇留在農村務農或到非加工貿易部門就業,勞動力供給滿足不了加工貿易對農民工的需要是導致加工貿易“民工荒”的根本原因。2.就業慣性和內部勞動力市場作用。有的學者認為產生民工荒的原因是由于就業慣性和內部勞動力市場作用,中部地區第二產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勞動力遷移以后原有市場關系改變,內部勞動力市場對留下者有利,勞動者習慣在他熟悉的環境里生活工作,,而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勞動力轉移,而勞動者由于對環境有依賴性而不愿調整就業,如果第二產業無法改變這種內部勞動力市場的就業慣性時,就造成了民工荒的出現。3.社會保障問題。許多學者認為,民工荒的本質是對農民工保障不健全。我國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制度不健全,農民工遭受來自戶籍制度、福利制度制度和傳統觀念的“非平等待遇”和“身份歧視”還有“社會排擠”,在我國城鄉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尚未打破的情況下,農民工無法享受平等就業權益。由于教育和職業培訓就業不健全,使農民工無法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也使農民工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在這些情況下,農民工就放棄保障低的就業,因此導致了民工荒。4.人力資源管理問題。企業缺乏對農民工培訓,使工人技能提高有問題,企業也喜歡技術熟練工人,技術不熟練的技術求職者被忽略。另外,從組織行為學角度,認為組織行為影響農民工的穩定和忠誠。企業主管理思想落后,缺乏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氛圍缺失使農民工缺乏忠誠,另外組織薪酬培訓激勵等管理政策有效性不足,也影響農民工穩定和忠誠,這些都造成民工荒出現。5.企業誠信和歧視問題。在企業需要用工時,會招收大量工人,因此會給出農民工不會實現的承諾,或者在企業發展困難時,會出現拖欠農民工工資,不給加班費等不誠信現象。另外由于企業尋求有利發展,會歧視女性農民工和中年老年農民工以及技術不熟練的工人,導致部分農民工就業困難。6.農民工就業權利收益不平等。一些學者從非結構性角度深入研究民工荒的內生原因。在農民工相對集中的行業中,農民工群體中存在同工不同酬和克扣工資拖欠工資的想象,工作現實與自身的預期不符,自身權利得不到保障,使農民工放棄現有工作,成為內生性的隱性失業群體。
三、解決我國民工荒的有效措施和建議
1.民工應該不斷加強自身教育。農民工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積極參加各級機構和部門開辦的培訓機構,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的同時,更應提升自身的業務技能,不能滿足于現狀,在工作中不斷通過學習來不斷充實自己,懂得相應法律知識,簽訂勞動合同,能夠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除了精通一至二門專業技術外,還要學習掌握職業道德、城市生活、待人處事等方面的知識,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逐步向技術含量高、工資相應也高的勞動崗位過渡。不僅如此,要將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還應該要讓農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味在莊稼上做文章,既使是種優種特,也不會有多高的產出,除非田里能種出黃金來。再則,土地是固定的,甚至是銳減的,不可能成為再生資源,圍著土地轉圈圈,只會是越轉越窮,甚至是作繭自縛。只有在非農領域才有更多的機會。積極響應政府的土地流轉政策,將我國農業轉變為大規模經營,閑散勞動力向第三產業流動。從而帶動整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也解決了“民工荒”問題。2.企業體現著雙重人格,“經濟人”與“道德人”?!懊窆せ摹眴栴}的解決需要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最基本的,企業應該消除對民工的歧視,消除雙重標準,善待農民工,提高民工待遇,改善生活環境.加薪和改善福利待遇,對民工的合法權益負責?!懊窆せ摹钡默F象警示我們,現在的企業不能像以前的企業那樣對待民工了。不能把他們純粹地看為“為企業贏得利潤的廉價勞動力”,而應通過人性化的管理留住民工,尊重民工的價值,讓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從而解決勞動力問題,更好的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是利潤達到最大化。不僅應該給予農民合適的地位,而且要調整用工標準,適當放寬年齡、性別、地域等的限制,緩解用工緊張問題,擴大用工范圍。再者,如果企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讓他們逐步由單靠出賣勞動力向技術型轉變,既有利于企業也有利于民工自身,更不會出現‘用工短缺”的情況,一舉多得。3.實現宏觀發展模式的轉換。一方面加強勞動就業市場的管理,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使得用人市場規范化合法化。另一方面要增強國家對營業稅和高收入階層個人所得稅的汲取能力,從而增強國家的二次分配能力,做好對農民工的各項社會保障工作,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降低繳費率,加強城鄉社保體制的銜接,提高農民工參保的積極性,分類建立農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農民工基本生活,建立適合農民工群體特點的分層社會保險體制等,還要完善戶籍制度,嚴厲打擊黑戶中介等,全方位保障農民工生活與合法權益。建立信息網絡,及時準確反映民工供需情況。不僅如此, 民工勞動力越便宜,企業越不愿意投資新技術、新設備。盡管許多民工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需要提高,但幾乎沒有可能進行學習“充電”,因為自己微薄的收入僅能解決溫飽,加之高昂的教育收費提高了務工人員接受教育的門檻,形成了這一龐大群體的“教育荒”。這就要求政府舍得投入,下大力氣抓好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強化農民工培訓、打造“品牌民工”。解決民工荒問題,還應該協調產業發展與勞動力供給之間的關系,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蔡昉.“民工荒”現象——成因及政策涵義分析[J].開放導報,2010(4).
[2]簡新華.“勞工荒”的原因、利弊分析與合理應對[J].中國經濟問題,2010(3).
[3]鄭橋.新一輪民工荒預示著什么[J].領導文萃,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