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德育的方式存在很多區別,但他們也同屬于做人的工作,都可以用心理學的理論作為指導。用心理學理論指導德育工作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感染性,讓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心理學;德育;應用
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是在知、情、意、行等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逐漸形成。作為學校德育工作者,要從了解學生心理特點,和掌握德育的心理策略兩個方面出發,將心理學中的一些理論加以靈活應用,進而推廣運用到德育工作的實踐中去。
一、認識個性心理傾向,合理引導動機
個性心理傾向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因而也是個性的主要特征。個性心理傾向是決定人的態度的選擇性的誘因系統,這個系統包括了動機與需要、興趣與理想等多個方面。人的個性是由智力、體力、思想、性格等構成的整合體,它是人們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個性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的總和。動機是從主觀上激勵人去采取某種實際的行動,從這個角度來說,凡是與產生行為有關的某些方面,都可以稱為動機。要合理引導學生的動機,同時要正確認識學生需要。需要是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動力源,它是人的客觀需求在大腦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客觀存在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學生需要的研究。通過認識學生的需要,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及特點,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邏輯起點。只有正確認識學生的需要,才能科學地預測學生的動機,進而有效的引導學生的行為。
心理學揭示了動機是人的認識的內在動力,人的活動的目的和歸宿最終是為了滿足自己某種需要。行為是滿足需要的活動和途徑,人的需要和動機是通過人的行為來實現和表露出來的,準確地揭示人的內部需要和動機來自于全面地掌握人的外部行為。人的某種愿望和動機的產生是因為人有某種需要,當這種需要有了可以或者可能達到滿足需要的條件時,就會產生相應的動機和愿望,進而激勵其采取實現這種愿望的行動。德育工作者要善于通過認識學生的外部行為來揭示學生的內部動機和需要。動機調動、激發著主體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因而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任務之一就是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激發學生的動機。當然,同時必須認識到,動機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這就要求我們德育工作必須按照動機產生和發展的規律,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抑制消極、不良的動機,化解學生的困惑和迷惘,激發高尚、正確的動機,激發他們進行積極的探索。還必須充分認識學生的個性,預測個性的發展趨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見性和針對性。德育工作者要教育學生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要求自己,以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指導自己的行為。
二、明確性格氣質,注重意志鍛煉
性格是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特征。人們的性格特征,有些是健康積極的,有些是消極落后的。由于每個人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等不同,有的人會體會到人生的價值、生活的樂趣,形成了積極向上的性格特征,樂于為社會做貢獻。而有的可能就形成消極落后的性格特征,甚至終日為了個人得失斤斤計較,消沉、頹廢。由于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形成了對現實的不同態度和行為方式,我們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施以不同的德育方式。對于經常有自卑心理的學生,德育工作者要善于用激勵的方法,通過耐心的暗示、激勵來增強受教育者的自信心。這是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內在要求。反過來,對于自高自大的學生,德育工作者要通過多種方法使其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促使自己形成良好的性格。總之,德育工作者要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要用自己的言談舉止樹立先進典型,潛移默化的影響受教育者的性格,通過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影響力,用自己積極的情緒影響學生,并引導學生通過改變生活環境和自己的行為,從主體性和主動性上自覺克服可能對其造成的消極影響的不利因素。
氣質類型有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郁質,它是人典型的、穩定的個性心理特點。不同的氣質類型的學生,其心理活動特征也有較大的不同,具體表現在對事物的反應速度和靈活性方面,以及反應強度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當然,氣質是沒有優劣與好壞之分的,對于教育對象要善于揚長避短。對于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的德育工作要采取相應的方法,以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德育工作者要做到因人、因事而異實施德育。如對于膽汁質的學生,就要教育他克制自己易急躁、任性、易發脾氣的弱點,發展積極、熱情、精力充沛的特點。由于每一種氣質類型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在德育工作過程中就要對不同氣質類型的對象實施相應的教育方式,做到因人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對于抑郁質的學生,應當根據其接受能力,多關心其內心感受和實際體驗,盡可能的避免因所提的要求過高、過急而引發不必要的問題。同時要發揮、發展這種類型學生所具有的認真、細致、負責的氣質特點,逐漸激發他們勇于進取的信心和決心。
意志是指人們克服困難的能力和毅力。由于意志與行動緊密聯系,對行動有巨大的調節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強化意志力的培養,激起進一步鍛煉的信心和積極性。實踐證明,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容易半途而廢,反過來,容易半途而廢的人大多都是因為意志薄弱。意志是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覺努力的心理過程,如果沒有頑強的意志,也就沒有克服困難去達到某種目的的行動。德育的效果要落到實處,就必須使教育對象真正實現知行的轉化。這同樣需要德育工作者發揮自身的人格魅力,用先進的人物和事跡鼓舞學生,在引起學生內心的矛盾和意志緊張的情況下,適當給予幫助和支持,同時創設一些為完成一定任務克服困難的情境,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使他們經過自身努力取得成功。
三、樹立遠大理想,加強能力培養
理想是心理活動的綱領。現階段德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共產主義理想的深厚情感,使學生在不斷提高對共產主義理想認識的基礎上,樹立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理想是以現實生活的客觀規律為依據確定的科學、正確的目標,通過開展學校、社會、工作、家庭相結合的理想教育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的遠大理想。有了遠大理想,它可以引導學生的心理活動方向,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理想反映生活發展的趨勢,德育工作要把學生遠大理想和其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從而以頑強的意志在生活中勇往直前。
理想的實現需要能力為基礎,因此還應加強能力的培養。雖然能力存在個體差異,但是個體能力的發揮與其自身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有著內在的聯系。由于能力是完成某種具體活動并影響這項工作的實際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征。所以,主體積極、生動活潑,環境令人舒暢,更利于人的能力的發展和發揮。因此,德育工作者既要引導和激勵學生充分發揮主體積極性和能動性,又要創造良好教育環境,鼓勵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活動,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和提高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