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對中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同時,要注重心、身、情、理這四個關鍵要素,而這四個要素又是互相聯系、互相貫通的。其最終目標,還是要突出“心”字。只有把握住核心關鍵要素,才可以在對中學生心理教育的過程中,取得良好成效。本文將從實際中出發,探討中學生心理教育的相關做法。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教育;教育方法
一、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中包括了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則是對人做思想工作,一個人的行為表現是靠思想決定的。所以,要對學生做好思想教育,則應當從心理教育方面入手。老師在做心理教育的同時,應當和學生打成一片,用心靈溝通,做中學生的知心人,在此基礎上,老師還應當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每位學生都能有個本質的了解,不但要知其表,還要知其心,做中學生得以傾訴的對象。對于心理教學的老師們而言,要以慈母之心、手足之情來幫助學生,愛護學生,在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的同時,還應當理解他們,尊重每一位學生,當他們遇到心理困難或者障礙時,更應當引導他們走出困境,教育學生,并給他們精神力量,做他們的精神支柱。這些方面都直接體現出,在對中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應當首先從心抓起,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培養學生自尊心、加強好勝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此同時,在中學生的心理教育中,還應當注重提升學生的公德心,總而言之,在心理教學過程中,應當做到心、身、情、理并舉。
二、中學生心理教育的具體做法
(一)首先要打破學生的心理防線
很多老師在對中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同時,往往會遇見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那就是不容易走進學生的心靈里。主要原因是對于中學生而言,往往會有三道“心理防線”,即:情緒防線、事實防線和理論防線。情緒防線主要體現在老師和學生的對話上,如果老師以一個居高臨下的態度和學生溝通,那么學生便不會買老師的賬,從內心產生一種抵觸情緒。事實防線主要體現在老師的教育上,因為老師所面臨的是一個班級的學生,所以并沒有那么多時間以及精力來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而理論防線則是體現在老師的“大道理”上。如果老師想打破這三道心理防線,那么應該做到:
1.在課堂上營造師生和諧關系
為了營造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進入學生的心理世界,老師應當正確理解自己的“威信”。對于教師的這種威信而言,它是一種心理現象,這是中學生對老師的一種尊敬,同時也會對其有依賴心理。假設老師把這種威信當成了自己的權威,則很難走進學生的內心,更別說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了。如果老師濫用這種“威信”,則會讓學生從心底產生一種抵觸情緒,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反之則會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依賴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其次,老師還應當滿足學生合理的需要。例如有些學生需要尊重、有些學生需要安全、有些學生需要撫慰等等,老師應該根據不同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合理編制心理調查表,了解學生的結構與層次。對學生提出的合理需求應當盡快解決,并加強引導。
2.從內心信任學生
心理教育同時也是一種信任,如果連最起碼的信任都沒有,那就談不上什么教育了。老師如果從內心徹底信任他的每一位學生,那么這對學生是有積極向上作用的,這種老師對學生的信任可以提升他們的自信心,是中學生巨大的精神支柱,能夠幫助他們克服自身缺點,進行自我教育。學生會用同樣的信任和愛來報答老師。
(二)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要想使學生將來成才,那么首先就要注重對他們自信心的培養,培養中學生的自信心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同時也是全面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那怎樣才可以有效地培養起學生的自信心呢?老師應當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感受成功給自己帶來的喜悅以及成就感。老師在心理教育過程中應當虛擬成功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這種快樂,獲取更多的自信心,如果學生沒有把事情做好,則應當幫助學生分析原因,找出應對措施,為他們創設成功的機會。
除了培養中學生的自信心以外,還應當鍛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對于中學生而言,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感受固然重要,可是培養他們的心理承受力也非常重要,這就要求對他們進行挫折教育,因為只有飽經風霜的人才能夠體會到成功帶來的快樂和喜悅。在心理教育過程中,進行挫折教育可以有效激發出學生的內在
潛能。
最后,還要加強學生自控力的培養。在學習心理教育過程中,學生時常會出現煩躁心理,這會導致學生的精力分散、才智內耗。如果想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那么就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及時做好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要準確及時的找出影響學生心理浮躁的關鍵因素,要使他們化解誤會、排除干擾,使他們能夠安心學習,從根本上讓他們形成有耐心、有規律、學的下的良好習慣。將所有精力集中在學習上。
三、結語
心理教育,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要從學生的“心”中出發,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激發出他們的上進心以及自信心,讓其能和老師愉快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探索知識。老師在提升學生文化素質的同時,還應當加大對學生心理教育的培養,使他們能夠健康度過青春期,讓每一位中學生有個美好的未來。心理教育是心、身、情、理相互貫通、聯系的一門學科,要將其合理運用,體現“心”字,這樣才可以讓心理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參考文獻:
[1]沈貴鵬. 心理教育活動論[D].華東師范大學,2013.115-119.
[2]張衛平. 心理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價值[J]. 教學與管理,2013,12:145-147.
[3]芮媛媛,鄭愛明,孟國祥,張莉. 心理教育方法融合于德育工作中的探索[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46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