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應試教育的模式下,中小學校好像是一條制造標準件的流水生產線,眾多學校“千校一面”,對于培養國家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是不利的,學校的有限教育資源不能夠被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師的創造才能不能夠得以充分的發揮,眾多學生的廣泛興趣愛好和智力潛能不能夠得到發揮。要改變現存這種不合理狀況,必須對傳統應試教育進行改革,推進中小學校的特色教育。國家在《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發展中小學特色教育的理念,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自身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 明確中小學校應該逐漸向特色學校過渡的意向。
有關辦學特色的概念,眾多學者觀點迥異,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贊同此種觀點,即“辦學特色是指在發展歷程中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發展方式和被社會公認的、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征。” 特色建設要立足于學校的實際情況,著重考慮學校優勢,挖掘學校的潛在優勢,并將其轉化為顯性優勢的過程。探究每個學校發展的歷史,會發現每個學校都有某種潛在優勢,只要轉變觀念,開拓創新,就能將潛在優勢轉變為學校特色。本文就發展中小學校特色教育的策略提出幾點認識:
一、提煉具有時代特色的學校文化
對學校文化的理解是準確定位學校特色的基礎,獨特的校園文化是學校特色建設最本質的標志。顧明遠曾經說過:“學校是文化的園地,辦學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鑄造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靈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辦學校辦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 學校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學校的人才培養規格、教育質量,甚至決定著學校的辦學水平。學校文化的核心思想決定著全體師生的行為規范、價值取向等,也決定著本校特有的教育理念、管理哲學等。學校文化的形成過程并未簡單的一蹴而就,是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逐漸積淀和釋放出來的,是學校個性特征的集中體現和特色的深層表達。不同的學校歷史淵源不同,就形成不同的文化表征。因此,正確解讀本學校的歷史文化,是學校選準特色,在現實中能夠有效推廣和踐行,最終形成特色學校的重要前提。
學校文化是由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成果,包含學校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學校文化能夠從所有師生身上得到具體體現。學校文化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種全面的、有意識、具有深遠戰略意義的管理行為,涵蓋學校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創建特色教育,尤其重視學校文化建設,著力營造凸顯特色品牌的文化氛圍。根據校園文化的目標和主題,建設相對應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校園物質環境則是學校特色的外在體現,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精心布置的校園是最直觀的、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學校個性的教科書。
二、發揮校長的引領作用
校長是學校管理的領導者、組織者和決策者,決定著學校發展的特色和路線,是特色建設的統籌者和踐行者。從許多成功案例來看,特色學校的文化定位和健康發展與校長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是密不可分的,需要校長有長遠眼光,有淵博的文化底蘊、創新的思維品質、成熟的個性特征、獨特的辦學理念以及杰出的管理才能等,這些是校長的必備素質。特色建設離不開校長的科學有效的領導和管理。和傳統管理相比,校長職能有所變化。傳統的中小學,校長必須按照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照章辦事,缺乏自主性,學校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特色學校的建設則需要調整管理機制,教育管理部門要給予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從教材的選擇到資源的配備、從財政的預算到人事的安排等,最大限度地給與校長自主權,做到“校本管理”。在這種個性化的管理模式下,通過整合學校有限的人力、 物力、 財力等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更好地創建特色學校。
三、調動廣大師學生的積極參與
特色建設是多種因素合理共振的結果,需要學校、校長、教師和學生等群體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單純的依靠校長本人的呼吁,老師和學生是推動特色建設的動力源泉,因此,所有師生的主人翁意識與積極參與精神至關重要。特色學校創建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全能的學生,學生的優勢發展則是特色學校最終成功的重要標志。而特色教師是實施特色建設的真正實施者,特色教育必須通過特色教師才能真正完成、實現。只有特色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特色的學生,因此,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和引進特色教師是必經途徑,同時,特色教師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其他教師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因此,充分調動每位教師的積極性,使他們成為特色學校建設的支持者和參與者,成為特色建設的助推器。
四、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完善的制度保障
特色學校必須突破傳統的“整齊劃一,統得過死”的管理模式。特色教育的發展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也需要得到家長、教育機構和全社會等多方因素的全力配合和支持,良好的外部環境是特色教育蓬勃發展的沃土。外部環境包括相關政府部門增加教育投資,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和設施等。要改善學校的評估體系,要樹立符合時代特征的教育觀和人才觀,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和評級標準,將基礎性評估和特色評估作為評估的兩方面加以全面考察,給與那些特色教育辦的有聲有色的學校給與大力支持。同時還完善制度建設,“沒有社會秩序, 一個社會就不可能運轉。制度安排或工作規則形成了社會秩序, 并使它運轉和生存。” 特色建設不能單純依靠理念和熱情,它們不能保證行動的持久性和正確性,而只有依靠科學、有效的制度建設作為保障,才能使特色辦學的理念得到真正的貫徹與實施。制度建設要體現人本理念、滿足師生的需要、尊重師生的權利、促進師生的發展,明確各部門的職能,避免相互推諉現象的發生,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學校要對特色的理念、內容、操作程序等作出明確規定,依托學校原有的制度,圍繞學校特色主題制定一系列、體現時代性的特色制度,用制度提升管理效能,規范特色學校建設。“特色制度”要具有一定彈性,根據政策、環境、人員等變化及時作出適當調整。為了提高制度實施的可操作性,讓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制度建設的討論。需要明確的是:制度和文化是相融共生、相輔相成,二者不能割裂開來,制度通過被認同形成為一種文化積淀,而文化能使制度得以順利實施。
綜上所述,中小學特色教育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校長具有長遠眼光,正確定位學校文化的內涵,讓廣大師生廣泛參與其中,也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制度建設作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