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散文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敘事類的,還一種是寫物寫景的。不管是哪種散文,都使人讀起來異常輕松,好像是在聽一位和藹可親的老者親切與你交談,給人一種很安逸的感受。汪曾祺的散文始終是在傳遞著這樣一種信息,即生活是美好的,只要善于發(fā)現(xiàn),你就會覺得生活處處都充滿著樂趣,人無論碰到什么情況,也應該保持的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正如他所說的,“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對于生活,我樸素的信念是:人類是會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我自覺的先要對讀者產(chǎn)生一點影響的,也正是這點樸素的信念”。而這種樸素的信念正是我們?nèi)缃裆钤谶@個社會最需要的。
一、飲食文化中的人生哲學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你會發(fā)現(xiàn)一些很平常的生活瑣事或者事物,在汪曾祺的筆下變得如此有趣,心里會由衷的發(fā)出感嘆:原來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汪曾祺教給我們的是欣賞生活,品味人生的方法。在如今的這個快節(jié)奏的生活環(huán)境里,我們努力的拼搏奮斗著,卻遺忘了生活原本樂趣。汪曾祺的散文還原了生活本來的面貌,使人們看到一個寧靜安逸的生活畫面。他告訴我們生活的真諦在于欣賞生活,留意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從中發(fā)現(xiàn)出樂趣。
汪曾祺特別中意“吃”的文化,他不像一般的文人墨客們僅作為一個品嘗者對美食做出嘖嘖稱羨的姿態(tài),而是更愿意做一個制造美食的美食家,這種制造美食的過程也是他最為享受的,從最初的準備原料,到精細制作,再到最后完工,這種過程使人感受他生活的精致,充分享受著烹飪的樂趣。
為了能夠做好菜,他對做菜也是吸收別的地方的優(yōu)良做法,不斷地進行總結(jié)改變。比如在提高炒青菜做法時,他認為“昆明的青菜炒得好,因為:菜新鮮,油多,火爆,慎用醬油,起鍋時一般不烹水或烹水極少,不蓋鍋(飯館里炒青菜多不蓋鍋),或蓋鍋時間甚短。這樣炒出來的青菜不失菜味,且不變色,視之猶如從園中初摘出來的一樣。”就是這樣不斷地吸收他人的長處,汪曾祺廚藝之高也是為人所知的。美籍華人聶華苓到北京,指名要到汪曾祺家吃一頓他親手做的飯菜。其中一碗煮干絲,聶女士吃得最后竟端起碗來把剩余的湯汁喝光。臺灣女作家陳怡真到北京,也是指名要去汪曾祺家吃飯。正因如此,汪曾祺的做的菜很快被加冕為“名士菜”的稱號。汪曾祺對待美食的態(tài)度,也如對待人生一樣,揚長避短,吸收百家之長,只有這樣才能做得好人生這盤菜。
作為品嘗者,汪曾祺的口味是大眾化的,什么地方的美食都愿意嘗一嘗。他曾說過,“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這顯現(xiàn)出他包容、寬懷的生活態(tài)度。比如在《豆汁兒》一文中敘說:“北京的老同學請我吃了烤鴨、烤肉、涮羊肉,問我:“你敢不敢喝豆汁兒?”我是個“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的,喝豆汁兒,有什么不“敢”?”。我認為一個不太愛挑食的人,大多數(shù)肚量也是很大的,這樣一種心態(tài)也在影響著人的性格。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去嘗一嘗,經(jīng)歷的越多,人也越成熟,對人的發(fā)展也越有好處。面對現(xiàn)在社會面臨的許多問題和現(xiàn)象,如果能有凡事都容得下的肚量,不去計較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把握好自己的原則底線,那么人的生活狀態(tài)自然也會好很多。
二、面對困境,隨遇而安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不如意的時候,在面對這些困難時,應該保持一個怎樣的心態(tài)?或者說怎么去調(diào)整自己的心情,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今這個社會面臨著許多生活壓力,就業(yè)、擇偶,買房等一系列問題,有很多人為這些問題所困擾,甚至因此得了抑郁癥。據(jù)報道說,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可能成為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而心態(tài)沒有調(diào)整好是得抑郁癥的主要原因。要想在現(xiàn)如今這個社會生活下去,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從汪曾祺的散文里,我們可以知道如何面對困境,怎樣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
在1958年,汪曾祺被劃為“右派”, 下放張家口的農(nóng)業(yè)研究所。農(nóng)業(yè)研究所要派他到沽源的馬鈴薯研究站去畫馬鈴薯圖譜,一個作家被“發(fā)配”到這個荒漠的地方。照一般人來說,心情是會非常低落的。而汪曾祺卻不這么認為,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他很得意地說:“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他每次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全部畫完后,就把馬鈴薯埋進牛糞火里燒烤,熟了就拿出來吃掉。這種苦中作樂的態(tài)度真是現(xiàn)如今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也正是有了這種心態(tài)幫助汪曾祺度過了那段極為無聊的時期。
在回顧自己那段困境的時光里,汪曾祺在《隨遇而安》一文中這樣說到:“丁玲同志曾說她從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動,是\"逆來順受\"。我覺得這太苦澀了,\"隨遇而安\",更輕松一些。\"遇\",當然是不順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著呢?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正是這種“玩”的心態(tài)幫助汪曾祺度過了人生那段灰暗的歲月,挺過了那段黑暗的時光。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這個環(huán)境也需要這種“玩”的心態(tài),但懂得“玩”,“會玩”的人越來越少,尤其是在遇到困境的時候。這種“玩”的心態(tài)就是在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要和自己較勁,看的開些,談些,心情就會平和的多。當我們無法改變生活時,只能去適應生活,也就是像汪曾祺所說的“安”,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既來之,則安之。
三、追求和諧的文化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這是汪曾祺曾說過的,當我們今天在提倡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時候,汪曾祺已經(jīng)在多年前強調(diào)文化的和諧了。我認為他所提倡的和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和諧,也就是作品語言更貼近讀者,更平民化,大眾化,老少皆宜。我認為這是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最為需要的。老百姓愿意接受那些通俗易懂,顯淺易知的作品,而不愿意去讀那些晦澀難懂,玄幻莫測的文章。
汪曾祺散文的美就美在這種和諧之美,在平淡中品味不平凡,他把最普通的道理從敘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里細細流出,讓人觸動,讓人贊同。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獨特魅力,用最平凡的語言訴說道理,站在大眾的角度和讀者一起領悟,讓自己的心離讀者更近。他往往用方言俗語來拉近自己和讀者的距離,使文章讀起來更為親切。比如在《八仙》這段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笊籬這東西實在和仙人不搭界,拿到手里也不大好看,南方人甚至有人不知道這是啥物事,于是便把藍采和的大拍板借給了他,于是他便一天到晚唱曲子,蠻寫意。”再如在《尋常茶話》中:“曾吃過一塊龍井茶心的巧克力,這簡直是惡作劇!用上海人的話說:巧克力與龍井茶實在完全\"弗搭界\"。”以上這些“不搭界,啥物事、蠻”等江浙地區(qū)的方言都是易懂的,為大眾所熟知的方言,這些語言的使用既恰到好處的表達了意思,又拉近了和讀者的距離,使人們讀起來很舒服。
汪曾祺是始終把讀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的,他也是一直以此為契機進行創(chuàng)作的。他不像現(xiàn)在有的作家或文藝工作者寫出的作品,不顧廣大讀者的感受,認為反正有人讀懂就行了,沒看懂的則是境界沒達到那個層次。我認為這樣的作品是失敗的,也是會被時間所遺棄的。汪曾祺曾說過,“一個作品寫出來放著,是個人的事情;發(fā)表了,就是社會現(xiàn)象。作者要有‘良心’,要對讀者負責”,可惜現(xiàn)在像汪曾祺這樣的心里一直裝著讀者的,有“良知”的作家很少了。
有人說,這世上有兩樣東西可以治病,一是語言,二是藥物。汪曾祺的語言能不能治病尚且不得而知,但能去除煩惱卻是事實,借用作家凹凸說過的一句話:“長官不待見我的時候,讀兩頁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不待見我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時候,讀兩頁汪曾祺,便心地釋然,任性由她”。汪老的書的確有此功效,當你的心感到累了,倦了的時候,泡一壺清茶,捧起汪曾祺的書,書里的樸實的文字會慢慢滋潤著你的心靈,你的煩惱也會慢慢變淡直至消失,此時好的心情會逐漸地涌上心頭。當你放下書本時,你會覺得這世界上有太多的美好的東西需要我們?nèi)ネ诰颉⑷バ蕾p,去享受。這就是汪曾祺帶給我們的精神財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需要汪曾祺,需要他的這種和諧健康之美,正如作家鐵凝所言:“一個民族,一座城市,是不能沒有如汪老這樣一些讓我們親敬交加的人呼吸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