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是為企業培養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這個培養目標就決定了高等職業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有效實施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高職院校與企業深度合作的最終目標是在學校、企業、學生與社會之間形成“互利多贏”的最終結果。
關鍵詞:校企;合作
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層次難以深入
根據相關部門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調查研究發現:在當前的大形勢下,不少地區的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仍然只是簡單的停留在,有關學生就業階段的相互之間的合作,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這充分的表現出來:在相當一部分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間所展開地校企合作,還存在在主觀認識上比較膚淺的問題,校企合作的合作觀念上,也還存在一定制度上的缺陷。一些高職院校的領導決策還只是從表面上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實際的工作中,還沒有能夠真正認識到這個高度和層次,并且沒有能夠很好的體現在實際的行動當中,以致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到校企之間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然而,從市場規律發展的角度上來看,如果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不能夠在更深程度上進行有效的合作,將勢必會影響到高等職業院校今后持續健康的快速發展,其所希望的辦學目的也將很難實現。在對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的調查研究中還發現:一部分高職院校對于與企業之間開展良性的校企合作缺少其應有的熱情,對這個問題并不是很積極很主動,認為高職院校的生源是很充足的,高等職業院校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辦學規模和在校學生的人數都會不斷的增大,就業前景也是一片光明,并不存在本科院校中的就業難這個大問題,所以對于與企業的合作并沒有足夠的認識。而從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角度來看,在一些生產規模不是很大的企業來看,企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順利的產品的生產與經營,在更大程度上,追求企業的利潤,關于對企業所需要的各種人才的培養,是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習過程中就應該完成的任務,而不應該帶入到企業中,企業對于學生的培養沒有這樣的義務,企業在正常的生產工作之余,也沒有更多的財力和物力投入到對學生的培養上。這些企業從根本上就沒有意識到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沒有意識到這樣做,對于企業所帶來的好處,嚴重影響到了企業的產業化進程,也致使企業無法實現規模化的發展,高等職業院校在與企業進行的合作中,往往還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第一,企業與高職院校相互合作動力是有限的。企業經營管理的索要實現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現實當中,很少會有企業接受無法為企業帶來效益的校企合作。第二,高等職業院校的合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由于高職院校在于企業的合作中,往往處于一種比較被動的地步,即使在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中,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為企業去提供一些利于企業生產發展的方式與策略,但是這些往往很難被合作的企業所接受。第三,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制度往往是很有限的,在以前的幾年中。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曾經有過比較成功的合作,但是這些成功的經驗卻沒有能夠被很好的保留下來,以成熟的制度方式保留下來的那就更少了,因此,后面的一些高職院校也就無法更好的借鑒學習了,第四,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是很有限。這些年來,面對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中,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都開始實行“雙證制”或“多證制”。相當一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在采取這些辦學模式的時候,往往只是進行簡單的模仿,在教學的管理機制上過于僵化死板,、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往往無法與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結合,使得這一教育模式往往流于表面的形式。從近幾年來,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來看,校企合作合作制度還需要進一步的進行完善,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理念也需要更進一步的加強。大部分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還普遍停留在高等職業院校只與企業在人力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等方面進行的簡單的合作、以及企業為學校提供相關的實習基地、高職院校對企業的員工進行相關培訓等層面,最終所希望實現的小氣之間的深度合作最終也只能成為了淺層次、低水平性的合作,優勢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最終往往很難得以實現,與期望中的校企合作的實質意義相差甚遠,辦學的整體效益也無法很好的表現出來。
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得不到有力的政策支持
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所展開的校企合作,是一項長久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因此需要保證其能夠長期穩定的發展,這就要求相關的部門制定出與之相對應的相關政策和法規,以實現其有效的促進校企合作的展開以及保證校企合作的質量。在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升級的今天,政府主管部門、高職院校以及企業,都應該更加深入的去思考如何更加有效的去實現校企之間的有效合作,制定出一個科學、規范性都很強的相關政策法規。雖然,在現階段,我國的校企合作已經比起以前來講,政府主管部門經給與了不少的重視,成立了不少的校企協會,但是還需要不斷加強校企合作的權威性,。同時,政府主管部門還應該加大與高職院校合作企業的獎勵力度,對在校企合作中相關的企業利益進行保護,成立專門的機構,負責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之間的相互協調、檢查監督以及對工作的指導促進。在近年來的校企深度合作中,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由于缺少必要的法規政策、相關制度的制約,常常就出現了高職院校一方積極主動的去參與到校企的合作之中,但企業一方往往并沒有很高的熱情參與其中,甚至不乏一批消極應對的企業,這些已經深深的影響到了高職院校教學和科研工作有效的展開,由于沒有這些必要的實施方案和監督方案,企業有效地參與是很難實現的,無法在校企的合作中,發揮自己實踐性強的強項,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參與校企合作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也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學校、政府和企業急需基于多贏、誠信、融通基礎上構建全新的合作辦學模式。
三、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質量難以保證
高職院校和企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領域,要想實現兩者之間有效的合作,并且把這個合作深入的推展進行下去,就必須要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否則,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很難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通過調查返現,我們現在不少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都還處于低水平的合作當中,特別是欠缺技術開發方面的合作。高職院校辦學機制和企業生產經營的機制、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之阿金都還存在著很多理念上、認識上的不同,并沒有能夠實現校企合作上的真正融合。校企之間深度合作會受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影響,以至于結果也是大打折扣,根據以往的校企合作的經驗來看,學生們往往很難實現“學生一一員工一一社會人”這三個角色的轉換。
參考文獻:
[1]李敏.淺談職業學校“校企合作”問題[J].科技資訊科教平臺.2010, (16) P 23-24.
[2]張萍等.高職“產學研”相結合問題的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08. 3, P121-122.
作者簡介:王秋鵬(1980-),男,碩士研究生,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