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大學生的人生經歷來說,也是一個極好的鍛煉。但在實施這一政策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制度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去解決。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 聘任; 出路
大學生“村官”政策,不僅推進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且對大學生就業起到了分流作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學生就業壓力。大學生選擇做村官,有些是出于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有些是出于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奉獻精神,但也有一部分大學生選擇做“村官”僅僅是面對就業高峰時的無奈選擇。就大學生村官自身的職業生涯來講,“村官”只是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階段。如果能將大學生“村官”經歷和大學生整體職業規劃有機集合,為大學生村官謀劃一個好的出路。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村官”個人的職業生涯,還能夠使大學生“村官”政策更具吸引力,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職業生涯是一個人終生的職業發展歷程,既是自身職業發展,職位變更的具體過程,也是與職業相關價值理念的變遷過程,職業理想的實現過程。從第一份工作到退休,可以說“職業生涯”貫穿每個人一生,其規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談到對大學生村官的激勵,一般都會提及具體的待遇保障問題,比如提高薪酬、福利水平,改善工作生活環境。但針對大學生長遠的職業生涯來制定的激勵機制還尚不完善,對大學生村官未來出路的保障工作還不到位。
相信對于每個大學生村官來講,“村官”經歷都是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大學生村官畢竟是聘任制,任期有限,到期之后何去何從,就屬于職業生涯規劃中必須注重的一個環節。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于2010年印發的《關于做好大學生“村官”有序流動工作的意見》中強調,只有保障好大學生村官任期期滿之后能夠有序流動,前路明朗,才能確保大學生村官政策有效持續、健康發展。
大學生村官聘任期滿之后,無非有五種出路:留任村干部、考取公務員、自主創業、另行擇業、繼續學習;在2010年5月,中組部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進一步明確了大學生村官出路的相關政策,使大學生村官在未來職業生涯上有了一定的保障。但至今為止,還有許多問題尚未完全解決,這些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留任村干部的大學生村官極少
主要原因是:一是大學生村官大部分沒有涉農經驗。很多大學生村官在擔任村官之前一直在城市中生活,沒有踏足農村。而就算是農村出來考取大學的,大多數在家時家人也只要求其讀好書,而對農業生產方面沒有經驗。這樣一來,大學生村官很難真正做到急農民之所急,想農民之所想。更談不上對具體的農業生產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議,有效帶領村民致富,這樣一來就很難獲取村民的認可和接納。二是農村的核心管理層一般帶有“鄉土政治”氣息,大學生村官很難參與到村務管理的決策中去。農村中的核心管理層,一般都是本地人擔任。一方面是由于他們熟悉村務,方便管理,另一方面由于農村根深蒂固的鄉土情結,使得外人很難融入。大學生村官普遍從事的是文書工作或者農業技術支持,很少有大學生村官真正能參與到重大的村務決策中去,也沒有合適的契機留存長期擔任村干部。三是近年來我國農村建設雖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無論是從工作生活環境還是文化氛圍來說,都跟城鎮有著較大差距。這也是有些大學生村官在任期間在崗率不高,聘任期滿之后不愿意在農村留任的現實原因。
二、 大學生村官考取國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機會有限
國家對大學生村官聘任期滿流向公務員系統提供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而且近年來的調查數據表明,超過半數的大學生村官考取了國家機關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但是國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分流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公務員系統日漸完善,對公職人員的需求也在漸漸趨于飽和。每年報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人數有增無減,而國家能提供的崗位卻不可能一直滿足相應的需求。而且在農村工作期間,大學生村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農村工作上面,理論知識日以生疏,能分配給公務員考試復習的時間又極少。聘任期滿之后,讓大學生村官再去和剛從學校畢業并且花了相當多精力復習考試的大學生一起競爭,他們毫無優勢可言。
三、 大學生村官創業的艱難
一是資金缺乏,扶持政策落實不夠。作為剛踏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大多數大學生村官沒有豐厚的創業啟動資金。這就使得很多大學生村官的創業計劃只能停留在計劃書里,沒法付諸實際。各地對扶植大學生村官創業都有一系列的政治號召和政策,但在具體實踐中卻沒有落到實處。對于一些經濟發展較差的村子,就算是當地村干部有心支持,往往也因為本村財政能力有限而愛莫能助。二是很難獲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有些當地的村干部把大學生村官看作是來體驗生活或者下基層鍍金來的,沒有把他們真正當作來服務農村,建設農村的“干部”。而村民由于對大學生村官的了解不充分,也普遍缺乏信任。筆者在網絡上看到一個案例,有位大學生村官想幫助所駐農村發展旅游業,但被村民以破壞風水為由集體抵制。三是大學生村官創業技能欠缺。由于專業限制,工作經歷幾乎為零。很多大學生村官現代經濟專業水平很差,缺乏社會經驗。他們是學生,是“干部”,而不是商人,所以他們的創業計劃往往不符合農村的發展實際。筆者曾在一名大學生村官的訪談中看到,她一開始描繪了宏大的發展目標,勾勒了美好藍圖。并以此在村支書的競選中取得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拔得頭籌。但在實際的工作中,這些美好的愿望卻沒能實現。
四、 大學生村官再次擇業和繼續深造學習的無奈
大學生村官在留任不成、未能考取公務員、創業失敗的情況下,只能再次擇業或者繼續深造學習。但在從事了幾年的村官工作之后,面對招聘和考取更高學歷時,大學生村官跟應屆畢業生相比都缺乏競爭優勢。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引導大學生村官做好職業規劃,幫助他們實現職業規劃,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只有做好了這方面的工作,然后才能鼓勵更多的大學生投入到“村官”工作中來,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李興稼,大學生村官的使命 [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 楊振海.關于大學生村官計劃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思考[J].江漢論壇,2010(6).
[3]李鴻鵠.大學生村官激勵機制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
作者簡介:張牧云,男,甘肅人,北京郵電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