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是學生系統學習知識,提高素質的地方。然而面對當前日益增強的升學壓力,在這本應該純凈的土壤中,關于“主副課”的爭戰一直經久不衰。教師間的“明爭暗奪”,就是以所謂“主課”“副課”為依據,這直接導致學生自己對于所謂“副課”的學習近乎放棄,與我國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教育方針相悖。
關鍵詞:主課;副課;主副之爭;素質教育
《教育學》中關于學校教育的解釋是:學校教育是由專業人員承擔,在專門的機構,進行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教育是集中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個體一生所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個人的社會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教育愈發受到廣泛重視。然而,應著當前考試制度的壓力,學校也漸漸成為“沒有硝煙的戰場”,為了保證學生考出高分,教師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而那些以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卻不影響中、高考成績的科目,如音體美等,硬生生被按上“副課”的帽子,進而,連應有的學習時間也被語數外等所謂“主課”搶走。本文擬從“主副”之爭的角度,談談筆者對于學生素質教育的幾點憂思。
一、所謂“主、副課”界說
查閱《現代漢語詞典》,我們不難找出,所謂“主”,就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副”即“附帶的”。 那么,何謂“主課”?何謂“副課”?翻開字典或者打開瀏覽器搜索,我們根本找不到完整意義的解釋。然而,隨便采訪一個小學生,他都能毫不猶豫地告訴你,“在小學,主課就是語文和數學,其他剩下的都是副課;在初中,主課就是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和化學;在高中,就要看高考考什么了”。由這樣的界定,我們不難看出,當前我國教育存在的極其荒謬的現象——學校教育完全依附于考試的需要。考試考什么,學校就重視什么。這種現象在農村尤為突出。
二、教育現象
2006年9月,筆者在一所農村初中擔任語文教師,一次課上,無意中問了句“你們知道太陽、月亮和地球,哪個體積最大嗎?”原以為這該是人人都明白的常識,沒想到學生一致回答“地球!”筆者當時甚為訝異,初一的孩子,居然對常識能無知到此種程度,原因就是為何?追問其小學《自然》究竟怎么學的,居然不知道有此門課程。只稱小學只學兩門課:語文和數學。
時隔七年,2013年的9月,筆者站在縣城某初中二年級的語文課堂上,講解《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課文背景時,提到國共內戰,學生茫然無知,問其“鄂豫皖”是哪些省份的簡稱,亦是無從回答。該校在全縣乃是首屈一指的初中,緣何對國家的歷史地理無知如此?學生甚是無辜:“我們初一的副課基本都被主課老師借走”“我們的副課都是主課老師兼任,他們從不上副課”云云。面對當前許多所謂“主課”教師任意借、占“副課”的現象,雖然大多數學校的領導表示不贊同,但是鑒于考試的壓力,這種不贊同也只是嘴上說說,并沒有付諸行動,這無形中給違規教師大開綠燈,縱容了他們的行為,也讓許多“副課”教師更加不愿意專注于本職工作。
筆者瀏覽教育論壇,曾經看到有老師發了這樣一個帖子:“做為一個初中的主課老師,每天早上7點前到校,晚上6點后下班,在校的時間里,不停地有課要上,學生要抓,作業要改……有時還得把工作帶回家!沒有辦法,因為學校與學校有競爭,老師與老師有競爭,班級與班級有競爭……合格率,優秀率,平均分壓得每個主課老師透不過起來,稍微學生有點空余就要下去抓!” 發帖人自稱“主課老師”,讓人甚為疑惑,此稱號究竟是何人賦予?
筆者曾在學生中作了次校內調查,那些被忽視的所謂“副課”:音樂美術課程一個月難得上一節,體育中考有加試,盡量保證一周一次,初一的政史生地課表安排每周兩次最多只能上一次,初二初三則視考試安排而定。長此以往,學生不自覺的就更加不重視這些課程了,此類知識也就更加貧乏,知識面過于狹窄,素質教育由何談起?
三、對策
1.教師須端正課程態度
所有教師必須明了: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試,教師的功用不是幫助學生應付各類考試。學校教育要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不是一心只能對付考卷的“機器”。知識無主次,學校課程更不應有主副之分。語數外等所謂“主課”教師,無權自私地侵占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時間,更無權干涉他們學習各類知識的權利。
2.學校須端正課程教育理念
鄧小平同志在1983年國慶前夕曾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時隔三十年,這句話于教育發展依然如同旗幟般鮮明。學校各級領導必須端正課程教育理念,時刻以發展學生素質為念,切實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以學生為本,立足當前社會實際,不但要給學生學歷,更要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所追求的素質教育并不是不讓學生踏實學,而是通過積極的教育理念,在充分開發學生智慧潛能的同事,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自身個性,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3.社會各界須轉變觀念
中國長久以來應試教育的體制對社會各界的影響是極大的,功利化的思想殘害了人們的心靈,學習變成考試的附庸。這也是學校出現“主副”課程爭奪戰的原因之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變荒謬現狀,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要脫離應試教育的窠臼,素質教育的理念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必須全社會都引以為念,并切實貫徹,為廣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他們畢竟年齡尚幼,還未能形成獨立的辨別能力,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有極大部分來自于家長、教師和社會。家長、教師和社會成天追著孩子要成績,他們迫于壓力,也就必然將學習的重心放到必考科目上來,而那些非考試科目,往往會被他們有意識地忽視或放棄。“學然后知不足”,學生都不學了,我們怎么知道其不足?如何為其授業解惑?
綜上,唯有我們大家積極轉變,我們的孩子,才會真正實現主副無差,全面學習。教育改革任重道遠,理念更新勢在必行。
作者簡介:黃薇(1983.2-),女,江西省鄱陽縣人,碩士,江西省鄱陽縣金盤嶺中心學校教師,中學一級職稱,研究方向:中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