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權變動,是指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本文擬對物權變動原則即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談談作者的理解。
關鍵詞:物權變動;公示原則;公信原則
一、物權變動概述
所謂物權變動,是指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物權的變動,就物權自身而言,是物權的運動狀態;就物權主體而言,則為物權的得喪變更;就法律關系而言,是指人與人之間對于物之支配和歸屬關系的變化
能夠引起物權變動的民事法律事實有兩大類,一是物權法律行為,即物權行為,包括雙方物權行為和單方物權行為,雙方物權行為又稱為物權契約和物權合同;一類是物權行為以外的法律事實,包括生產、收益、繼承、時效、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或隱藏物、先占、添附、國家強制、標的物滅失、混同等等。
二、物權變動的原則
(一)公示是物權對世效力之來源
公示即權利人通過某種手段向特定或不特定人公開、顯示其權利的法律事實。公示原則之所以能作為物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和重要制度,主要是由物權的基本性質和特征所決定的。物權法是規范人對物的支配關系的財產法。物權的直接支配性是其一項基本特征。與債權相比,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而無須他人意思或行為的介入,就可以實現起權利內容。從另一角度來看,即表現為物權的對世效力和排他效力。正因為物權是一種對世權,要想發揮它的排他、優先效力,就必須首先對物權這種進行公示。這是因為物權對抗世人效力主要是對抗知情人,對于不知情的第三人則不能對他主張物權。可見這種對世權要想發揮對世的效力,它的首要前提就是公示。并且,通過公示使知情人的范圍越大,它的對世效力也就越強。公示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物權對世效力的來源,是物權之所以為物權而非債權的根源??梢哉f,物權的存在離不開公示制度,物權公示體現了物權的總體精神,并貫穿于整個物權。因此,物權公示作為物權的基本原則的地位在理論界和實務界能得到共識。
(二)公示的對象與性質
目前,學界對物權公示對象大致有四種學說: 分別是享有說或者權利說:物權公示是指物權享有(即物權存在或者權屬狀況)的公示。依照此說,物權公示的對象為物權本身;變動說:物權公示是指物權變動的公示,依照此說,物權公示的對象為物權變動行為(或者物權變動的事實);享有及變動說:物權公示是指物權的享有及變動的公示,依照此說,物權公示的對象為前述兩種說法的綜合;享有、變動及消滅說:物權公示是指物權的得失變更的公示,依照此說,物權公示的對象為物權享有事實、物權變動行為以及物權消滅事實。
為何物權公示對象會存在不同的學說,我認為本質上是對物權公示性質認識未能弄清。物權公示究竟是物權權利的公示還是物權變動行為的公示?學界上大致有權利公示說和行為公示說和統一說三種學說。 權利公示說認為物權公示是對物上權利的公示;行為公示說認為物權公示是對物權變動行為的公示;統一說就是二者的統一,認為物權公示既是對權利的公示也是對物權變動的公示。
物權公示究為物權權利的公示還是為物權變動行為的公示?討論這一問題的意義在于確定物權公示制度的內容和范圍,界定物權公示制度的概念,確定物權公示制度在物權法中的地位,以及物權公示是否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和物權公示的效力。目前大多數學者主張行為公示說,認為物權公示是物權變動的公示。如王利明教授認為“所謂公示,是指物權在變動時,必須將物權變動的事實通過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會公開,從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權變動的情況,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損害并保護交易安全?!睓嗬菊f認為物權公示是對權利的公示,它公示的是物權的權利主體和權利客體,即物權的歸屬者是誰,物權的種類、對象是什么。首先,這一觀點符合物權公示的字面邏輯,其公示內容是物權靜態,而物權變動行為不是物權公示的內容。其次,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它須向不特定的第三人進行公示。而這些第三人并不關注物權變動的過程,他們關注的是物的權屬狀況如何,他們在乎的是他們需要的那一時刻物的靜態歸屬。再次,當前,物權變動的形式日益多樣化,物權公示制度也無法對各種不同的變動的軌跡進行公示。它只能對以不變應萬變,通過公示物權的靜態權屬狀況來保障交易安全和秩序。最后,物權的得失變更的方法和效力都是物權法定的內容。物權變動公示原則說混淆了物權法定和物權公示的內容。物權變動如何才能有效,與公示方法無關,是物權法定的內容。因此,物權公示是對權利的公示,該物權原則應成為物權權屬狀況公示的原則,不應稱之為物權變動公示原則。目前大多數物權法著作中把物權公示公信原則放在物權變動中論述,我認為既然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在認清公示的性質后,應對此做以更正。當然我不否認,物權公示的功能在物權變動中體現最為突出。
(三)公示與公信的關系
物權公示與公信原則,包括公示與公信兩大原則。有的學者僅主張公示原則,有的學者主張兩個原則應有機統一。上面已經詳細論述了公示原則。何為公信原則呢?它實際上是賦予公示的內容具有公信力。公信原則并不是和公示原則同時產生。公信原則產生晚于公示原則。公信原則最早適用于動產物權,以后逐漸擴展到不動產物權。公示原則與公信原則二者的功能和效力完全不同。公示是向社會不特定第三人公開權利人的權屬狀況,從而發揮物權的對世效力,以保護物權權利人。而公信原則,即信賴物權存在的表象的人,即使該表象背后并不拌有實質的權利,善意信賴并進行交易的人也同樣受到保護。公信原則旨在保護信賴公示的權利的第三人,即使公示的權利與真正的權利狀態不符合,也要對其因信賴公示而做出的處分行為進行保護。在建立了公信原則的法制下,公示原則的作用會變小。各國的經驗表明,若不在切實實行公示原則的基礎上采取公信原則,則靜的安全就會受到威脅。承認公信原則,是對公示原則功能不足的補充,但另一方面也就承認了公示的可錯誤性。換句話來說,越重視公信原則在交易安全中的作用,就會客觀上縱容公示的出錯。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公信原則存在的價值?,F代社會,隨著交易的日益頻繁,交易安全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制度也越來越多,如善意第三人制度、無權處分制度。但我認為這些制度雖然能一定程度上保護善意的相對人,但都沒有公信原則這種物權法上的保護徹底。另外,公示制度的技術缺陷的確存在,如登記機關登記錯誤。我們不能回避這個問題,更不能為了回避這個問題而否認公信原則的存在。相反,我們應該承認公示與公信原則的統一,并對公示制度的具體技術操作問題加以完善,以求盡量減少這種錯誤的發生。一旦這種錯誤發生,便可使用公信原則來維護善意第三人的權利,保護交易的安全。